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美重擊中國太陽能洗產地!東南亞四國面臨毀滅性高關稅

美國近期宣布,擬對來自東南亞四國的中國太陽能企業課徵高額關稅。示意圖。X by @EnergyChinaCEEC

|

美國商務部近期宣布,擬對來自東南亞四國的中國太陽能企業課徵高額關稅,作為打擊中國「洗產地迴避關稅」的懲罰措施,這項政策引發國際能源與製造業的劇烈震盪,可能會重塑全球太陽能供應鏈,也為全球潔淨能源布局投下變數。

美國商務部在一項為期一年的調查中發現,中國太陽能製造商透過在柬埔寨、泰國、越南與馬來西亞設立工廠,並將產品出口至美國市場,以避開先前針對中國本土企業的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將使這些國家的太陽能產品在美國市場幾乎無法競爭,甚至有柬埔寨企業面臨超過3500%的稅率。

不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仍需在6月2日前對擬議中的關稅作出裁定,以完成最終定案。

美方指控中國產業政策不公平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委員會聯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去年正式向商務部提出請願,指控中國政府透過產業補貼與低價傾銷,嚴重擾亂全球市場價格秩序。聯盟強調,若不及時採取制裁措施,美國本土太陽能產業將無法生存。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這次關稅的發布,也正值美國能源政策面臨轉型的時期。

先前拜登政府透過《降低通膨法案》(IRA)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帶動太陽能需求大幅成長,然而,川普重返白宮後,正逐步撤除對傳統能源如煤礦的限制,預示能源政策的轉向。新關稅政策勢必推升太陽能與其他綠能項目的建置成本,引發業界對美國能源轉型前景的疑慮。

商務部指出,部分柬埔寨企業因配合調查意願低落,將面臨高達3521%的懲罰性關稅。其他東南亞企業的稅率,相形之下就沒那麼高,像是中國太陽能大廠晶科能源(Jinko Solar)在馬來西亞的產品,僅約41%;而另一家中國企業天合光能(Trina Solar)在泰國生產的產品,則被課徵375%的關稅。

圖/中國太陽能大廠晶科能源。取自晶科能源官網

另外,這次制裁不僅對中國構成壓力,也可能波及與美國有經貿關係的盟國與企業,近來包括歐洲在內的其他貿易伙伴,也因為「不公平貿易行為」遭遇美方報復性關稅。

「美國製造業的重大勝利!」

這波關稅措施,也獲得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委員會聯盟的高度肯定。「這是美國製造業的重大勝利,證實中國企業長期以來的規避行為確實存在,」聯盟發言人、首席法律顧問布萊特比爾(Tim Brightbill)表示。

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從這四國進口的太陽能設備總額接近120億美元,顯示東南亞已成中國企業的主要出口據點。《巴倫週刊》分析,這波關稅預計將使美國製造的太陽能設備更具價格競爭力。以柬埔寨為例,其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模組,預計將被課徵超過600%的關稅。相比之下,美國最大太陽能製造商First Solar的太陽能薄膜銷售價格超過每瓦0.30美元,而中國製造商售價僅約0.10美元。

消息公布後,First Solar(FSLR)股價22日早盤飆漲約13%;在德州新設工廠的T1 Energy(TE)也上漲近9%;另一家小型製造商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MAXN)則上漲4%;來自韓國、在美國生產太陽能模組的Hanwha股價,也上漲了1%。

圖/高額關稅的消息公布後,美國太陽能製造商First Solar股價上漲。取自First Solar官網

儘管新關稅將提升美國製造商的競爭力,但專家也指出,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整體太陽能產品價格上漲,對安裝商與消費者帶來成本壓力。由於過去多數廉價太陽能設備來自亞洲,新關稅一旦實施,恐將延遲部分潔淨能源建設計畫,影響再生能源轉型步調。

《BBC》分析,這波關稅政策也與地緣政治動態緊密相關。就在幾天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完成對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的國是訪問,公開呼籲東南亞國家「抵制美國單邊霸凌」。

有望增加台廠出口機會

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產品加徵高額關稅的政策,對全球綠能產業供應鏈造成重大影響。對台灣而言,雖然目前對美出口太陽能產品的比例相對較低,但此舉可能帶來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台灣廠商如聯合再生能源和茂迪等,可能因美國市場對非東南亞產品需求增加而受益,提升出口機會。另一方面,若全球供應鏈重組導致原物料成本上升,台灣業者也需面對成本壓力。

因此,台灣應積極評估市場動態,調整策略,以在變動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尋求新的機會與挑戰。

延伸閱讀:川普打不死!中國「客製化」能源需求,成南方世界新霸主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