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一號機於7月27日正式停機,結束了40年為台灣穩定供電的使命,二號機預計在明年5月停機,台灣正逐步邁入「非核家園」。此外,核一、核二廠除役後乾貯設施議題仍待解決。除核後的核電廠該何去何從,如何轉型再利用呢?
7月27日晚間10點,隨著運轉聲逐漸消逝,位於屏東恆春核三廠一號機正式停止運轉,完成40年供給全台2780億度電的任務。根據台電資料顯示,經核能安全委員會審查同意後,便核發除役許可後,將進入長達25年除役作業。
25年除役時程規劃4階段
- 8年除役過渡階段:這階段將興建第二期室內乾貯設施,並進行廠區的汙作業,為後續拆除工作做好準備。
- 12年除役拆廠階段:這是最為關鍵的階段,將拆除反應爐、汽機廠房等大型設備,工作量龐大且複雜。
- 3年最終狀態偵測階段:拆除後,將持續監測廠區的輻射值,以非限制性使用0.25毫西弗/年(mSv/yr)為輻射管制目標,來確保環境安全。
- 2年廠址復原階段:將進行土地復原,讓廠址回歸自然轉型作為其他用途。
核一室外乾貯卡關11年!今年5月正式通過
核一廠是全台首座除役核電廠,在108年7月15日全面停止運轉。除役後,規劃將使用後核子燃料暫存於室內乾式貯存設施,最後再把高低放射性廢棄物送到最終處置場,或是放射性廢棄物中期貯存場處理。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但由於早期核電廠興建核燃料池(濕式貯存)容量,不足以存放40年間產生的所有用過核燃料,所以建造室外乾式貯存設施,搭配核燃料池,以確保核電廠運轉期間的貯存需求。
核一廠室外乾式貯存設施佔地約0.45公頃。根據設計,周圍環境的輻射劑量遠低於法規標準,一般民眾每年受到的輻射劑量不會超過0.05毫西弗,僅為法規限制值的五分之一。
台電於97年開始規劃興建,後續在101年底完成核一廠乾式貯存設施的冷測試,但因水土保持相關文件在當時尚未取得新北市政府核准,無法進行後續的熱測試。長達11年時間,新北市政府終於在113年5月10日核定通過,能開始執行實際燃料裝填、吊卸、搬移、貯存等熱測試作業。
未來除了保留乾式貯存設施、生水池等重要設施外,小坑區和乾華區設施將陸續拆除,釋出土地將優先考量用於電力事業,模擬操作中心則規劃改建為小型公園,提供民眾休憩的空間。
核電廠延役可行嗎?核二廠重啟需4年
核二廠從70年開始啟動,為當年十大建設之一項目,啟動至112年1月底發電量達5,540億度,一號機在110年12月27日除役,二號機則在112年3月14日停止運轉。除役後,由於核二廠大屯火山電廠下方為岩漿庫地帶,為達成綠電20%目標,曾有立委在106年提議規劃轉型地熱發電廠,但至今尚未有任何結論。
不僅如此,賴清德總統執政以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同時身為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日前多次公開呼籲表示:「台灣若要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核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並提出「核二重啟、核三延役」,使得核二議題再度受到高度關注。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重啟核二至少需四年時間。
如同核一廠室外乾式貯存設施的興建爭議,核二廠的相關計畫亦歷經長時間的延宕。今年7月,台電與新北市政府終於達成行政調解,並將核二廠室外乾式貯存設施的水土保持計畫送交新北市政府審核。依據法院調解結果,新北市政府應於6週內完成核備作業,通過後預計3年後運轉。
核三轉型恆春最大光電場,預估發電58億度
唯一位在南台灣的核三廠於74年開始運轉,一號機在113年7月27日停止運轉,二號機規劃在114年5月17日除役。台電新聞稿指出,核三廠除役後,55公頃土地規劃轉型太陽光電廠。
根據台電規劃,將用地劃分為A、B、C、D四區,共設置11萬片地面型光電模組與369台變流器。預估年發電量可達58億度,足夠供應1.5萬戶家庭用電,並減少約2.9萬公噸碳排。
為配合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該計畫特別選用高透光率、無眩光之光電模組,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預計2025年2月A區率先併聯發電,同年8月B區亦將併聯,並於2026年3月完成全區設置,屆時將成為恆春半島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區。
面對核三廠退役與轉型成太陽光電廠情形,根據媒體詢問恆春鎮長,由於核三廠提供當地穩定電力供應與就業機會,多數居民較支持核三廠延役。
另外,核四議題歷經多年爭議,2021年公投結果已明確表達民意。近日,前核四廠長王伯輝於臉書表示,重啟核四僅需3年且耗資300億元。對此,台電回應指出,核四設備老舊,相關零件廠商皆停產,且300億元的估算顯然低估了工程複雜性及國際市場現況。此外,考量當時社會高度反核氛圍,重啟核四將面臨長期且艱鉅的挑戰。台電強調,王伯輝的說法過度簡化,未充分考量核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