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暨CSR歷屆報導

第六屆CSR大調查:超過七成企業,用CSR選擇供應商

10大焦點
第六屆CSR大調查:超過七成企業,用CSR選擇供應商
|

進入第六屆的遠見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大調查,今年再度進行問卷升級改版,希望檢測出真正善盡責任、也符合國際趨勢走向的優質企業。

這次改版特地拿掉法律已有明文規定、或大部分國內上市櫃企業都已落實的基本題,並加入許多國際最新CSR探討議題,如水資源、產品責任、性別平等、營運風險管理等,讓不少企業在填答時倍感壓力。使得本屆調查的回收率與整體平均分數方面,均呈現了微幅下滑的情形。

本屆共調查了包括上市、上櫃、外商等合計920家在台企業,最後總回收率剛好達三成。上市及上櫃企業兩組,回收率分別降低1到3個百分點。

反倒是外商組成長了2.2個百分點,顯示本土企業在接受CSR檢驗時的態度,似乎不如外商公司來得坦然。

再來看各組分數,今年回卷的162家上市企業,平均分數從上一屆的53.2分降至46.5分。上櫃企業則從42.9分降到33.4分,回卷的64家上櫃企業只有兩家達到及格門檻。平均54.1分的外商企業,已是表現最好的一組。

2010年《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得獎名單

2010年《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得獎名單

2010年《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得獎名單

2010年《遠見》CSR 65強企業

從本次調查可以得出十大重點發現:

焦點1:CSR專責人員未普及 

為探詢企業對CSR的重視態度與決策層級,今年針對CSR推動部門的問法改為:企業內部有無「常設的CSR專責人員」,並強調兼職者不得列入計算。

結果顯示,國內企業裡,26.4%的上市企業回答有,其他11.7%表示正在籌設中,比例和去年相當。

反觀上櫃公司與外商的數據都呈現下降,上櫃公司只有1.6%表示設有專責CSR人員,高達85.9%表示沒有。

制度較健全的外商公司,則有46%的企業已有CSR專責人員,但同樣有另外46%表示沒有。

焦點2:外商會用CSR打考績 

想徹底落實CSR,擺脫只是公關活動、或大演公益秀的窠臼,將CSR加以制度化與內化到日常運作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本次調查更發現,高達六成的外商企業會將CSR屢行績效,列為高階經理人與台灣區負責人的考核項目。其中,更有七成的外商公司,表示會按照本地的國情與需求,執行最適宜的CSR執行方案,完全按照總部CSR策略走的,只有22%。

《遠見》CSR調查納入外商組,今年已是第三次,外商組的成績能一直領先本土企業,其實與CSR成效跟主管個人績效綁在一起的制度有關,非常值得參考。

CSR專責人員未普及

焦點3:資訊受檢狀況不佳 

將CSR相關資訊彙整成報告書,或融入公司年報,已是先進國家企業對外揭露CSR成效的普遍管道。

但當問及台灣企業有無發布任何屢行CSR的資訊時(包括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永續發展報告、企業公民報告等)時,結果只有32.7%的上市公司表示有發布相關報告,上櫃公司更只有10.9%曾發表過。

至於外商則有六成表示曾發表過上述相關報告,比例比台灣企業高很多。但在發表CSR相關報告的上市企業中,僅有30.2%獲得第三方認證,數據連續三年下降。外商企業也只有兩成拿到國際認證。不少企業甚至對國際認證抱疑慮與費用考量,不歡迎外部機構來查驗自己的內容可信度,或擔心得因此揭露更多。

在自家網站裡公布部分CSR資訊,則是最普遍、也是接觸面最廣的揭露管道。今年有七成左右的上市企業及外商,還有近六成的上櫃企業,都表示會將CSR資訊公布在網站上。

焦點4:對內溝通CSR不足 

鑑於許多企業執行CSR活動時,只有特定部門參與,或只勤於對外宣傳,對內溝通與自家員工的宣導反而不佳。

對此,今年特地詢問企業:如何鼓勵員工響應CSR?結果發現本土企業與外商企業的做法大不相同。

本土企業以「鼓勵研發公益業務或綠能產品」為主要手段,另有8%的上市企業還提供「志工假」。22.2%的上市企業與40.6%的上櫃企業則坦承,未做到鼓勵員工參與CSR活動。

但高達八成的外商企業,先以「積極宣導CSR政策與理念」為方法,之後才是鼓勵研發公益業務或綠能產品,而且已有20%的公司提供志工假。當CSR成為產業風潮、甚至變成宣傳企業形象的主力時,企業也別忘了向自家人宣傳,並鼓勵基層員工響應。 

