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定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負責推動的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接受《遠見雜誌》專訪,主談政府將如何推動?文中介紹三個國發會認可的案例,這些鄉鎮運用在地特色,成功推廣地方魅力。以下是專訪精華:
很多人誤會我們國發會編列了一大筆預算要做地方創生,以為可以來申請補助。其實這次我們的做法不同。
我們把現在各部會所有跟地方創生有關的,盤整出來後,透過國發會當媒合,把這些經費做最好的運用。
盤整完後共有37項。我們挑出11項中,請各部會保留每項總經費的1/10,共34億,不要先用掉,要申請到國發會的地方創生平台來,評估是否可做,但預算不在國發會,預算還是在各部會。
所以當然會有資源下去,不過不再是以前那種「提計畫—給補助—結案」的模式,而是以投資代替補助。
日本地方創生的優先順序是工作、人、再城鎮。工作優先,有了工作,才會有人,有了人,才會組成城鎮。人hold住,讓人不出來。已經出去的,也可以回來。
從地方DNA著手 再導入現代化科技
而地方創生的前提,不是城鎮美化、生態優化,城鄉風貌在這裡是配套,因為弄得再美,沒有工作與產業,也不會有人。
所以產業必須優先。但產業不一定是農業,但必須從地方DNA開始,再導入現代化的科技。
地方創生需要全民參與,跨領域工作,尤其需要有專業、創意、熱忱、奉獻的人。但134鄉鎮區大多在偏鄉,公所人才人力不足,而中央部會有各類型人才,所以我們鼓勵中央各部會同仁率先擔當「引導人」,像風箏一般,前往各個鄉鎮深耕服務,協助地方提出可行的創生事業提案。
目前國發會已有109人報名參加地方創生服務隊,有些是回到自己的家鄉,有些是配偶的家鄉。同仁不一定回故鄉上班,只需利用週末返鄉,協助地方凝聚共識,發掘地方特色DNA。若有需要借調到,短期也可以。
希望台灣的發展不要全部集中在都會區,可以均衡。所以才有人說,台北市往前走100步,不如22縣市手牽手,往前走10步。
也有許多人問,地方創生政策,政府要推多久?三年、還是五年?我的答案是,沒有期限,必須永續推下去。
地方創生實例2〉許華仁創Tree-To-Bar模式 讓屏東巧克力名揚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