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培育」讓企業文化有了更深層的意義,志工不再只是募款的角色,而是直接參與改變。安麗提供
彰化鹿鳴國中活動中心裡,幾十名國一學生正圍成一圈,隨著講師指令進行破冰遊戲。笑聲與呼喊聲此起彼落,誰也看不出這裡的學生多數來自弱勢、高關懷或是隔代家庭,這堂課主題是「認識自己」。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於2022年啟動「愛培育潛能開發計畫」,也是該基金會十週年後推出的新型公益方案,不同於以往偏重課後輔導或物資捐贈,這個計畫以「啟蒙發展」為主軸,透過結合TED X Taipei教學設計與安麗直銷商志工網絡,協助偏鄉青少年建立自信與情緒管理能力。
「我們發現偏鄉孩子最缺的不是課本,而是自我價值感。」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執行長丁蘭指出,這項計畫的發想源於企業長期關注「給人機會」的理念,透過遊戲與故事,他們可以重新看見自己。
四年來,「愛培育」已培訓272名志工講師,舉辦109場課程,服務82所學校、超過 5,000名學生,已經有1083位志工參與。活動設計從破冰、團體合作,到生命故事分享與靜心呼吸練習,藉由簡單體驗讓學生學會「停下來、傾聽自己」,這樣的概念對正值青春期、情緒起伏劇烈的國中生尤其重要。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用正向語言,讓孩子穩定當老師幫手
鹿鳴國中是愛培育的長期合作學校之一。「國中規範突然變嚴,學生常覺得挫折;我們希望他們上這課學會調整心態。」鹿鳴國中教務主任蕭惠君表示,校方最初引入計畫,是希望幫助國小升國中的學生適應轉折期,規定僅有國一新生才能參與。
三年下來,蕭惠君觀察學生具體變化。參與學生普遍在班級中表現更穩定,也更懂得合作與表達,「有些孩子後來成為班長或老師的小幫手,面對同儕衝突也更能冷靜處理。」
學生最難忘的活動是「靜心練習」與「禮物遊戲」,前者讓孩子學會在生氣時「先呼吸、再行動」;後者則訓練他們在面對不喜歡的事時,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他們拿到不喜歡的禮物,也會學著換位思考來感謝對方的心意。」蕭惠君說。
計畫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前學生吵鬧會先罵讓他們害怕,現在我會先讓他們靜下來。」全程參與活動的鹿鳴國中體育老師林春樺提到,有些方法甚至被她融入日常教學,像呼吸練習、正向語言,確實能幫學生更快穩定情緒。
不僅如此,每間學校都有需要特別關懷的學生,校方通常會安排同儕擔任「守護小天使」陪伴協助。參與「愛培育」計畫後,蕭惠君也觀察到這些學生願意擔任小天使明顯提高,不僅願意主動幫助特教生,也能耐心重複引導、陪伴練習。
「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與人物故事分享,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同理與關懷,讓他們更懂得如何與特教同學相處、協助彼此適應校園生活,成為校內重要的支持力量。」蕭惠君欣慰表示。

偏鄉關懷不是手心向下,而是牽手同行
「愛培育」課程主要由安麗直銷商擔任志工講師。由於服務對象多為高關懷學生,基金會對志工篩選格外嚴謹。志工須完成三天兩夜培訓並通過角色扮演式考核,過程嚴格到連資深直銷領導人也可能被退訓,確保每位講師都具備足夠的同理與溝通能力。
「我第一次考試就沒過。」一名今年新入選,本身也是直銷商的張淑琴笑著回憶,為了取得授課資格,她必須完成三天兩夜的培訓並通過角色扮演式考核。這段過程不僅要求熟悉教案,更考驗同理心與表達能力,確保講師能以適切方式與學生互動。「我們習慣講道理,但孩子需要感受。要先放下身份,才能真正靠近他們。」她說,培訓讓自己重新學會「用孩子的語言」說話。
另一位多次入選的志工也分享,他第一次偏鄉服務時被分派到一所高關懷學校。「那裡有孩子曾接觸毒品或暴力,剛開始他們對我們愛理不理。」直到他在課堂上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情況才出現轉變,「我告訴他們,我的爸爸是流氓、妹妹吸毒,你們誰家裡開賭場,每天都會看到槍械?」當場原本喧鬧的學生安靜了下來,「那一刻,我知道他們聽進去了。」
他坦言,這次經驗不只是去幫助別人,更像是一場自我修正的歷程,「我們以為是手心向下,但其實要蹲下來,手牽手同行。」這種面對真實、放下高度的學習,也改變了張淑琴在安麗組織中的帶人方式,「過去談事業,現在我更想先了解伙伴的故事。」
凝聚信念為永續行動力,ESG轉化內部培力

在企業公益領域,最難的往往不是啟動計畫,而是長期維持。愛培育能夠持續推動四年,關鍵在於穩定且自主的民間支持。根據基金會資料,每年募款約3000萬元,其中九成以上來自安麗直銷商自發捐款與義賣。「這筆錢不是公司撥的,而是夥伴們主動參與。」丁蘭強調,行政支出比例僅有一成,人事成本則由安麗總公司吸收,「我們希望每一分捐款都能真正用在孩子身上。」
除了財務支持,更重要的是志工在過程中的轉化效應。基金會調查顯示,參與培訓的志工中,超過九成認為課程強化了溝通與領導能力,也進一步提升了對企業的認同感。對許多志工而言,這不僅是一次公益行動,更是一場關於自我成長與人際理解的學習。「愛培育也讓企業文化有了更深層的意義,志工不再只是募款的角色,而是直接參與改變。」丁蘭形容,這項計畫讓直銷商從捐錢轉為親身行動,學會在不同立場之間找到共感與理解。
目前,愛培育已成立「校友團」,讓歷屆志工持續偏鄉服務。「有一位領導人第一年自己參加,第二年帶女兒,第三年全家都成為志工。」丁蘭分享,第一屆學員至今回鍋志工已達百人,許多人甚至帶著家人同行,形成一種延續的力量。
對企業而言,這樣的行動不僅是社會回饋,也是一種內部培力。志工透過真實互動重新學會傾聽與理解,這份能力最終回饋到職場與人際關係中。「愛培育不是業績工具,而是一場重新理解人的過程。」丁蘭說,「當我們懂得如何陪伴一個孩子,就更能理解什麼叫做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