焦點5:殘勞聘雇意願走低 

法律規定企業須至少雇用1%人力的「具就業能力之身心障礙者」,但《遠見》CSR問卷發現,企業遵行的意願逐步降低。

以上市企業為例,今年有14.8%表示未雇用這些殘障勞工,比以往6%~12%的比例高。上櫃企業則有31.3%沒雇用殘勞,也比去年的21%更高。連外商也有三成表示未雇用,比去年的11.8%高出甚多。

當然,企業也有苦水要吐,如某些職缺無法啟用身體不便的員工,或苦無訂單之時怎敢擴編人力等。但在景氣低迷時,創造就業機會才是企業盡責的最佳方式。如何活用本身資源來照顧弱勢族群,值得企業深思。

遠見製表

焦點6:售後服務不夠完整 

近年有關產品責任歸屬及售後服務爭端的案件層出不窮,對企業名譽及品牌形象影響深遠。有鑑於此,今年《遠見》特地詢問,「如何維護顧客權益並善盡產品責任?」

這題三個組別的回答倒是相當一致,按比例高低依序為:設立顧客投訴及賠償程序、公開產品資訊及定型化契約、舉辦滿意度調查並列入考核指標等。

但同樣普遍不足的,則是「提供完整售後退換、維修及回收等服務」。目前只有68%的外商、54.9%的上市企業、及39.1%的上櫃企業,有把握提供較完整的售後服務系統。

當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愈來愈強烈,企業也該積極承擔更多產品責任,才能有效面對愈來愈多的信任危機及輿論圍剿。近來鬧得滿城風雨的豐田汽車(TOYOTA)全球大規模召回事件,就是值得參考的案例。

焦點7:CSR表現已成採購及融資指標 

除了講究獨善其身,CSR概念也愈來愈深化到供應鏈體系。

本屆調查發現,多達84%外商、74.1%上市企業、及64.1%上櫃企業,會在選擇上下游供應商伙伴時,將對方是否屢行CSR列入考量指標,比例均較去年大幅攀升。

此外,幾乎每家金融業都會按對象機構的CSR表現優劣,決定是否提供企業貸款或投資金額。

焦點8:與NPO互動待加強 

想提升投入公益領域的績效,多與NPO(非營利組織)合作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目前台灣企業與NPO的合作風氣,顯然還處在彼此熟悉、培養默契的階段。今年首次問及企業:有無成立公益基金會、或有長期支持的非營利組織?結果,仍有超過四成的外商與上市企業,及65.6%的上櫃企業,表示未曾與NPO合作推動CSR。

至於到底要設立自家基金會,或是對外尋求NPO支援?外商與上櫃企業均呈現接近1比2的比例。至於上市企業,設立基金會或與NPO合作的比例一樣高。

從此不難發現,台灣企業投入CSR或策劃公益活動時,仍有相當比例喜歡自己來、或透過自家基金會操刀,跟國外企業習慣找NPO合作,淡化本身CSR活動的商業色彩,有著明顯不同。

其實若企業有心扶助弱勢,長期耕耘公益領域的NPO會是很好的諮詢對象與執行伙伴,如此一來不但能真正幫助需要資源的公益團體,也才能消除外界認為企業只想透過基金會避稅、或做財務操作的疑慮。

遠見製表

焦點9:水資源觀念薄弱 

繼節能減碳後,水資源極可能是下一個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但今年新問到的水資源因應措施,卻有超過三成的上市企業、超過四成的外商、及過半數的上櫃企業,都繳了白卷,表示尚未有任何因應動作。

當問及企業有哪些保護水資源的措施時?建立廢水回收及處理系統、統計營運所需的用水量、推動水資源節約計畫,是最普遍的三項做法。但更進一步的「維護水源地流域及生態系統」「計算水足跡」(單位產品或服務之耗水量),則只有一成左右的外商及上市企業,表示有開始投入行動。明確算出用水量、節水量、水足跡等數據的,更是屈指可數。 

當前國際最知名的碳揭露倡議組織CDP(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不久前宣布將於今年啟動「水資訊揭露計畫」,針對企業進行水資源管理的調查。

面對國際上即將湧來的水資源議題,台灣企業也不能再繼續後知後覺。

焦點10:減碳動作不夠積極

調查進入第三年的溫室氣體議題,今年改為只詢問「製造業」(傳產、電子業),結果發現肯接受碳盤查、喊出減量目標的比例,竟不增反減。

以上市企業為例,上屆有14.3%表示曾接受過碳排放相關認證,今年卻降到9.2%。

上屆有30.5%明確喊出來年的減量目標,今年這數據降到19.2%。

而47家上櫃製造業中,則有多達89.4%未公布溫室氣體排放資訊,雖比上屆的97.5%好些,但進步非常緩慢。

狀況最好的還是外商組,去年有超過四成訂出具體減量目標,今年改問製造業後,比率還提高到52.6%。

數字會說話,儘管國際減碳風持續狂吹,綠色行銷也大行其道,但許多企業對減碳的動作,依舊不太積極。

遠見製表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