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價自2018年凍漲四年以來,在昨(27)日終於首度調整。電價審議會委員決議,平均電價漲幅為8.4%,用電大戶調漲15%,基本民生用電則不受影響。新電價將於7月1日實施。對此,前行政院長陳冲感歎電價究竟是自由市場下的結果,還是淪為選舉棋子?
經濟部27日召開111年電價費率審議臨時會,審議上半年(4月至9月)的電價費率。因應國際燃料價格居高不下,經濟部為維持國家穩定供電、穩固台電營運,因此需適時合理、審慎反映成本。
在不影響民生用電電費的基準下,為降低對民生的衝擊,審議會僅針對高壓和特高壓產業的用電大戶,調漲電價調15%,高壓用電調漲為每度3.1039元,特高壓則調整為每度2.5707元,此調整約影響2.2萬戶。因應疫情對內需產業衝擊大,農漁、食品、百貨、餐飲、電影院、健身房6類產業不調漲。
此外,經濟部表示為顧及民生物價,為小商店、低壓用戶及高中以下學校的電費將不調漲,住宅用電1000度以下(約占97%,1272萬戶)也不調漲。同時,為提高節能誘因,住宅用電每月超出1000度的部分,電價將調漲9%,但使用維生輔具的身障家庭則不列入計算。
台灣電價4年凍漲8次,政府拿民脂民膏來補貼?
對此,前行政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表示,念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亞當斯密在18世紀將自由市場比喻為「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理論上,價格應是隻看不見的手,在自由市場自由運作自然產生的結果。
然而,眾所周知,電價攸關民生與工商生產成本,無法直接套用於自由市場,因此才需要電價審議委員會存在。陳冲剖析,電價審議會的決議重點,大致如經濟部高層所預測,媒體多以「電價平均漲8.4%,住宅用電在千度以下者不調」為標題,指97%的住家、小商家、小工廠不受影響。簡言之,僅工商用電大戶受到電價變動的衝擊。
陳冲不禁質疑,「從這場電價調整的劇本,可以看出最終指導原則,是在爭取代表多數選票用電戶的好感,以避免對年底選舉的負面影響。這到底是可見的手?還是看不見的手?」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Enerdata 2021年發布最新統計資料,2020年台灣不論是住宅(每度2.5596元)或工業(每度2.4461元)用電,電價都低於亞鄰各國,甚至是世界倒數。
「從學理看,欽定價格,如低於市場均衡價格,就是一種變相補貼,問題是,誰補貼了誰?」陳冲表示,本週的補貼論,已不絕於途。例如內政部300億的房租補貼、農委會的石斑魚補貼等,基本上補貼都來自全民;換言之,係使用「民脂民膏,降低市場」的價格。
台灣電價在過去4年,凍漲8次,不僅未能節約能源,還扭曲資源分配,甚至積累一次調足的壓力。2021年聯合國COP 26氣候變遷會議後,各界都了解,不論由能源成本、節能減碳、乃至淨零永續,整體調漲,是以往低電價假象的必要代價。
陳冲也舉例,家庭用電700度以下,小幅調漲;700度以上,一律調漲反映成本,但可分段/分層調整,減少衝擊,才能讓使用者付費,加減導正用電人的態度。
電價審議問題曝自由市場功能不被尊重
近年,政府面臨的難處恐怕是二次戰後的最大通膨。去年9月起,全球都鬆口承認通膨的威脅,唯獨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及央行仍矢口否認。陳冲強調,媒體至少三次引述他自去年10月至今年1月有關「通膨已至」的呼籲,可惜當局堅定不予承認。
今年3月29日,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發布了「看不見大象也要摸象」一文,要求政府不但要正視通膨,並且應檢討調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指標項目,以反映人民感受、社會實情。
然而,當時主計處以去(2021)年 CPI 1.97%低空閃過為說詞,今年前五個月3.04%的CPI,比下有餘而自滿。問題是,「CPI是冷冰冰的數據,真能反映實際上的通膨現象?查價又是否確實?」
據悉,工商界在電價審議會議上,表達對供電不穩、缺電、跳電、降壓風險的顧慮,在陳冲看來,當中自然是工商界對遽而廢核政策的疑慮,對風電、太陽能作為基載的不安。「這些都應該與能源管理法(能源端)、氣候變遷法(排放端),乃至高唱入雲的2050淨零排放(Net zero 2050),合併考慮,看看能否真自圓其說?」
最後,陳冲感歎,電價審議問題,雖然自說自話又過一關,但結果再次曝露不尊重市場功能的陳疴宿疾,電價應該是「Invisible hand」的結果,不幸的是,選舉才是「Visible hand」的目的。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