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永豐餘攜手桃園打造首座ROT沼氣發電,年產640萬度「綠金」電力

永豐餘打造全台首座ROT沼氣發電中心,不僅每年可穩定輸出基載綠電,更成為RE100企業穩定綠電的救星。黃泓瑜攝

|

永豐餘打造全台首座ROT沼氣發電中心,不只讓老舊汙水廠成功「轉廢為能」,更是一場結合淨化環境、自主創能、實踐淨零的三重革命。這座升級後的「微生物工廠」,不僅每年可穩定輸出 640 萬度基載綠電,滿足上千家戶需求,更以其第一型電業身份,成為RE100企業客戶穩定綠電的救星。這套成功的模式,是否能複製到全台,徹底解決台灣再生能源「靠天吃飯」的困境?

桃園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這座已營運超過30年的老廠,如今以全新面貌重生。永豐餘旗下豐川綠能科技15日宣布,全台首座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ROT)」模式推動的沼氣發電系統正式啟用。

這項工程將龜山水資中心從單純的「汙水處理」推升至「轉廢為能」。永豐餘投控暨豐川綠能科技董事長葉惠青指出,透過厭氧生物處理,水中有機物可轉化為可燃用的沼氣,取代以往耗能的曝氣程序,達到減廢、減碳又創能的多重效果。

淨水廠變發電廠,兼具環境、能源、社會三大意義

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的沼氣發電系統總投資約2.1億元,由豐川綠能導入自家研發的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將原本僅能淨化廢水的設施升級為可產能的綠電中心。

整體系統新增兩座各400kW的沼氣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達800kW,每日可處理約2萬3,000噸民生與事業廢水。經厭氧菌分解後,水中有機物被轉化為可燃氣體,再驅動發電機產生電力。

圖/整體系統新增了兩座沼氣發電機,每日可處理約2萬3,000噸的廢水。黃泓瑜攝

整座系統每年可穩定發電約640萬度,相當於超過1,500戶家庭全年用電量,並可減碳超過7,000噸CO2e。其中三成電力回饋在地使用,其餘併入台電電網供民眾使用。透過技術升級,龜山廠的年排碳量也從10,715噸降至6,630噸,汙泥量由每年1,800噸減至1,000噸,減量達四成,成功實現「減廢、減碳、創能」的三重目標。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如果今天這裡還有臭味,我們就不會在這裡開啟用典禮。」葉惠青指出,龜山案兼具環境、能源與社會三重意義。環境層面上,厭氧處理有效降低汙泥與異味,讓原本惡臭難耐的汙水廠變得清潔無味;能源層面上,沼氣發電屬於「基載綠電」,可24小時穩定供電,是補足太陽能、風電等間歇性能源的重要一環;社會層面上,這是台灣第一個以ROT模式推動、由民間主導的水資中心綠能轉型案,開創了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實現淨零目標的合作典範。

厭氧菌去化率達9成,每立方公尺可發3.3度電

這次龜山案的關鍵在於豐川綠能自行培養的「厭氧菌」。豐川綠能總經理蕭振宗表示,厭氧技術在國際上已發展超過百年,但要讓菌群維持高活性、發揮最大效能,仍仰賴精密的數據監控與技術管理。

「我們用數據分析、溫控與營養調整,把這些厭氧菌養得像『頭好壯壯的寶寶』,」蕭振宗說。透過這樣的養成,菌群可在四小時內快速分解水中有機物,去化率達九成,這項成果使得龜山廠的甲烷氣體濃度可達86.8%,每立方公尺沼氣至少可轉換3.3度電。

「整個系統就像是個微生物工廠。」蕭振宗形容,透過多段反應池的分層處理,大分子有機物被斷鏈為小分子,微生物能快速吸收轉化為甲烷,「這樣的效率不僅提升能源轉換率,也讓水體更快達到放流水標準。」目前龜山廠的廢水經處理後,水質可回送至工業區再利用,形成真正的水循環與能源循環。

圖/豐川綠能透過數據分析與監測,不僅提升能源轉換率,也讓水體更快達到放流水標準。黃泓瑜攝

綠電直供RE100企業,打造穩定基載能源

「這是一個自產、自用、也能自賣的模式,讓地方綠電能真正流向需要它的企業客戶。」蕭振宗指出,不同於一般自發自用型的再生能源系統,龜山沼氣發電案是以「第一型發電業」登記,具有自產自銷能力,所產電力除可併入台電電網,也能直接銷售給有RE100需求的企業,成為其穩定綠電來源。

沼氣發電的優勢在於它能全天候運轉,成為再生能源中的「基載電力」。夏季用電高峰時期,菌群活性強、發氣量高;冬季雖略降,但仍可穩定供電,不受天氣與季節干擾。「太陽能靠天吃飯、風電靠風,但沼氣靠的是系統穩定,」蕭振宗說,「這樣的電力對企業來說最有價值,因為它能補足間歇性能源的缺口。」

圖/蕭振宗表示沼氣發電的優勢在於可以全天候運轉,成為綠電的「基載電力」,也彌補間歇性能源的缺口。黃泓瑜攝

龜山案的發電效益除了綠電,也具備明確的碳減量效益。永豐餘團隊以發電量與排碳係數進行計算,後續將依環境部規範申請轉為具交易資格的碳權專案,讓減碳成果能正式被登錄與認證。

複製龜山模式,預計插旗全台4縣市

龜山水資源回收場的成功,為永豐餘在生質能領域開啟新布局。「有些案場已進入規劃階段,有些還在前期評估,未來規模都會比龜山更大,」蕭振宗透露,目前已有多個地方政府洽談合作,包含新竹、基隆、高雄與南投等縣市,皆在評估以ROT模式推動類似計畫。

豐川綠能的厭氧菌技術不僅用於民生汙水處理,也逐步延伸至產業領域。蕭振宗指出,台灣部分石化與食品工業雖已導入厭氧系統,但在菌種培養與維持活性上仍難以長期穩定,因此每年約有4,000噸厭氧菌提供至業界,「厭氧菌的關鍵在於活性維持,這需要長期培養與精密管理,許多企業因此選擇向我們採購菌種,進行補菌或植菌,以確保系統穩定運作。」

除了沼氣發電之外,永豐餘在生質能領域的布局早已橫跨固態與液態能源兩大領域。位於花蓮的中華紙漿廠,長期利用造紙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木質素」(俗稱黑液)作為燃料,現正規劃將原有20MW的發電容量擴充至45MW。

此外,新屋廠區過去也結合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將回收廢紙中夾雜的塑膠與紡織纖維等可燃物篩選後製成SRF(固體再生燃料),投入鍋爐燃燒發電,成為全台首座採用SRF燃料、完全不使用燃煤的汽電共生系統。

「我們同時掌握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生質能源的運用形式,這讓能源供應更穩定,也讓廢棄物從源頭到末端都能被利用。」葉惠青強調,龜山案只是起點。未來若能讓更多地方水資中心複製這套模式,不僅可增加綠電供應量,也能在城市內部建立能源自主的示範。

圖/葉惠青指出這套系統同時掌握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生質能源的運用形式,使能源供應更穩定。黃泓瑜攝

延伸閱讀:台積電如何淨零轉型?綠電、減碳、再生水數據全公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