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擬成立「氣候、能源與環境部」,引發廣大討論。unsplash by laurenseo
▋拚低碳轉型,韓國新設環境部!為何專家不看好?
▋川普新政電費減半願景跳票?美國能源部長:都是前朝惹的禍
▋全球碳排最大來源國公布最新計畫,為何專家批「太保守」?
▋大停電惡夢會再來?最新報告揭示:西葡是歐洲最易停電國家
▋COP30前警訊:能抗氣候變遷的亞馬遜森林巨樹,為何仍面臨浩劫?
拚低碳轉型,韓國新設環境部!為何專家不看好?
為了應對全球暖化、履行氣候協議,韓國政府擬成立一個「氣候、能源與環境部」,引發廣泛討論:韓國政府真的需要它嗎?
韓國《中央日報》(JoongAng Daily)指出,能源政策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包括供應安全、價格可負擔性、環境永續性。目前韓國碳中和綠色成長委員會已制定實現2050年能源轉型目標措施,包括把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從目前約10%提高數倍、大幅增加氫能供應、縮減化石燃料使用、擴大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並在建立公眾對核能接受度的同時,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
韓國世宗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金東燦(音譯)分析,任何轉型都會帶來更高成本,透過節約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排至關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長期負責能源政策的產業通商資源部最適合這項協調工作,若將其部份職責劃分出去,與環境部合併,並無法保證其政策有效性。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他進一步指出,若把能源主管職責從產業通商資源部分離,關鍵領域的責任歸屬將變得不明確。尤其是韓國六成能源消耗集中在鋼鐵、石化、水泥等產業,若煉鋼製程從燃煤轉為以氫能為基礎,能源成本可能增加數倍,進而傷害韓國產業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加上今年初,重返白宮的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而另外三個排碳大國——中國、印度、俄羅斯的減碳承諾至今也不明朗。金東燦不解,在這些條件下,韓國何必冒著成本上升、政策混亂的風險,繼續推動成立新部門?
他建議,碳中和必須和能源、產業政策緊密相連。考量到財務負擔,更務實的選項是維持現有政府架構,強化部會協調,把成立「氣候、能源與環境部」視為中長期任務,而非當務之急。
川普新政電費減半願景跳票?美國能源部長:都是前朝惹的禍
9月下旬,就在美國總統於聯合國大會演講,直批氣候變遷是騙局的同時,美國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也宣布把部門內預留給綠色專案的數十億美元返回給財政部。他應和川普說法表示,「投入氣候行動的人愈多,能源價格就變得愈貴。這會降低人們生活品質,並減少他們的『生命機會』。」
不只是取消綠色專案預算,美國能源部目前也極力阻止風電場建設,包括已經獲得許可的專案也被迫取消。萊特認為,政府只是在調查這些專案的影響,包括對鯨魚族群衝擊。但科學家向《衛報》(The Guardian)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足夠可信證據顯示風力渦輪機會對鯨魚構成重大危險。
貿然取消風電建設的代價是節節高漲的電費。電網營運商抱怨,川普曾承諾把電費降低到現在的一半,但川普政府阻止再生能源發展,同時讓成本高昂的燃煤電廠維持運作,迫使他們不得不提高電價。對此,萊特反聲稱是前朝拜登政府關閉燃煤電廠的舉動,才導致電價上漲。

全球碳排最大來源國公布最新計畫,為何專家批「太保守」?
在9月下旬的聯合國大會上,約100個佔全球排放量2/3的國家提出進一步限制化石燃料排放、應對氣候變遷的計畫或承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視訊鏡頭前宣布,身為全球最大碳排國,目標是在2035年把碳排量減少7~10%。此外,中國也將在2020年的基礎上,把風力、太陽能發電量增加六倍,使零排放車輛成為主流,打造一個「氣候調適型社會」。
聯合國氣候事務負責人斯蒂爾(Simon Stiell)表示,中國的計畫是明確信號,表明未來的全球經濟將由清潔能源驅動。對每個國家而言,更強大、快速的氣候行動代表更多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可負擔且安全的能源,以及更乾淨的空氣、更好的健康,對任何地方的所有人都是如此。
然而,中國目前排碳量仍佔全球逾31%,且長期以來不斷增加,習近平的計畫似乎緩不濟急,使一些氣候倡議者表示失望。在全球政治倡議組織長老會(The Elders)主席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不諱言,鑑於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非凡紀錄,最新氣候目標顯然過於保守。「中國必須走得更遠、更快,」他強調。

