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擬採「全方位能源政策」,不會和綠電說再見
▋氣候外交預算11年狂漲五倍,中國想變世界氣候一哥
▋短命戒嚴令,會讓韓國重新加入反核行列?
▋所需資金連目標一半都不到,全球瘧疾病例連五年上升
▋八成民意支持,蘇格蘭力拚成全球首個「復育國」
川普2.0擬採「全方位能源政策」,不會和綠電說再見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最喜歡談論的,莫過於「釋放美國能源」,特別是他稱之為「液體黃金」的石油,從種種跡象顯示重返白宮的川普,也將積極推動石油和天然氣發展。但在共和黨內部,另一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就是「全方位能源政策」(All of the above)。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解釋,所謂「全方位能源政策」,認為石油將長期存在,但也為清潔能源保留發展空間。而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即便加速從化石燃料朝向清潔能源的轉型,但在他任內,美國的石油產量也創下史上新高。因此,一些人士也認為,拜登其實是「全方位能源政策」的支持者。
這種政策方向,預料在川普2.0中也將持續。NPR分析,再生能源對川普政府仍有吸引力,因為它將使美國減少對外國進口的倚賴,也支持國內就業,更遑論風能、太陽能已經是德州、奧克拉荷馬州、北達科他州的重要產業。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因此,智庫Capstone副總裁尼珂森(Kennedy Nickerson)表示,包括海上風力發電在內的部份再生能源項目可能會因川普政策受挫,但其他項目仍會取得進展。
特別是AI數據中心、新工廠建設潮都使美國電力需求飆升,而再生能源當前成本也遠比過去更便宜,更讓川普政府不致揚棄再生能源。
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能源部高階官員的史丹佛大學多爾永續發展學院院長馬朱姆達(Arun Majumdar)強調,歐巴馬時期,經濟上支持再生能源的理由仍不充分,但現在情況已大不相同,「最終,什麼更便宜才是真正重要的。」
氣候外交預算11年狂漲五倍,中國想變世界氣候一哥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自1988年創立氣象培訓計劃以來,全球有數十個國家接受其訓練,也成為美國在氣候領域軟實力的來源。然而,彭博社指出,共和黨保守派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2025計劃」(Project 2025)政策藍圖想拆解NOAA,並縮減其規模。
反觀中國正以「全球氣候一哥」姿態強勢登場。北京當局已明確表示,把氣候科學視為地緣政治戰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強調,希望把中國打造為「氣候超級大國」,並將其視為國家優先戰略目標,讓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有更大話語權。
為了推動該目標,中國從2013至2023年間,氣候外交支出大幅提升五倍,並藉由提供其他國家財務援助、技術支持,推動中國業者出海。而在今年11月的聯合國第29屆氣候峰會(COP29),中國也如法炮製美國作法,宣布提供2000個培訓名額,讓發展中國家科學家向中國專家學習如何精準預測熱浪、洪水、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
彭博社指出,天氣預測其實是一項全球事業,需要各國交換大量數據,才能支撐涵蓋全球的科學模型。倘若川普政府終止NOAA的氣象預測業務,或停止共享重要的氣候數據,其影響將遍及全球,對長期依賴美國免費工具、培訓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一記鐵拳。
短命戒嚴令,會讓韓國重新加入反核行列?
韓國總統尹錫悅在12月4日午夜宣布戒嚴,雖然僅維持六小時,不只震驚世界,也使韓國局勢動盪,雖然他暫時躲過彈劾,保住總統大位,但面對在野勢力步步進逼,能否完成至2027年的任期仍不得而知。
新加坡智庫ICIS分析,這可能對韓國能源政策投入不確定因素,包括對液化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的強烈支持,以及逐步淘汰燃煤發電目標,都可能生變。
ICIS分析,韓國發電高度倚賴化石燃料,進口液化天然氣為韓國經濟提供25%以上能源,而且在尹錫悅支持液化天然氣作為過渡時期燃料下,2024年1月至11月期間,韓國進口量就增加7.5%,而且未來十年在數據中心、半導體產業用電需求成長之下,需求會持續攀升,因此韓國也和天然氣儲量排全球第三的卡達合作,並透過私人企業參與美國相關項目。
另一個尹錫悅時代的能源轉向,則是擁抱核能。相較於前一任總統文在寅反核立場鮮明,尹錫悅在當選後宣布支持國內核能發展、出口核電站,更承諾到2030時,核能在韓國能源組合的佔比會提升到三成以上。
一位學者分析,核能對實現韓國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因此就算政權出現更迭,新政府也不太可能終止現有的核能項目,以免影響國家自定貢獻(NDC)。
此外,尹錫悅在任內也宣布於東海海域進行化石燃料探勘,預計可為韓國帶來4至29年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首次探勘將從今年12月下半月開始,初步結果將在明年上半年發布。ICIS分析,目前尚不清楚韓國在野黨對此議題立場為何,難以確定政權更迭是否會對該項目有影響。
所需資金連目標一半都不到,全球瘧疾病例連五年上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2023年瘧疾病例數連續第五年上升,達2.63億例,比前一年增加1100例,其中94%發生在非洲地區,更導致近60萬人死亡。更糟的是,以去年為例,全球用來對抗瘧疾的資金約為40億美元,還不到實際需求83億美元的一半,這不只會使藥物、蚊帳等工具不足,經濟弱勢族群無法受益。
此外,一種對殺蟲劑具有抗藥性的蚊子新物種出現,還有瘧疾寄生蟲基因突變使檢測失靈,還有東南亞出現新型瘧疾寄生蟲,再加上氣候危機加劇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率,使蚊子繁衍條件更佳,都使防疫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也在防疫中看見曙光。該報告指出,目前已有17國為幼兒引進瘧疾疫苗,使死亡率大幅降低13%,而且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帶去年發送的蚊帳中,有78%使用多種殺蟲劑來應對棘手的抗藥性問題,使其更具效力。
八成民意支持,蘇格蘭力拚成全球首個「復育國」
蘇格蘭正在努力成為全球第一個「復育國家」(rewilding nation)。12月初,蘇格蘭政府發布路徑圖,宣示將對該國30%土地、海洋進行「自然復甦」。
當地環團樹木生命基金會(Trees for Life)執行長,並且擔任領導此次自然復甦行動的蘇格蘭復育聯盟(Scottish Rewilding Alliance)共同召集人的米奇萊特(Steve Mickiewright)表示,自然復甦不只帶來社會與經濟利益,更創造就業機會。例如,促進森林再生時,修復泥炭地,就需要相關人才相助。
調查顯示,80%的蘇格蘭人認為政府應制定支持復育政策。正因為民意高度支持,使蘇格蘭復育聯盟募資個外順利,僅在六天內就成功募集20萬英鎊(約合新台幣829萬元)。但《歐洲新聞》指出,蘇格蘭想要成為全球第一個正式的「復育國家」,還需要政治人物立法,並投注更多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