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研究B型企業英國劍橋大學教授,亦是《企業進化》作者孟睿思近日來台參加新書發表會,他接受《遠見》專訪,分享全球與台灣B型企業發展現況。孟睿思表示,台灣社會環境與其他亞洲國家較民主開放,政策也朝向支持B型企業發展,讓近年對於B型企業發展正在勢頭上,可望成為B型企業的亞洲領導者。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孟睿思(Christopher Marquis)談到,他最初對B型企業運動產生興趣,來自於他在哈佛商學院任教期間的觀察。當時,他在企業治理課程多以傳統知名企業為案例分享,但學生們卻更關注具有前瞻性的新興公司。
其中,一些公司在經營中融入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理念,學生們也將對這些公司的觀察分享給他。這些反饋激發了孟睿思對共益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也就是現在俗稱B型企業(B Corp)議題的興趣。
B型企業有兩種認證方式
從B型實驗室(B Lab)在2006年開始發展至今,全球已有95個國家,超過8000家企業取得B型企業認證,包括跨國食品公司達能(Danone)、雀巢(Nestlé)集團旗下咖啡品牌Nespresso、王道銀行(O-Bank)等大型企業都成為B型企業生態圈一份子。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然而,B型企業目前的全球規模發展超出了當初的預期。孟睿思回憶道,B型企業最初的規劃僅限於美國當地小型企業,標準與規範都適用於小型規模的企業。當時最大規模公司像是戶外用品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中型企業,沒有人認為這些企業將來成為上市公司,它們純粹是想要實現社會理想。
隨著B型企業運動的發展壯大,其成員企業的規模和類型也日益多元,從最初的中小企業拓展到如今的大型跨國企業和上市公司。與過去僅有單一經營者或投資者的中小型企業不同,這些大型企業擁有眾多投資者和經營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可能面臨在社會和環境使命方面做出取捨的困境。
孟睿思指出,甚至有批評者認為,自從大型企業加入B型企業運動後,審核標準和規範有所放鬆,導致運動的初心和價值可能被犧牲。
隨著B型企業規模和類型的擴大,孟睿思認為需要更嚴謹探討如何確保B型企業的治理和問責制,能夠有效適應這些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以保證B型企業始終堅守其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的理念。
目前B型企業針對新創與大型企業採兩種認證模式。第一種,針對創立未滿五年的公司採新創認證,但少於一年的新創企業,由於企業影響力評估的內容主要基於前一年的營運狀況,因此暫無法進行評估。
第二種,企業年營業額超過 1 億美元且具有重大複雜性因素,可能影響 BIA 評估結果的企業,可採大型企業認證流程。營業額介於 10 億至 50 億美元(約新台幣319億至1595億)的企業,則必須採大型企業認證流程。
6步驟取得B型企業認證
成為B型企業不僅能創造社會價值,更能提升企業信譽。然而,孟睿思在觀察B型企業發展過程中發現,許多企業自認在公司治理、員工管理和環境維護等方面表現出色,卻在申請認證時因忽略供應鏈管理問題,在整體分數方面未能取得高分。
孟睿思表示,B型企業運動是一種理解自身企業的理論,企業從管理、商業模式、公司政策、上下階層人力資源,到與周圍社區的溝通以及整體供應鏈等,都需要全方位考量。
企業若要取得B型企業認證,孟睿思指出需要遵循6個步驟,依序為:
- 自我評估:企業對自身條件進行全面評估,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
- 制定改善方案:針對需要改善的地方,邀請相關管理人員共同研究解決策略,並制定具體的改善方案
- 調整治理政策:邀請高階主管共同探討治理政策,並進行必要調整,以符合B型企業的評估要求
- 提交申請:在完成上述步驟後,企業即可蒐集所有研究和調整內容,向B Labs提交申請
- 接受審查:B Labs收到申請後,將對企業進行審查,並提出相關疑問,企業須答覆
- 獲得認證:審查通過後,企業即可獲得B型企業認證,平均需要2年時間完成此程序
B型企業認證過程的複雜和嚴謹不僅旨在確保企業符合標準,更重要的是防止企業利用認證來「漂綠」。孟睿思以Nespresso舉例,曾因生產的膠囊咖啡產生大量垃圾而備受爭議。Nespresso在申請B型企業認證時遭到質疑,認為其目的是利用認證來挽回聲譽。然而,Nespresso通過每年公開ESG報告,在B型企業認證過程中證明了其承諾和公信力。
台灣擁有民主優勢,成為亞洲B型企業領導者
在全球B型企業的發展格局中,孟睿思表示英國是B型企業發展最好的國家,英國整體社會對B型企業理念高度認同,甚至有B型企業實際參與相關法律制定的權利,使其成為正式的企業類型。其次則是拉丁美洲,原因是該地區的企業多為家族企業,而家族企業普遍重視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形成了充滿活力的B型企業生態圈。
反倒是B型企業發源地的美國,孟睿思認為,美國近期在圍繞 ESG 爭議尤為激烈,許多州將氣候變遷或生物多樣性等B型企業的核心議題視為政治問題,導致 B 型企業在美國面臨阻力。此外,美國金融投資者偏好短期利益,也阻礙了B型企業的發展。
在亞洲地區方面,早期發展階段,香港是B型企業發展的核心地區。然而,近年來,香港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B型企業的增長趨勢放緩。中國則是許多大型企業取得B型企業認證,但這些企業較難驅動政策改變。 相比之下,台灣的B型企業發展迅速。
儘管台灣B型企業的數量僅有50家,但其影響力已擴大至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澳洲等國家,其原因主要是前總統馬英九和總統蔡英文都曾在其任期內,表達對B型企業發展的支持,以及台灣擁有開放的民主氛圍,企業能夠積極嘗試改變社會結構和法律,可望成為亞洲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