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ESG每週必讀》興達電廠大火燒破燃氣發電安全網,掀「能源區域正義」爭議

興達電廠突如其來的大火,卻點燃了設施安全隱憂,也讓「能源區域正義」爭議再度浮現。取自台電官網。

|

台灣能源轉型正邁向「減煤、增氣」的方向,燃氣逐步成為供電主力。然而,興達電廠突如其來的大火,卻點燃了設施安全的隱憂,不僅考驗電網韌性,也讓「能源區域正義」爭議再度浮現。就像核三延役的爭論,高雄長年外送三成電力供應其他地區,卻同時背負公安與汙染風險,台灣的能源政策,能夠在安全與公平之間取得平衡嗎?

9日晚間8點左右,高雄興達發電廠第二廠區驚傳火警,火光衝破夜晚的寧靜,不少居民以為發生大地震,爆炸震動甚至傳至10公里外的岡山地區,孩童更嚇得哭喊「不敢再住在這裡」。台電初步研判,起火點位於正在進行試運轉測試的燃氣新2號機組,疑因天然氣外洩引發火勢。

高雄市消防局在接獲通報後,立即出動25輛消防車、63名消防人員,並動員化學車、消防機器人及空拍機支援。火勢於20時40分左右完全撲滅,幸無人員傷亡,主發電機組亦未受重大損害,供電狀況並未受到影響。

火災事故當晚,周邊六個里的里長也隨即聯合發聲,要求台電公開釐清事故原因。多名現場民眾表示,爆炸前便已聞到異常臭味,但未收到任何警報或疏散通知,質疑電廠的偵測與通報系統是否失靈。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法蘭洩漏釀禍,偵測與通報系統失靈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10日上午親自趕赴興達電廠,說明火警事故的調查進展。他指出,9日晚間19時57分,監測系統已偵測到天然氣外洩並緊急停機,但在20時05分仍因氣體聚集遭引燃,導致火勢竄出。

「這次事故點集中在新2-2號氣渦輪機天然氣加熱器下游管線──法蘭(flange),」台電指出,肇因出自「外部管線『法蘭』洩漏」,而非主機組內部設備故障。法蘭主要是連結管線的金屬接合構件,若密封不良,極易造成洩漏隱患,後續將全面檢查全廠的天然氣管線、法蘭及偵測點配置,並重新檢討緊急應變與通報機制。

曾文生補充,相關損壞檢查將由設備商美國奇異公司負責,預計於13日完成,復運時間將視受損程度而定,並需待調查與復原作業完備後,再報請高雄市政府同意才會恢復試運轉。

另外,台電興達廠長洪貴忠與台電南部施工處長黃啟祥則在說明會上,向居民鞠躬致歉並承諾,新1、2號機在檢查及改善完成前絕不會恢復運轉。黃啟祥坦言,雖然現場設有自動關斷閥與警報系統,但此次外洩氣體仍在廠區瀰漫,顯示偵測與通報系統確有不足,未來將調低警報門檻並加強防護。

然而,多名居民質疑,爆炸當時便已聞到異常氣味,卻未獲任何警訊。對此,黃啟祥解釋,根據廠方紀錄,外洩時間接近19時57分,但天然氣本身為無色無味,理論上不會被直接嗅出。他進一步解釋,廠內雖然設有氨槽,但主要用於燃燒後的除氮作業,並不會在燃燒前加入氨氣;是否有氨槽外洩,仍待後續確認。

高雄市政府則展現強硬立場,高雄市長陳其邁明確表示:「沒有安全,就沒有試運轉。」環保局已勒令新1號與新2號機全面停機,必須待檢查改善並經審查確認後才可復工。勞工局也依《職業安全衛生法》下令停工,若查出違規,最高可處30萬元罰鍰。

承擔汙染卻被指責,陳其邁呼籲能源區域正義

事故發生後,供電受影響議題再次受到社會矚目。台電表示,雖然興達新1號機自6月起已投入調度,但為安全起見,這次也配合停機檢查。目前透過大林5號燃氣機組、興達4號機等備用機組支援,10日白天尖峰時段的備轉容量(編按:指當天實際可調度之發電容量裕度,亦即系統每天的供電餘裕)仍可維持10%以上,夜間尖峰約為6%,短期供電並無立即危機。

另外,針對外界謠傳「全台恐分區限電」的說法,台電嚴正澄清,強調「警戒運轉只是標準程序,與限電無關」。台電舉例,即便在2016年供電最吃緊、備轉容量率一度降至僅1.64%時,也未曾宣布分區限電。台電發言人蔡志孟則提醒,雖然短期仍能透過備援因應,但年底備轉容量率恐下探至7%,中期供電壓力不容小覷。

然而,這場事故不僅引發工安疑慮,更讓「能源區域正義」議題再次浮上檯面。陳其邁不滿直言:「這起事件凸顯了電力結構的不公平。」他指出,高雄每年發電量超過400億度,其中約有三成外送北部,但汙染與事故風險卻由高雄居民承擔,「這樣不公平」。

陳其邁呼籲中央應加速推動「由煤轉氣」,加快高雄能源結構轉型,並強調「各縣市要自己負起用電責任,不能把所有壓力都推給高雄」。另一方面,在野黨則批評,這起事故顯示政府能源政策方向有誤,認為減煤、非核的路線必須重新檢討。

圖/陳其邁呼籲中央應加速推動「由煤轉氣」,加快高雄能源結構轉型。取自臉書@陳其邁 Chen Chi-Mai

天然氣存量僅能撐一週,能源韌性受考驗

根據台電最新統計,截至9月12日清晨6時50分,全台電力結構中,燃氣依舊是供電主力。台電自有燃氣機組發電量達11,841.7MW(百萬瓦),占比41.8%;民間燃氣機組則提供4,093.1MW(百萬瓦),占比14.5%。兩者合計超過一半,顯示燃氣已成為目前最重要的電力來源。

依照政府的能源轉型規劃,台灣預計在2025年將天然氣發電比重提高至50%,而再生能源達20%的目標則延後到2026年11月達成,並逐步淘汰燃煤機組。然而,2024年數據顯示,火力發電仍高達79.7%,其中燃煤占31.1%、燃氣47.2%,顯示整體轉型仍處於過渡階段。

然而,這起事故凸顯了天然氣發電雖相較燃煤汙染較低,但其供應鏈安全與設施設計仍存在重大挑戰。根據台電資料,目前台灣的天然氣安全存量僅能支撐至少7天,預計要到2027年才會提升至14天以上;而儲槽容積從2019年的15天,目標到2027年增加至24天。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環團提醒,若電力結構過度依賴天然氣,一旦發生事故或供應中斷,電網韌性恐將面臨嚴峻考驗。台灣若要邁向淨零排放,除了加速再生能源布局,更必須強化天然氣安全存量,並建立更高標準的檢測與防護機制,才能確保供電穩定與能源轉型的永續推進。

延伸閱讀:天然氣外洩釀禍?興達電廠試運轉氣爆火災,台電董座親自解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