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屆「遠見社企之星」的競賽中,就屬若水國際獲得評審最多好評。評審之一、出身於NGO組織的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更直接誇讚:「真的厲害!」
能在眾多社企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成功組成一支以身障人士為主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電腦建模團隊,其商業模式的獨特性與高進入門檻,在建築市場闖出一片天。
如今若水已是台灣前三大的BIM企業,中華電信、長庚醫院等企業要蓋房子,都得靠若水協助,才能把複雜的建築機電工程設計好。
要組成這樣的團隊,難就難在,一般有工程背景的人要投入BIM就有一定困難性,曾有營造廠投了幾千萬自組BIM部門,多年下來卻鎩羽而歸。更何況是常人眼中就業經驗少,行動不便的身障人士。若水的成功案例,在台灣、甚至是國際,幾乎絕無僅有。
2007年若水成立起初,原是一間專門投資社會企業的社企創投,然而,當時社企風氣在台灣尚未流行,理解的不多,導致投資標的難產。
眼看台灣找不到合乎理念的社企,那就自己跳下來另起爐灶,2009年若水啟動了轉型計畫。
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百百種,轉型過程中,若水看見全台有高達115萬名身障者,但勞動參與率僅有19%,等同有八成以上的身障人士想找工作卻四處碰壁。
跳脫傳統就業模式 拉高行業門檻
「甚至有許多人一輩子都沒進入職場過,」若水執行長陳潔如解釋,台灣企業甚至政府,對身障者能做的行業別大多缺乏創新與想像,許多庇護工廠或相關機構給予身障就業的內容,重複性非常高,最常見的就是打掃或烘焙等較低階工作。
「企業不是對身障者有偏見,而是不知道要怎麼聘用他們,」她點出每個人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因此,替身障者創造新的就業模式,就成了轉型首要任務。為了找尋合適的產業,若水共篩選29種行業別,包括植物工廠、資安等,到處蹲點,了解身障者的就業情況。
更特殊的是,若水尋找商業模式時,專挑進入門檻較高的行業。若水強調,社會企業應跳脫非營利組織的傳統思惟,產品必須要有競爭力,客戶或消費者不是因為愛心才買產品,而是因為產品品質好,企業才能永續生存。
若水在2012年觀察到,BIM技術將是建築產業趨勢。簡單來說,就是當建築師畫好設計圖後,可先以3D模擬技術在電腦上蓋一遍,找出設計圖缺失,以免進入興建階段才發現設計工法不可行。
拆解BIM流程 培訓六個月就能上線
為此,若水先招募了第一批工程師,把BIM的工作流程做拆解。陳潔如指出,一般企業用人的思惟,都是希望員工擁有各項技能,接專案時最好一人全包,但顧及BIM有其困難度,因此他們把BIM的工作流程,拆解成類似工廠的生產線,每個人僅需重複做一件事,讓身障者能夠在六個月的教育訓練後,立即上場操作。
這套有別於一般業界的工作流程,讓若水的產出效率甚至比業界高出兩倍。「你一個人重複做一件事情,久了熟悉了,速度就會非常快,」陳潔如驕傲地說,若水去年與潘冀建築事務所合作的長庚土城醫院興建案,團隊就在45天之內,完成了院內所有的機電模型建置與檢討作業,創下業界難以達到的高效率。
若水的轉型,讓先天條件就輸在起跑點的身障者,能比常人做得更好,證明身障者也能展現不凡的工作能力。
例如一名腦麻、合併妥瑞氏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員工,身體會不自主擺動,手也嚴重抖動,但透過輔具還有流程拆解,讓他可專注於畫管線,他畫管線的速度早已超越常人。若水善用他的優勢,讓他得以走出家門,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目前,BIM技術已開始替若水賺錢,下一步他們準備拆解AI人工智慧的工作流程,希望連家門都不方便出的身障者,也能遠端接案工作。
「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對若水而言,不是紙上空談。若水相信每個人生而在世,都有其獨特價值,一定也有合適的工作能發揮其長才。
【第14屆《遠見》CSR企業社會責任獎】得獎名單:https://goo.gl/pvmgsb
【第1屆《遠見》社企之星】得獎名單:https://goo.gl/LVkG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