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2023年財務年度創下碳排新低,但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仍有待提升,碳捕捉、核電廠延役法規也才剛上路,使其要達成2030減碳目標有相當程度考驗。
日本環境省最新統計顯示,在截至2023年3月的財政年度中,二氧化碳碳排從前一年的11.64噸,下降到11.35噸,創下史上碳排新低。
這主要歸功於工業、服務業碳排減少。環境省表示,工業、服務業部門碳排量分別減少5.3%、4.2%。
再生能源、核能的使用,也是碳排能降低的原因之一。路透社指出,2011年福島核災後,日本因為反應爐關閉,對化石燃料依賴加重導致碳排激增,使碳排在2013、2014年間創下14億公噸高峰,但隨著再生能源使用、重新擁抱核能,碳排有顯著下降。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另外,日本周圍海域裡的海草、海藻吸收的溫室氣體量為35萬公噸,是全球首度計算此數據。但《每日新聞》表示,因為計算方法有效性尚未經過聯合國機構審查,所以不能納入正式數據。
然而,日本運輸部門的排放量,反倒上升3.9%,推測可能是由於疫情後經濟復甦,造成民眾外出旅遊增加所致。
但即便日本碳排創史上新低,依然還是遠低於政府原先設定,到2030財務年度要減碳46%的目標。
對此,環境大臣伊藤信太郎坦言,要達成目標並不容易,但整個政府還是會致力推動相關措施。
名古屋大學情報科學研究科教授武田一哉直言,若要實現目標,光是循序漸進改進現有政策還不夠,必須進行徹底、快速的減排。
方法一:增加再生能源比例
武田一哉指出,福島核災以前,核電占日本發電25%,事故後核能停止運作,由天然氣、燃油發電彌補缺口。而後,日本一直增加再生能源發電量,尤以太陽能為甚,並在近年來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再生能源也從2021年的13%,逐步提升到20%以上,但仍有持續擴增空間。
另外,在水力發電方面,武田一哉提醒,在極端氣候下,暴雨、洪水恐成新日常,因而水力發電設備也應該要做好相關措施,防止洪水造成的損害。
至於風力發電,日本離岸風速僅每秒7.5公尺,條件不如離岸風速每秒10公尺的歐洲好,但根據國際能源總署數據,日本風力發電潛力是目前年總發電量的九倍,看似有潛力成長,「但成本較高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武田一哉說。
方法二:引入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
日本政府曾表示,會在導入碳捕捉技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火力發電。
過去有不少學者批評,該技術恐怕不會對日本2030年減碳46%的目標有所貢獻,原因是尚未進入實際商業營運。
然而,就在今年5月,日本通過一項法案,要為企業營運商建立許可制度,以促進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實施,並將確認合適的碳封存特定區域,向透過公開徵選程序選出的企業核發許可證。
取得這些許可證的企業將獲得「預期鑽探權」,以評估二氧化碳封存的地質適合性,以及儲存這些捕獲的二氧化碳的「封存權」。
此外,該法也要求企業營運商監測潛在的二氧化碳洩漏,並在發生事故時承擔賠償責任。法案的成形,也代表日本碳捕捉、利用、封存技術可望在日本逐漸成熟。
方法三:重新擁抱核能發電
福島核災前,在日本蔚為顯學的核能經濟競爭力論,儘管一度沉寂,但去年3月,日本政府通過修法,在安全前提下,核電廠可運作超過60年。
而且,日本還要提升核電佔比,從去年不到5%,在2030年時提高至20%至22%,原因就在於,「核能具有發電穩定、低成本、低碳三大特性,」九州電力會長瓜生道明指出。
整體而言,日本要在2030財務年度達成減碳46%目標,仍具有一定挑戰性。武田一哉直言,「可能性很低。」
但他也期許,為了建立可靠的能源系統,日本需認真解決由於環境條件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而產生的太陽能、風力發電高成本結構,進而創造自身獨特的低碳發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