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和醫院本屆榮獲一座首獎、兩座楷模獎,表現深獲評審團肯定。雙和醫院提供
由《遠見雜誌》首創的「ESG企業永續獎」邁入第21屆,今年更擴大倡議範疇,創立「ESG醫療永續獎」。首屆共有36家醫院、83件報名,最終評選出5座首獎、8座楷模獎、13座績優獎,為台灣永續發展締造全新里程碑。
《遠見》深耕ESG永續議題,2025年跨出全新里程碑!
20年前,2005年《遠見》領先全球華人媒體界,開辦首座表彰ESG永續發展領域的CSR企業社會責任獎(現已更名為ESG企業永續獎),帶動全台企業接軌國際。2020年,又將永續共好理念推廣至高教界,創設「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激勵大學走出象牙塔、實踐社會連結。
今年是《遠見》永續獎邁入第21屆的關鍵時刻,邁向下一個20年,《遠見》再度擴大倡議範疇、創立「ESG醫療永續獎」,將影響力延伸至國內醫療機構,為台灣永續發展締造全新里程碑!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面對氣候變遷風險所造成的災害,如洪水、暴風、乾旱、環境汙染導致傳染病、新興疾病等,醫療機構除了要在日常進行醫療照護,也需要增強服務韌性和預備氣候變遷調適措施,才能快速因應災變後的衝擊。
可以說,在人與氣候變遷之間,醫療機構身肩第一道與最後一道防線,重要性不言可喻!

《遠見》倡議醫療永續,扮演關鍵推手
綜觀權威國際組織,以及全球醫界對永續議題的關注度日益提升,亦成為《遠見》倡議醫療永續的驅動力。
首先,從全球碳排放的數據來看醫療永續的重要性。根據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HCWH)報告,全球醫院氣候足跡(climate footprint)約占全球整體碳排放的4.4%,相當於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如果將全球醫療機構視為一個國家,等於是世界第五大排碳國。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23年「非生產性質行業能源查核年報」顯示,17大類用戶別中,醫院能源消費占比為16.42%,為占比最大的非生產性質行業。
第二項關鍵訊號,來自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023年,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首設「健康日」,並舉辦氣候與衛生部長級會議。
全球醫界專業組織也積極回應永續議題,超過3萬家醫院加入的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 Federation,IHF),於2025年11月將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第48屆世界醫院大會,而「環境永續、韌性、與低碳醫療」正是五大主題之一。
早些年,國際醫院聯盟2022年便成立日內瓦永續發展中心(Geneva Sustainability Centre,GSC),並在2022年第45屆的IHF世界醫院大會發布「永續發展聲明」(IHF Statement on Sustainability),明確指出,應對氣候變遷已是醫療保健服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倡醫院和醫療衛生系統的領導者,需要將脫碳和增強氣候適應力的作為,納入決策、策略和營運計畫中。
回來看台灣,其實,政府也有諸多重大行動。
2024年6月,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滿月記者會上,便將「氣候變遷、社會韌性及健康促進」定調為全球關注、也是影響國人最重要的三大議題,並宣布由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全社會防衛韌性」「健康台灣推動」三大委員會。
而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與淨零減碳的挑戰,衛生福利部多項政策齊發。2024年起,攜手環境部推動綠色醫療,啟動「醫療院所淨零碳排計畫」,輔導醫療院所進行碳盤查、培育碳盤查種子人員;由26家部立醫院帶頭,成立「部醫永續發展中心」;還研議將永續發展納入醫院評鑑等。
