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屋頂太陽能蓬勃發展,但也造成中午電力過剩,為大型儲能電池發展創造機會。X by @AGLEnergy
▋電力新黃金!澳洲躍升全球第三大儲能市場,套利收益暴增四倍
▋全球最大太陽能電廠啟動!中國能源版圖重塑,挑戰仍在電網
▋川普能源政策引爆共和黨內戰!自由市場派憂心政府管太多
▋熱浪狂襲葡萄酒鄉!加州野火延燒,法國葡萄提前熟成
▋北極融冰被按下暫停鍵?最新研究顯示破壞正在放緩
電力新黃金!澳洲躍升全球第三大儲能市場
擁有近2800萬人口的澳洲,正在逐步淘汰老化的燃煤電廠,並預計到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可增加一倍以上,達到總發電量的82%,而澳洲屋頂太陽能的蓬勃發展,雖更加助長此一轉變,但也造成中午時段電力過剩,為大型儲能電池發展創造機會。
正因如此,澳洲今年8月已經正式超越英國,成為繼美國、中國以後,全球第三大大型儲能電池裝機容量市場。彭博新能源(BloombergNEF)預計,隨著作為電網骨幹的大部份燃煤電廠將在2035年退役,公用事業規模的儲能電池用量將從2024年水準躍升八倍。
殼牌(Shell Plc)澳洲子公司交易部門副總裁暨總經理吉弗(David Guiver)表示,當地有個獨特情況,或許可稱之為「挑戰」,那就是每天都有大量過剩的能源湧入市場,「這就是我們看到如此多大型電池儲能投資的原因。」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彭博社指出,澳洲大量太陽能發電上線、燃煤電廠頻繁故障,造成供需失衡,甚至在2022年還引發前所未有的市場失靈,電價在中午時常為負,但到了傍晚用電高峰期又飆升,儲能業者只要能在電力便宜時買入,價格回升時賣出,就有套利機會。
上一季,連接到澳洲國家能源市場(National Energy Market)的公用事業規模電池,從這種套利模式就獲得1億208萬澳元(約合新台幣23億8300萬元)收入,是一年前的四倍多。
特別是對於傳統電力公用事業公司而言,投資儲能電池成為有效控管財務損失的手段,原因是儲能電池有助於管理因為停電、燃煤電廠退役,還有日益加劇的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投資組合風險。
例如,原始能源公司(Origin Energy Ltd)就承諾投資約17億澳元開發兩個公用事業規模的電池,並已經為另外兩個正在建設中的電池簽訂承購協議。而澳洲最大燃煤發電商AGL目前已經營運兩個電網規模電池,預計明年初會啟用第三個。
AGL執行長尼克斯(Damien Nicks)在法說會上表示,從2028年起,這些電池的收益將會彌補更高的煤炭和天然氣採購成本。「這個市場需要建造如此多的電池和如此大的容量,不要低估未來十年市場,機會非常巨大!」

全球最大太陽能電廠啟動!中國能源版圖重塑,挑戰仍在電網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在今年初的碳排有所下降,這也讓人們燃起希望,認為中國的碳排峰值可能會比原本設定的2030年目標更提前到來。
造成中國碳排下降的原因是安裝太陽能板的速度。中國政府今年7月對外展示他們口中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太陽能電廠的項目,該項目位在青藏高原上,佔地約610平方公里,面積和美國芝加哥市相當。
美聯社指出,中國安裝太陽能板速度遠超世界任何地方。這項投資如今也開始獲得回報。8月下旬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和前一年相比,中國今年上半年碳排量下降1%,延續自2024年3月起的趨勢。
然而,身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還需要大幅減少排放量,才能為減緩全球氣候變遷盡一己之心力。前述研究作者,位在芬蘭的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首席分析師邁利維塔(Lauri Myllyvirta)表示,中國若要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未來35年年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下降3%。
過去在經濟放緩時期,中國碳排也曾下降,但這次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力需求成長3.7%,但太陽能、風電、核電的發電量成長幅度,卻輕而易舉超越電力需求成長。邁利維塔直指,「這是我們第一次談論中國碳排出現結構性下降的趨勢。」
目前太陽能發電在中國已超越水力發電,並可望在今年超越風力發電,成為中國最大清潔能源來源。但華盛頓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提醒,中國對煤炭的高度依賴,仍是氣候進展的嚴重威脅,「前方道路依然漫長。」

