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ESG國際快訊》太平洋氣候危機直逼台灣,峰會揭露大國矛盾!五大重點一次看

9月中旬,太平洋島國論壇在霍尼亞拉展開,是太平洋島嶼國家重要的氣候會議。取自Pacific Islands Forum官網

|

▋太平洋氣候危機直逼台灣,峰會揭露大國矛盾!五大重點一次看
▋氣候變遷讓「食肉菌」更猖獗!美國死亡人數創新高
▋馬來西亞「綠色電池夢」背後真相:水力發電竟是森林砍伐元兇?
▋史上最貴氣候峰會?窮國住不起貝倫,聯合國提高補助仍杯水車薪
▋澳洲化石燃料出口五年內將暴跌五成,經濟命脈將由新礦物接棒

太平洋氣候危機直逼台灣,峰會揭露大國矛盾!五大重點一次看

9月中旬,太平洋島國齊聚一堂,參加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區域會議,澳洲、紐西蘭與16個太平洋國家、地區代表均前往索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Honiara)與會。由於當中不少國家都與台灣維持邦交,也是台灣的重要發展伙伴,而這些國家同樣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使得以「氣候大國」自居的中國,在當地角色充滿爭議。以下是本次太平洋島國論壇的五大重點:

一、中國在此區域的角色仍備受爭論

主辦國索羅門群島是中國在此區域最重要的安全盟友,2022年更與中國簽署安全協定,總理馬內列(Jeremiah Manele)禁止所有外部伙伴參與今年峰會,引起外界揣測是為了把台灣排除在外。友台的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表示,這場峰會「絕對受到外部干預。」

然而,《衛報》指出,在官方公報所描述的「激烈交流」後,各國領袖們仍同意確保像台灣這樣的伙伴,未來能繼續出席峰會。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二、氣候危機資金獲通過,但澳洲承諾受質疑

本次峰會中,領袖們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太平洋韌性基金條約》(Pacific Resilience Facility Treaty),成立第一個由太平洋國家主導的氣候基金,確保該區域能應對自然災害、氣候變遷影響。

然而,即便澳洲已向該基金捐助1億澳元,但許多國家仍質疑其排放紀錄、對煤炭與天然氣的依賴。峰會期間,萬那杜氣候部長雷根瓦努(Ralph Regenvanu)表示,澳洲計劃擴建備受爭議的「西北大陸棚天然氣計畫」(North West Shelf Gas Project),可能違反國際法院的重要裁決,但澳洲總理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強調,澳洲將會考量自身與區域利益行事。

三、坎培拉確定競標COP31主辦權

儘管太平洋島國領袖持續提出質疑,澳洲仍確認對競標2026年聯合國第31屆氣候峰會(COP31)聯合主辦權的支持。帛琉總統惠恕仁表示,各國領袖不希望錯過這個重要的國際機會,並稱這是一項澳洲與太平洋島國的聯合競標。在COP30登場前,太平洋島國也會和澳洲總理艾巴尼斯合作,讓這場年度氣候盛事能在南澳阿德雷德(Adelaide)舉行。

四、太平洋成為「和平之海」

《藍色太平洋和平之海宣言》(Blue Pacific Ocean of Peace Declaration)也在本次峰會通過。這項倡議是希望在地緣政治緊張之際,促進區域和平與安全。提出此宣言的斐濟總理拉布卡(Sitiveni Rabuka)認為,太平洋地區曾是兩次世界大戰戰場,也是最危險武器的試驗場,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影響,而這項宣言「將證明我們區域是免於軍事化的。」

五、澳洲氣候韌性協議落空,但協商仍持續

本次峰會前夕,澳洲總理艾巴尼斯前往萬那杜,希望能和該國簽訂《納卡瑪爾協議》(Nakamal Agreement),主要是促使澳洲在十年內投入5億澳元在氣候變遷韌性、安全服務和經濟發展上,但該協議將限制萬那杜向中國等其他國家尋求基礎設施資金的能力。

目前澳洲轉而和斐濟協商,但《衛報》分析,在中國崛起之際,澳洲未能達成這項期待已久的協議,凸顯傳統西方伙伴在太平洋地區維持影響力所面臨的兩難。

圖/中國、澳洲等大國,在氣候峰會中的角色與承諾受到質疑,而顯得尷尬。示意圖。unsplash by aboodi_vm

氣候變遷讓「食肉菌」更猖獗!美國死亡人數創新高

從年初至今,美國路易斯安納州已經有五人因為感染有「食肉菌」之稱的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而死亡,遠超過去歷年平均。路易斯安納州衛生局資料顯示,截至9月17日為止,至少有26人感染創傷弧菌,每個案例都必須住院治療,其中五人更因此而喪命。該局表示,85%的案例是因為傷口暴露在海水中而感染,92%的感染者則患有潛在基礎疾病。

事實上,過去十年來,路易斯安納州每年只有10個弧菌感染案例,而且只造成一人死亡。《衛報》指出,氣候變遷導致海面溫度上升,也讓創傷弧菌感染變得更普遍。創傷弧菌主要在溫暖的沿海水域中繁殖,而且集中在5到10月間,感染途徑包括開放性傷口接觸海水,或是吃進未煮熟的海鮮。

一名在路易斯安納州最大城市紐奧良長大的77歲男子,在密西西比灣感染創傷弧菌後,在今年7月過世。《衛報》強調,他的故事更讓當地民眾清楚了解這種弧菌的危險性。他在被船用拖車刮傷腿後,即便對傷口進行清潔、包紮,但仍在下水後感染創傷弧菌,而且在短短三天內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不幸離世。

創傷弧菌感染的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傷口異常嚴重,而且如果細菌進入血液,可能引發發燒、長水泡,或是低血壓。美國每年約通報150~200例創傷弧菌案例,其中一半發生在德州、路易斯安納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目前以路易斯安納州、佛羅里達州的病例數、死亡人數最多。

圖/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溫度上升,使得創傷弧菌繁殖數量漸增,也連帶感染到更多人。取自U.S. CDC

馬來西亞「綠色電池夢」背後真相:水力發電竟是森林砍伐元兇?

