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排碳風險、砸千億買能源,韓國為何能換來比台灣更好的關稅條件?達志影像
美國新一輪關稅協議揭露,韓國為爭取15%關稅,甘冒短期排碳增加風險,承諾向美國採購千億美元能源,換來的是比台灣少五個百分點的關稅稅率。這場關稅談判背後,凸顯韓、台在美市場競爭白熱化,也為台灣布局投下震撼彈。
8月1日一大早,美國白宮公布新的關稅清單,讓不少國人都十分緊張,原因是和台灣出口美國產品高度重疊,且過去廝殺極為激烈的韓國稅率僅有15%,比台灣的20%足足少五個百分點。
《商業韓國》(Business Korea)指出,台灣和韓國在電子、半導體、自行車等項目出口結構高度重疊,彼此競爭猶如割喉戰。尤其是美國近年來透過《晶片法案》(CHIPS Act)扶植國內半導體產能,《製造業亞洲》(Manufacturing Asia)研判,兩國產品在美國的市占率將持續下滑,勢必加劇兩國競爭。
不少人好奇,韓國在這一局能取得較好的籌碼,究竟是做了哪些讓步?答案是,韓國未來三年半內將向美國購買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兆9956億元)的液化天然氣或其他能源產品。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採購大量天然氣,韓國可能面臨短期碳排上升風險
儘管韓國已將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納入《碳中和與綠色成長基本法》,並制定相對應的2030與2040年中長期目標,朝再生能源與核能方向推進,但液化天然氣在燃燒過程中仍會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其生命週期約為煤炭一半,但甲烷對短期暖化效應更強烈。《碳追蹤倡議》(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指出,韓國目前仍依賴天然氣作為煤炭替代能源,擴大液化天然氣使用可能拖慢減碳速度。
除了這1000億美元對天然氣和其他能源產品的採購外,韓國還將向美國提供35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0兆4865億元)的資金,由美國擁有、控制,並由總統川普拍板投資項目。
韓國總統李在明表示,韓國政府提出一項名為「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MASGA)3500億美元中的1500億,會提撥給專門的造船業合作基金。他強調,這項合作預計將提振美國的造船業,幫助韓國造船商進一步打入美國市場。
剩餘的2000億美元將用在強化兩國其他戰略領域的合作,如半導體、充電電池、生物技術和能源。

比日本、歐洲投資金額更少,卻能談到相同關稅稅率
彭博社分析,韓國調整後的關稅稅率和日本、歐盟產品在美國市場面臨的稅率相同。而且比起日本、歐盟分別承諾投資美國的金額5500億、6000億美元,韓國只用3500億美元就換來相同稅率,可說是打了漂亮一仗。
李在明在臉書上強調,這項協議是時間緊迫、國際條件複雜的高風險任務。他表示,「這項協議消除韓國出口商面臨的關鍵不確定性,並確保美國對韓國商品的關稅稅率,與韓國主要出口競爭對手所面臨的稅率持平或更低。」
事實上,韓國與美國此次關稅談判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總統李在明上任才不到兩個月,卻得接續因宣布戒嚴而遭彈劾的尹錫悅政府與美方談判。到後期又面臨日本與美國在7月23日達成協議,而且稅率還是與美國存在貿易順差國家中數字最低。
此外,在國內也面臨農民對韓國可能對美國的讓步表示抗議。《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指出,一直有傳聞指出,首爾當局決定在與美方的會談中討論大規模購買美國米、進口30個月以上牛隻的美國牛肉,也會考慮增加美國玉米進口,作為生物燃料之用。
學界則有聲浪要求韓國在農產品方面向美國讓步。延世大學經濟學教授金正植(音譯)就建議,政府應該考慮增加美國牛肉、蘋果進口,也要認真考慮加入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專案,既能爭取較好的關稅條件,也可幫助抑制韓國國內通膨。
守住農產品開放底線?川普、首爾當局說法不一致
即便川普在貼文中表示,農業是美國和韓國協議的一部份,但並未詳細說明。韓國總統府高級祕書金容範(音譯)則表示,這次和美國的協議也避免韓國進一步向美國牛肉、稻米開放。
如果屬實,堪稱是韓國此次對美國談判的另外一大勝利。彭博社指出,韓國農產品准入一直是敏感政治議題,曾在2008年引發大規模抗議,甚至還有農民激動拿出剪刀剪斷手指。此次李在明守住底線,可望維持他在關鍵選民族群中的聲望。

韓國拿下較好關稅條件,但協議仍有「不確定性」
即便如此,彭博社也強調,這項協議為韓國留下一些不確定性。針對電腦晶片、電池、藥品等韓國主要出口產品,關稅風險依然存在,而且韓元也因為有報導指稱美國要求其貨幣升值而動盪不安。
另一方面,在駐韓美軍方面,川普長期推動盟友增加對美軍駐紮費用的財政貢獻,但此次協議是否觸及,目前為止尚不明朗。
彭博經濟學家權孝星(音譯)和法拉爾(Adam Farrar)認為,美國和韓國的關稅協議,「將立刻緩解韓國出口商、金融市場的壓力,卻也引發對韓國長期經濟和戰略風險的擔憂。」
但無論如何,韓國與美國談成15%的關稅稅率,至少可為韓國廠商在美國市場與台灣多幾分籌碼。台灣是否能爭取到與韓國同樣甚至更優惠的關稅待遇?端看總統賴清德能否如李在明一樣頂住逆風、向各方溝通,為台灣業者爭取到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