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損失最慘的十大氣候災難,締造兩大紀錄
▋川普祭能源關稅,為何中國表態歡迎?
▋睽違17年,法國最新核電反應爐正式啟用
▋咖啡價格飆升,合作社率領農民找作物氣候韌性
▋韓國氣溫上升1.6℃,逼蘋果農「飄向北方」
2024全球損失最慘的十大氣候災難,締造兩大紀錄
根據基督教援助組織(Christian Aid)的保險賠付分析,2024年全球十大損失最慘重的氣候災害,共造成229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兆5162億元),並奪走2000人性命。其中,2/3的經濟損失發生在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但否定氣候變遷存在的川普,本月將就任總統。
自2018年首度有此分析排名以來,今年是第一次有兩場風暴,在同一年造成超過5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兆6411億元)的損失,分別是在9月和10月襲擊美國的颶風海倫(Helene)和米爾頓(Milton)。
另外,這也是第一次前十名災害經濟損失皆超過4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312億元)。損失排名前十的災害還包括:襲擊東南亞的颱風雅基(Yagi)、歐洲風暴鮑里斯(Boris),還有發生在中國南部、德國巴伐利亞、西班牙瓦倫西亞、巴西南大河州的毀滅性洪水。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全球氣候歸因研究員扎卡麗亞(Mariam Zachariah)表示,這些災害大多顯示氣候變遷的明顯軌跡,極端氣候正在世界造成難以置信的痛苦。
基督教援助組織執行長沃特(Patrick Watt)則敦促全球各國政府減少碳排,並增加提撥給貧窮國家的補償金。他強調,氣候危機帶來的苦難,反映人類在政治上的選擇,乾旱、洪水和風暴日益嚴重、頻繁,並不是自然現象。
川普祭能源關稅,為何中國表態歡迎?
即將在本月就任總統的川普,競選期間提出「多鑽井,油價降」口號。意思是,如果美國生產更多石油,市場上的供給變多,將使能源價格下降,美國的能源和其他產品在全球也會更具競爭力,而經濟收益將可抵銷環境惡化影響。美國盟友幾乎一面倒,對此表示憤怒與恐懼,但明顯被川普針對的中國,反應卻十分淡定。
中國石油生產商、貿易商、太陽能面板製造商、輕工業集團,還有無數和能源產業相關的公司,都對美國關稅抱持樂觀態度。他們一再強調,美國的關稅最終將使美國與盟友漸行漸遠,削弱美國在第三方國家出口,並推升中國國內需求。
《富比世》分析,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雖然幫助數億人擺脫貧困,但也為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經濟轉型帶來矛盾。如果中國希望保持出口競爭力,就必須維持其貨幣幣值低位,並同步壓低能源和勞動力成本。
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上任以來,他就把能源置於政策核心,但推出的「一帶一路」政策,試圖把能源基礎設施轉移到海外,但到目前為止,該倡議的支出太多,而且也未能如預期般大幅改變貿易。
相較之下,「中國製造2025」計畫更加成功,專注在高價值、高技術出口領域。中國如今在許多能源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全球九成綠色能源礦物,都在中國精煉,而有1/4的電動車,都從中國出口。
此外,中國也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太陽能面板。 《富比世》指出,這些出口和製造業的成功,並未拯救中國疲弱的經濟,也沒有激發消費者支出,以對抗通縮。中國的大量補貼可能已經超過可承受範圍,恰好美國祭出關稅,讓中國找到經濟不振的代罪羔羊。對中國而言,美國的關稅恰好是幫了中國一個大忙。
睽違17年,法國最新核電反應爐正式啟用
歷經17年建造,儘管歷經工程延遲、預算超支、技術問題,法國政府仍在12月21日把位在諾曼第的法拉芒維爾3號歐洲壓水反應爐(Flamanville 3 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接入國家電網。
法國電力公司執行長雷蒙(Luc Remont)強調,這是法國歷史性的一天,因為上一次法國啟動新的核反應爐是在25年前的希沃2號(Civaux 2)。法國總統馬克宏則在社群媒體領英(Linkedin)上表示,這是「國家的重要時刻」,而該反應爐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反應爐之一,會增強我們的競爭力,並保護氣候。」
這座反應爐是「歐洲壓水反應爐」(EPR),是新一代的反應爐,目前全球只有四座,另外三座位在中國、芬蘭。此反應爐的啟動,對負債累累的法國電力公司而言,是個好消息,因為這座反應爐建設期間長達17年,預算超支嚴重,最終成本高達132億歐元(約合新台幣4508億元),是最初估算成本33億歐元(約合新台幣1127億元)的四倍。如今完工後,不只政府、法國電力公司心中大石頭終於放下,更可為超過200萬的家庭供電。
核能約占法國能源總量3/5,而法國也是全球擁有規模最大計畫的核能國家之一,與去年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徹底退出核電的德國形成強烈對比。馬克宏打算加大核能發展,提升法國能源韌性,拍板建造6座EPR反應爐,並考慮再額外興建另外8座反應爐。這些計畫可能耗費數百億歐元,但卻可帶來法國核能工業的復興,帶領法國自傳統化石燃料轉型。
咖啡價格飆升,合作社率領農民找作物氣候韌性
氣候變遷正導致咖啡產量減少、價格飆升,到2050年時,適合種植咖啡的土地,可能會進一步減少。然而,咖啡生產國正積極應對挑戰。哥倫比亞種植公平貿易咖啡豆的農夫佛羅雷斯(Jaime Alberto Garcia Florez)目睹幾十年來氣溫的節節高升,使得該國低海拔地區變得太過炎熱,無法種植咖啡,讓他被迫用可可取代咖啡灌木。
公平貿易基金會咖啡永續採購經理米爾沃德(Max Milward)解釋,咖啡是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作物。更加極端、不可預測的天氣,會導致更多害蟲、更快蔓延的疾病,不只會加深貧困和不平等,也會威脅道農民未來的耕作能力。
《歐洲新聞》(Euro News)指出,全球咖啡產業從業人口約1.25億人,有六成咖啡來自小型農場,許多都由家庭經營,位在偏遠地區,極端氣候影響他們的生計,讓他們苦不堪言,而咖啡合作社則試圖解決他們的問題,帶領農民測試不同品種,了解它們的品質、應對氣候變遷的最佳表現,從而提高作物韌性。
韓國氣溫上升1.6℃,逼蘋果農「飄向北方」
全球暖化正使韓國蘋果農民成為「北漂族」。韓國《中央日報》(Korea Joongang Daily)指出,過去一個世紀,韓國的氣溫已經上升1.6℃,迫使適宜的農業地點向北推進,農民也被迫「飄向北方」。
59歲的果農朴炯洙在江原道北部的楊口郡種植蘋果。他表示,隨著氣溫升高,韓國農民不得不向北遷移,尋找更涼爽、更適合種蘋果的氣候。「我希望南北韓可以統一,不然的話,可能要搬到西伯利亞去了,」他邊苦笑邊說。
他自稱是「氣候難民」,從江原道以南的慶尚北道搬遷到江原道。江原道是韓國緯度最高、氣候最寒冷的地區,而慶尚北道則在南方。對他而言,飄向北方是不得不的抉擇,唯有如此才能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