位在婆羅洲島上,綠意盎然且河流縱橫的馬來西亞沙勞越邦,正積極推動一項計畫,希望成為該區域的「綠色電池」,除了善用當地眾多的河流、溪流,也在建置太陽能設施,並推廣生質能源,以增加再生能源產能。

即便沙勞越邦目前主要出口仍是化石燃料、液化天然氣,但早在數十年前就開始水力發電,目前仍在興建第四座水力發電廠,總發電產能足以供應200~300萬戶東南亞家庭的日常用電。此外,該州第一個浮動太陽能發電廠也已經能生產5萬瓩電力,未來也計劃興建十多座類似電廠。

智庫Ember亞洲分析師納迪拉(Shabrina Nadhila)表示,沙勞越邦的雄心大膽且充滿希望,為加速區域能源轉型發出強烈訊號。

而這份壯志,也受到馬來西亞政府支持。馬來西亞政府希望,不斷成長的電力需求能重振長期以來備受討論的「東協電力網」(ASEAN Power Grid),希望能連接東協十個成員國。目前,一條長達128公里的跨境電纜已將沙勞越的水力發電輸送至鄰近的印尼。

不過,沙勞越邦的宏大願景仍因環境問題而備受質疑,尤其是為了興建水力發電廠,大面積的古老熱帶雨林可能遭到破壞。

環境監測組織RimbaWatch共同創辦人暨總監法漢(Adam Farhan)表示,即便沙勞越在馬來西亞所有邦屬中擁有最低的排放係數,但它的森林砍伐率卻是最高的,其中很大一部份可歸咎於水力發電。

以2011年啟用,東南亞最大水壩之一——巴昆水壩為例,興建過程中造成超過9000位原住民被迫遷離。環保團體指出,即使到了今天,搬遷、賠償問題依然存在,隨著新的水力發電計畫在其他地區啟動,人們擔心類似情況會再次發生。

法漢建議,在沙勞越自稱東協「綠色電池」以前,一定要先處理好原住民權利、森林砍伐問題。

圖/古老熱帶雨林可能因水壩興建而遭砍伐,並對當地環境造成巨大衝擊。圖為巴昆水壩。取自sarawak energy

史上最貴氣候峰會?窮國住不起貝倫,聯合國提高補助仍杯水車薪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再過一個多月就要在巴西貝倫(Belém)登場。然而,超過半數的國家至今還沒搞定住宿問題,原因是當地住宿嚴重不足,飯店、民宿也趁機漲價,使會議期間當地飯店收費高達平時的15倍。

為了緩解亂象,巴西已為財政較窘迫的國家提供一定數量房間。而聯合國氣候事務主管史提爾(Simon Stiell)表示,聯合國已提高發展中國家外交官出席COP30的補助,把每日生活津貼從144美元(約合新台幣4354元)提高至197美元(約合新台幣5957元)。

這筆津貼通常用在支付144個符合資格的發展中國家每國兩名代表的住宿和餐飲費用,而小島國家、經濟最不發達國家則可額外多一名代表得到補助。

巴西政府坦言,這筆金額仍不夠,因為它仍低於巴西其他城市標準,而且無法完全涵蓋當地費用。然而,《氣候之家新聞》(Climate Home News)指出,目前聯合國專門捐款資助機制資金不足,無法保證以更高津貼發給更多數量受助者。

圖/COP30將在巴西貝倫舉行,然而當地因飯店稀缺,使得住宿費用高昂。取自COP30官網

澳洲化石燃料出口五年內將暴跌五成,經濟命脈由新礦物接棒

澳洲財政部最新預測,隨著全球對化石燃料的需求下降,澳洲煤炭、天然氣出口價值在未來五年內將暴跌五成。同時,無論澳洲未來採取何種減排方案,到2030年時,化石燃料出口產值將減少逾600億澳元(約合新台幣1兆1960萬元)。

能源專家向《衛報》表示,這顯示人們長期以來預期的澳洲化石燃料生產、出口下降,可能遠比想像中來得快。

所幸澳洲和能源轉型的大宗商品蘊藏豐富,包括綠色氨、綠色鐵、氧化鋁、鋁、鋰、鎳、鈷等關鍵礦物。澳洲財政部估計,這些綠色商品的出口價值將從目前約300億澳元(約合新台幣5980億元)成長到2035年的800億澳元(約合新台幣1兆5947億元)、2050年的1090億~1780億澳元(約合新台幣2兆1728億元~3兆5483億元)間。

智庫格拉坦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能源與氣候變遷項目主任瑞芙(Alison Reeve)表示,「澳洲要成為再生能源強國,一部份的歷程是,我們仍然是以資源開採為基礎的國家,只是資源種類變得不一樣。」

然而,智庫「氣候能源金融」(Climate Energy Finance)主任巴克利(Tim Buckley)提醒,儘管他相信綠色商品將會蓬勃發展,但澳洲能否從中獲益仍無法保證。

圖/對化石燃料需求的下降,使得澳洲逐漸轉型,開採新礦物以應對變局。unsplash by michael_marais

延伸閱讀:ESG國際快訊》電力新黃金!澳洲躍升全球第三大儲能市場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