環境倡議組織350.org政策與行動副總監希伯(Andreas Sieber)表示,這個目標可說是「既令人失望,卻又具有變革性」,原因是到2035年把排放量從峰值減少7~10%,和世界所需相去甚遠,但這個目標卻把世界上最大排放國定錨在一條由清潔技術所定義的經濟領導地位道路上。
他認為,真正的考驗在下一個五年計畫。這個計畫必須走得更遠,逐步淘汰煤炭,加速發展再生能源,並確保第一線社區可從能源轉型中受益。
大停電惡夢會再來?最新報告揭示:西葡是歐洲最易停電國家
今年4月,西班牙與葡萄牙大停電,導致約6000萬人陷入黑暗,是現代史上的最大規模停電事故,堪稱惡夢般的場景。《歐洲新聞》(Euro News)指出,雖然不太可能再次發生,但也無法完全排除。英國能源智庫Ember就分析,西班牙與葡萄牙是歐洲最容易發生停電事故的國家。
該研究表示,受到與歐洲大陸電網連結有限影響,伊比利半島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容易面對停電風險。時間拉回到今年4月28日大停電當日,停電僅僅10分鐘,第一條連接西班牙和法國的輸電線路就重新啟動,隨後西班牙與摩洛哥、法國其他地區的連結也迅速恢復,並在事故發生16小時後完全恢復供電。
而葡萄牙則憑藉自身力量,在10小時後完全恢復供電。歐洲電力傳輸系統營運商協會(ENTSO-E)的初步報告顯示,葡萄牙並未得到即時外部支援,而是獨立啟動恢復供電程序。故障不到一小時,葡萄牙國家電力公司(REN)就啟動國內具備自主啟動能力的水力發電廠、燃氣發電廠。
《歐洲新聞》指出,西班牙的復原案例凸顯電力進口的重要性,但這在歐洲大陸相當有限。在大規模停電後,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呼籲歐盟委員會做出政治、財政承諾,推動伊比利半島和歐盟其他地區互聯互通,確保兩國能迅速有效整合到歐盟能源系統中。
在兩國致歐盟能源執委約根森(Dan Jørgensen)的信中,兩國提議今年舉行部長級會議,與法國、歐盟委員會共同商定一份包含里程碑、具體步驟的路徑圖,以增加兩國電網韌性。

COP30前警訊:能抗氣候變遷的亞馬遜森林巨樹,為何仍面臨浩劫?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即將在11月於巴西亞馬遜雨林城市貝倫(Belém)登場,希望能讓世人關注雨林在氣候調適與韌性扮演的角色。最新研究顯示,亞馬遜叢林中最大的樹木正變得更粗,數量也變多,顯示一片完整的雨林能有效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樹皮、樹幹、樹枝、樹根中。
這篇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期刊的論文,證明巨樹比過去各界認知的更能抵抗氣候變遷,即便受到氣溫上升、嚴重乾旱影響,未受干擾的熱帶植物仍能持續作為有效的碳匯。但該論文作者們警告,由於道路、農場擴張導致的火災、森林破碎化和土地開墾,使得此重要作用正日漸受到威脅。
研究結果強調,完整的森林區域仍是穩定氣候的最佳盟友,但光靠它們,仍不足以應對全球汽車、工廠和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而且還要進一步防止它們遭到砍伐。這份由巴西、英國等60所大學近百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研究顯示,受到發展農業、興建基礎設施而日益破碎化的亞馬遜雨林東南部地區,已經從碳匯轉變為碳源。
因此,雨林保護措施刻不容緩。這份論文發表時,巴西政府正計劃在亞馬遜中部鋪設一條主要道路BR-319,經過亞馬遜最後一片仍保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的地區。另外,玻利維亞為了開發大豆種植園、發展畜牧業,也以驚人速度砍伐樹木。
論文主要作者之一,英國劍橋大學全球森林生態學副教授穆爾伯特(Adriane Esquivel-Muelbert)表示,巨樹對整個生態系統運作極為重要,儘管它們只佔森林樹木的1%,卻負責50%的碳循環的儲存。
當這些巨樹死亡後,森林會變得很乾燥,也會改變森林的結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因此,當研究團隊發現亞馬遜雨林巨樹的體積和數量都在增加時,一股希望之情由心底油然而生,「這顯示它們具有一定的韌性,」穆爾伯特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