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自1998年起推動的「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今年1月也透露下屆預計新增「淨零醫療類」競賽。
從國際到本土,醫療與健康永續的議題已然不容忽視,因此,《遠見》ESG永續獎,本屆首度開放醫院報名,獲得全台醫療機構踴躍響應,共吸引36家醫院、83件報名。《遠見》評審團考量參賽件數與內容質量皆已具規模,決議今年獨立設獎、正式創設「第一屆《遠見》ESG醫療永續獎」。
《遠見》統整過去20年以來,舉辦ESG企業永續獎項的經驗,在首屆的「醫療永續獎」的評選內容,參考國際衛生組織(WHO)、健康無害組織(HCWH)、國際健康促進醫院和醫療服務網絡(HPH),以及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等相關制度,將今年評選分為五組,分別為檢視一家醫院整體ESG表現的「醫療永續組」,以及「人才發展、低碳營運、公益推動、樂齡友善」這四項傑出方案組別。

雙和、亞東、中醫大附醫,同捧三大獎
延續企業永續獎的嚴謹審查流程,《遠見》醫療永續獎同樣有兩階段審查。參賽醫院經過第一階段書審,選出24家38件入圍。再經過第二階段面審,最終選出18家26件獲獎,分為5座首獎、8座楷模獎、13座績優獎,件數獲獎率31.3%。
今年有三家醫院都抱回三座大獎。當中成績最優異的,是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獲得「醫療永續組」首獎、「低碳營運組」楷模獎、「公益推動組」績優獎。亞東紀念醫院獲得「公益推動組」楷模獎、兩座績優獎分別為「醫療永續組」和「人才發展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獲得「醫療永續組」「低碳營運組」「樂齡友善組」共3座績優獎。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各獲得兩獎肯定。高雄小港醫院抱回「低碳營運組」首獎與「醫療永續組」楷模獎,嘉義基督教醫院則抱回「低碳營運組」楷模獎、「樂齡友善組」績優獎。
選出5首獎、8楷模獎、13績優獎
根據此次27位來自各界專家學者與社會賢達所組成評審團觀察,「醫療永續組」代表一家醫療機構整體的E、S、G表現,因此在評分時,特別重視該醫院高層是否參與、實際投入永續的時間長短,以及專責組織人員是否完整;獲獎案例共通點,多半具備完整的內部管理組織架構,並設有明確推動計畫以及檢核指標,並將醫院穩定維運視為根本。
「人才發展組」選出1首獎、1楷模獎、2績優獎,共4件獲獎案例各有特色,分別掌握「因應氣候變遷」「深耕醫師專業」「投資智慧醫療」等關鍵字。
「低碳營運組」選出1首獎、2楷模獎、3績優獎,共6件獲獎。評審強調,在規劃低碳營運策略時,絕不能只想著「減碳愈多愈好」,而是要多加一層考量,如何在節能之餘,發展出提升韌性、加強緊急備援系統的具體作法。
至於「樂齡友善組」,同樣選出1首獎、2楷模獎、3績優獎,共6件獲獎。本組著重在因應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醫療服務供需失衡之現象,提出解決方案。獲獎案例有的是長期投入高齡醫療照顧,有的攜手在地發展宜居社區,有的則是在內部職場結合樂齡共創精神,從不同角度打造「健康台灣」。
「公益推動組」也有6件獲獎,為1首獎、2楷模獎、3績優獎。評審指出,本次獲獎的方案內容涵蓋國際人道救援、預立醫療、器官捐贈、安寧照顧、遠距醫療等,均是當前社會「現在就要面對」的議題,具急迫性與重大性,因此值得肯定。
永續資訊應強制揭露,儲備競爭力
綜合分析,獲獎者的共通性,除了議題重要性高,展現核心專業能力,執行落實策略到位,也要兼顧成果效益與普及性,尤其是在數據成效和深化影響力方面,都必須提出具說服力的證明,才能贏得評審青睞。此外,《遠見》評審團提醒,主管機關未來很可能也會參考對企業的要求,逐步強制要求醫院出版永續報告書。另外,像是溫室氣體盤查、能源與環境管理系統導入等,也建議醫院可及早在內部建立專責單位與管考機制。
面對2050全球淨零目標,醫療機構不只要照顧人類健康,更要守護地球健康,邁向永續不只是醫療院所的新營運挑戰,更是不可迴避的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