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之後,產業端開始為碳權、碳稅、碳費等一系列「多出來的成本」感到焦慮。尤其是首當其衝的製造業,由於生產過程或多或少都需要耗電耗能,因此很容易就會成為碳排大戶,像是頂起台灣外銷市場半邊天的工具機產業,從沒有想過自己過往幾十年來乖乖納稅,並且積極響應企業社會責任,做過淨灘淨海、參與過植樹活動,也多次捐助環保團體,但如今才知道原來這些都還遠不足以抵銷自家工廠造成的「環境負債」。
為什麼環境負債能成為範疇三的解方?
環境負債是由傳統會計所延伸而來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把企業的運營對環境帶來的破壞或影響實質量化,並將其視為企業的負債,必須透過相對應的作為來承擔責任並抵銷負債。儘管環境負債的確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要納入財務報表還言之過早,不過這卻是企業因應ESG問題的合理解方,所以環境負債會計系統目前在歐美國家也以相當快的速度逐步優化中,實際落地的日子看來已近在眼前。
提出環境負債概念的卡錫克‧拉馬納教授及羅伯‧柯普朗教授,以「精算企業的環境負債」一文拿下2022年麥肯錫論文獎殊榮,文中就深入探討了環境負債的計量與披露,尤其是針對範疇三需要計算到上下游整個供應鏈的碳排,係數更多、牽涉更廣,複雜程度難以言喻。然而在套用了環境負債的概念之後,一切就會變得一清二楚,像是運輸過程中的碳排該如何認列,兩位教授的觀點就是隨著交易的發生而轉移。
披露碳排成本,遏止漂綠亂象
以工具機零件製造商為例,加工原料從加工廠運送到零件製造商這段路程所產生的環境負債,會在交貨之後由零件製造商承擔;工具機零件製造好之後,從送出貨物裝卸區一直到交給下游工具機製造商為止,這段運輸的環境負債就轉移給製造商。
藉由完整的環境負債披露,終端顧客便可以從源頭一路追蹤碳排當量,而且由於碳排會不斷轉移,所以也就不太會有作弊、操控,以及多報少報等等的問題產生,這對於漂綠亂象的遏止相當有幫助,畢竟歐盟已經通過「反漂綠法令」(Anti-Greenwashing Directive),未來產業端不能再用綠色行銷術語或不具第三方公平驗證的產品訊息來誤導消費者。
迎向碳有價時代,備戰淨零賽局7月16日登場
為了讓國內的企業主及高階主管更加了解環境負債的概念,《遠見雜誌》特別邀請卡錫克‧拉馬納(Karthik Ramanna)越洋連線講解,講座活動將於7月16日政大公企中心舉行。除了拉馬納之外,政大吳安妮教授也會出席擔任講者,更多活動內容及購票資訊請洽「遠見2024國際大師論壇官網」(https://gvmkt.pse.is/5xjeph)查詢及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