另一個挑戰,則是把建在人口相對稀少西部地區的太陽能、風力發電廠,把電力運送到人口稠密、工廠雲集的東部。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建設橫跨全國的輸電線路,其中一條連接青海與河南,另外還有一條正在規劃中的線路,可能會直通幾乎是對角線的廣東。
邁利維塔分析,要充分利用這些綠電,就要解決目前中國電網管理相對缺乏彈性的阻礙,因為目前電網是為燃煤電廠穩定的發電量量身訂製,而非為變化性更大、更難預測的風力、太陽能設計,「這不是個小任務。」
川普能源政策引爆共和黨內戰!自由市場派憂心政府管太多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不斷透過政策扶植石油、天然氣、煤炭、核能,並直呼風電、太陽能是世紀騙局,然而他的共和黨同僚並不總是樂觀其成。
《政客》(Politico)指出,共和黨長期以來的主張,是讓自由市場力量主導美國能源供應未來,聯邦政府只需靠邊站就好。
例如,7月7日川普發布限制風電、太陽能專案的行政命令,而內政部長旋即援引該命令,執行川普的政策意志,讓不少溫和派共和黨參議員感到沮喪。原因是此舉可能對風電、太陽能和電池公司的私人投資造成巨大衝擊,並和全球日益擁抱清潔能源技術的趨勢背道而馳。
白宮發言人菲爾茲(Harrison Fields)聲明表示,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美國致力引領每一個產業,尤其是成為AI的全球領導者。而推動AI需要大量能源、現代基礎設施、頂尖技術專長,美國已做好充分準備滿足這些需求,並推動進步。
然而,產業界早已哀鴻遍野。曾經在小布希政府任職的拉皮丹能源集團(Rapidan Energy Group)總裁麥克納利(Robert McNally)無奈表示,「我所見過,或歷史上所知的能源發展史當中,現在正處於最政治化的環境中,非常可悲。」
部份共和黨人士更直言,川普政府正使用他們曾經批評民主黨的同樣強硬手段,獎勵他們偏好的對象,而且共和黨甚至還更勝一籌。
曾在小布希政府擔任能源部顧問的龐德(Drew Bond)指出,共和黨人已經拋棄川普時代以前的「所有選項並用」(all-of-the-above)心態,現在宣揚的是一種「最佳選項並用」(best-of-the-above)心態,取代自由市場的潮起潮落,從而引入主觀選擇。
「這位共和黨總統已經改變共和黨的基礎,也改變共和黨人定義。」立場傾向共和黨的智庫能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Research)的所長佩爾(Tom Pyle)表示,有些人可能會說,川普卸任後,一切都會恢復正常,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等著跟支持者說再見吧。

熱浪狂襲葡萄酒鄉!加州野火延燒,法國葡萄提前熟成
極端氣候肆虐,熱浪持續炙烤北半球,連帶也使全球兩大葡萄酒鄉受到衝擊。首先是在美國加州納帕附近發生野火,到目前為止,燒毀面積已近13平方公里,比台北市大安區更大。即便消防隊員在極高溫、崎嶇地形下奮力滅火,但火勢控制仍相當有限。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這場野火來自加州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嚴重的一次熱浪,部份城市甚至還打破史上高溫紀錄。加上低濕度、可能帶來閃電的乾燥雷暴,可能會有更多野火燃燒,並迅速蔓延。
即便這波熱浪消退,風險依然存在。由於加州和太平洋西北地區濕氣極少,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火災危險性將持續攀升。美國國家跨部門消防中心(National Interagency Fire Center)警告,內華達州、加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部份地區植被乾燥且過度生長,而高溫會把原本乾涸的土地上水份蒸發,增加起火條件。
另一方面,法國的葡萄酒產地雖然未發生野火,但卻同樣籠罩在極端高溫之下。在法國的卡本尼爾堡(Château Carbonnieux),酒廠發現,接近40℃的高溫對葡萄採收造成壓力,原因是氣溫太高、缺水,使葡萄果實提前成熟,含糖量也會更高,在發酵過程中,這會轉化為酒精濃度更高的葡萄酒。

《歐洲新聞》(Euro News)指出,由於法國政府嚴格的「原產地命名保護」法規(AOC),對葡萄酒的含糖量有規定,這些葡萄酒可能不合法,而且因為酒精濃度太高,在市場上也不受青睞。
家族釀酒師佩蘭(Andrea Perrin)表示,目前受到影響的葡萄,酒精濃度約14%,但好消息是,受到影響的區域仍在可控範圍內,她只要把含糖量仍在合規範圍內的葡萄,用來彌補第一批高含糖量的葡萄,最終混合酒的酒精濃度仍會在12%~13%內。
北極融冰被按下暫停鍵?最新研究顯示破壞正在放緩
夏季氣溫屢創新高,你可能以為北極融冰速度不斷加劇。《歐洲新聞》也指出,北極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四倍,自1980年代以來,北極已損失超過1萬立方公里體積的海冰,相當40億個奧運標準游泳池大。2012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更縮小到史上新低341萬平方公里,引發北極何時迎來「無冰之夏」的猜測。
不過,最新研究顯示,自2000年代末以來,北極海冰流失的速度顯著放緩。但這並不代表世人可以高枕無憂。科學家示警,這是一種暫時減速,可能會再持續五到十年,但若這段期間結束,海冰流失速度可能會比平均水準更快。
這項研究,由英國艾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員英格蘭(Mark England)所主導。他分析,這應該是由於疊加在人為驅動的長期趨勢之上的「自然氣候變異性」所導致,但只是一項「暫時喘息」,用不了多久,海冰減少的速度就會追上更長期的海冰流失速度。
該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研究團隊使用兩組不同的衛星測量數據,研究從1979年至今的北極海冰覆蓋情況。他們發現,2005~2024年間,海冰在第一個十年減少35萬平方公里,第二個十年則減少29萬平方公里。
同時,和1979年以來每十年78~79萬平方公里的長期下降速度相比,過去20年海冰的流失速度相較於其他區間更慢,更比1993~2012年海冰流失最快的20年慢了足足四到五倍。
「這是海冰流失速度的『停頓』,這個停頓不應該被誤認為復甦跡象,也不代表北極海冰融化問題正在改善中,更不是氣候趨勢在逆轉,」並未參與前述研究的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海冰與冰雪物理學家韋西埃(Gaëlle Veyssière)表示。
北極融冰放緩並非轉機,更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真正的挑戰,是人類能否在這段短暫喘息期內,加快減碳與調適行動,否則下一波加速消融,將更難以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