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年年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COP,為何他認為COP28在挑戰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有哪些你不可不知的新趨勢?
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正緊鑼密鼓在阿聯酋杜拜展開。
從COP1就參加至今的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認為,今年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也可說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 《遠見》直擊COP28|點入專題追蹤更多淨零永續議題 ★
COP28未開幕就遭逢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原因之一,是本次COP28在產油大國阿聯酋舉行,加上主席賈伯(Sultan Ahmed Al Jaber)身兼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執行長的身份,「是歷史上最多人請他下台的主席,」黃正忠認為,這反而使新能源與傳統化石燃料的角力,在COP28浮上檯面。
2015年COP21各國簽訂的《巴黎協定》載明,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氣溫的1.5°C 內。然而,黃正忠發現,今年升溫已達1.4°C,而且南北極融冰速度、海平面升高程度、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等不利指標都紛紛破紀錄。
各國砸大錢加碼氫能,台灣呢?
因此,黃正忠發現,各國無不在新能源下足工夫,尤其是氫能。其中韓國堪稱動作最積極的國家之一,不只積極發展氫能,更把氫能用在相關主流產業。
然而,氫能過去面臨的障礙是成本太高。但在美國投入3700億元,通過《降低通膨法案》,用來降低碳排、推廣綠色技術,歐洲在俄烏戰爭後,為了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也加大氫能投資力度,堪稱「新能源之星」。
而在台灣,在2050年淨零藍圖中,氫能也佔9%到12%。因此,黃正忠認為,國家基礎建設、金融業投資都必須從現在開始就正視氫能。
氫能抬頭,代表各國勢必需要更多融資,金融業的角色也將更吃重。然而,四家跨國大型銀行,包括匯豐、渣打、法國興業和荷蘭銀行,在過去一年都放棄聯合國支持的「科學減碳目標倡議」(SBTi),擔心該倡議會削弱銀行為石化燃料融資的能力。
黃正忠解釋,科學減碳目標倡議代表善盡社會責任、氣候行動的承諾,但過去借給高碳排產業的金額,並非短期內可收回,也不太可能立即終止對高碳排產業的融資。
換言之,四大國際金融集團在此議題上轉趨謹慎,寧可先放棄太積極、太前瞻、太超前部署的目標。
節能到淨零,企業設立減碳目標刻不容緩
有鑑於此,企業在規劃淨零策略時,該如何平衡投資與風險?
黃正忠建議,氣候承諾目標通常不是一蹴可幾。例如,各國對化石燃料的態度,從「削減」到「去除」,就花了很長時間,但還是必須立定終極目標,「一旦相信這個目標,就會願意及早付諸實行。」
而後,就是「無所不用其極」節能。黃正忠強調,從花小錢的開始,而後是有創意的方案,最後則是花費較高的項目,循序漸進達成減碳目標。
他觀察,此次COP28是有史以來聚集最多台灣產業界人士,從科技業、金融業到製造業高層全都沒缺席,顯示從傳統石化能源過渡到新能源的關鍵時刻已經來臨,不能忽略此重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