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倫當地充滿濃厚的雨林特色。Flickr by Cop30 Brasil Amazônia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在巴西貝倫登場,《遠見ON AIR》特別推出越洋連線系列,由《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主持,邀請親赴現場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與談。此集來賓為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即時解析會議亮點與全球氣候行動的最新趨勢。被譽為「台灣碳權之父」的李堅明,不僅分享他對大會的現場觀察,也為台灣的氣候路徑提供深刻洞見。
本屆峰會被視為「森林COP」或「自然COP」,旨在將氣候行動與生物多樣性、森林保育等自然議題深度整合。李堅明強調,隨著《巴黎協定》今年迎來十週年,各國提出的新版國家自定貢獻(NDC 3.0)將是檢視全球減碳決心的關鍵指標,然而目前成果令人憂心。
前進亞馬遜雨林城市,「森林COP」展現自然正向氛圍
為了抵達COP30會場、位於亞馬遜雨林的港口的會議城市貝倫,李堅明歷經從台北、杜拜到聖保羅的轉機,花費近兩天才抵達,抵達兩三天還沒找到行李,深刻體會到前進氣候第一線的挑戰。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他觀察到,貝倫當地充滿濃厚的雨林特色,不僅能見到老鷹在空中飛翔,每日午後更會降下急促的「西北雨」,展現獨特的生態氣息。大會也將「自然正向」的氛圍融入會場布置,充滿雨林與生物多樣性的意象。不同於以往多展館的複雜動線,今年會場設計成一條長達近一公里的長型廊帶,將各國展館及會議室整合其中,讓與會者能更直觀、便利地穿梭交流。

《巴黎協定》十年檢視!各國NDC 3.0繳交狀況不及格
COP30適逢《巴黎協定》十週年,全球正密切關注各國提交的2035年減碳目標,即NDC 3.0。然而,李堅明直言,目前的進度令人擔憂。根據一份針對首批60多個國家NDC的綜合分析報告,其減碳力道僅達到維持1.5°C溫控目標所需總量的六分之一。
「從整體來看,這份成績單是不及格的!」李堅明表示,儘管歐盟等部分已開發國家設定了積極目標,但全球的集體努力遠遠不足。當前各國提出的自願性承諾與控溫1.5°C的目標之間存在巨大落差,這也凸顯了氣候治理的困境與挑戰。
氣候融資挑戰大,《巴黎協定》第六條成新誘因
氣候資金是推動全球轉型的關鍵。從COP29巴庫到COP30貝倫的「路線圖」中,新的氣候融資目標(NCQG)成為焦點,目標是在2035年前,每年為開發中國家募集1.3兆美元的氣候資金。
李堅明分析,氣候融資主要有兩大管道。其一是聯合國的「綠色氣候基金」,由已開發國家捐款,開發中國家申請,但前者缺乏直接誘因。另一條更具潛力的途徑,是《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碳權交易機制,允許已開發國家透過投資開發中國家的減碳專案,獲取碳權以抵減自身的排放目標。
他認為,這種模式創造了「做生意」的機會,能更有效地驅動已開發國家的資金與技術投入,不僅協助開發中國家轉型,也為自身帶來實質效益,將是未來撬動龐大氣候資金的關鍵。

能源與AI成新焦點,全球碳市場聯盟悄然成形
在本屆峰會中,李堅明特別關注幾個新興議題。首先是國際能源署(IEA)提出的「能源與AI」關聯。AI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龐大的電力需求,其算力必須來自低碳電力,否則將加劇氣候變遷,這也使得能源的低碳化與安全性變得至關重要。
其次,隨著全球升溫突破1.5°C的可能性漸增,「調適」議題的重要性已不亞於「減緩」。如何建立全球性的調適目標,協助各國應對野火、暴雨、缺糧等氣候衝擊,將是本次大會的討論重點。
此外,國際碳市場正加速整合。李堅明觀察到,巴西與歐盟、中國等正倡議成立「全球碳市場聯盟」,而英國、新加坡、肯亞等國則另組「碳市場成長聯盟」。這些發展不僅預示全球碳定價將更趨一致,也為台灣思考如何接軌國際碳市場提供了重要啟示。各國正積極布局,像新加坡與印尼已開始透過碳權合作,展現搶占先機的企圖心。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