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築碳排放占全國20%,卻有四成建築物符合綠色標章。而地狹人稠的香港,近年也積極翻修危老建築,打造零碳天地。當各國正埋頭部署走向零碳建築策略時,台灣哪裡卡關了?
走進CSRone永續智庫位在金華街辦公室,這棟屋齡56年的老舊公寓,門裡卻別有洞天。
明亮的辦公室,牆上是一排色彩斑斕的手繪圖,坐在桌前的是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兩人斟一壺茶,開始話家常、聊建築。
「現在連八點檔台詞裡也有『綠建築』!」陳重仁驚嘆,綠建築已經不是一個新奇概念,連編劇也懂得與時俱進,可見這是成長中的趨勢。
鏡頭帶到法國著名地標巴黎艾菲爾鐵塔,這棟擁有100多年歷史、高約300公尺的金屬建築,是法國為了萬國博覽會而建。異於傳統美學的設計,不僅成為建築技術創舉,還為當地帶進可觀的觀光收入,甚至被視為法國文化象徵。
談及綠建築,陳重仁最喜歡以巴黎鐵塔為例,「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完全符合永續建築的條件。」他解釋,就建材層面,巴黎鐵塔拆除後還可以回收利用;從生命週期角度來看,它沒有被拆除,流傳百年至今,碳排放幾乎為零。當時沒有永續觀念,現今卻可稱為「零碳建築」。
回到台灣,台北市信義區的「陶朱隱園」是全球首棟螺旋建築,耗時11年孕育的生態建築。身為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顧問,當年特斯拉還未推出電動車,陳重仁就已建議每戶的停車位都要設置充電樁,轉眼10年後,「當時提出的亮點,現在已經成為法規。」
因此,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勢在必行,陳重仁建議產業應化為機為商機,洞察新契機,思考加速淨零排放路上,建築產業可以加入什麼「新燃料」?他強調,現在談的趨勢,未來10年都會變成政策,甚至開拓出新產業。
危機即商機!建築產業的四大挑戰
COP27期間,聯合國環境署公布2022年《建築和營建業全球現狀報告》,指出建築物營運能源需求增加4%,碳排放量也較前年大漲5%。儘管建築產業碳排量占全球近四成,目前國際法規對建築業尚未提出具約束力的政策。
再者,相較科技電子業,建築產業起步慢、需求量大、資源卻相對不足,產業仍在摸索方向。嚴德芬感慨,「現在不論是找顧問、計算碳排放都充滿挑戰,但永續又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面對缺工缺料、戰爭通膨等利空,建築建材、成本物價、進出口都受到影響。「企業光是應付成本增加,幾乎沒有時間思考永續這件事。」陳重仁觀察,建築產業邁向淨零轉型上,面臨四大挑戰。
第一,建商沒有蓋綠建築的動力誘因,因為大部分的購屋者最在意的仍是房價。陳重仁分享,有民眾買房,寧可要房價低一點,也不見得要有綠建築標章。
陳重仁認為,「錢是綠色轉型的驅動力。」因此,政府提供都更、危老建築申請綠建築標章作為容積獎勵,鼓勵建商蓋更多綠建築。再者,以往民眾購屋時,貸款條件不會因為是綠建築而有所優惠,但目前在國際綠色金融的驅動下,已有多家銀行提供綠色貸款。民眾在買房時只要購買有綠建築認證的房子,就可享有優惠貸款利率,降低購屋門檻。
從設計層面來看,要做出美觀、機能好,且符合綠建築標章的建物,第二個挑戰便是設計單位、業主缺乏低碳設計(或低碳綠建築設計)的經驗。過去對於蓋房子普偏印象是CP值高,漂亮、安全就好,現行推廣綠建築,需要將環境、能源、材料及健康納入考量,還得計算營造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導致建商與設計單位對於低碳建築內容與設計手法較不熟稔,是建築轉型的第三個挑戰。
最後,為對抗氣候變遷,未來建築產業還得顧及「韌性設計」。思考建築物設計、營造如何因應極端氣候現象,如高溫、水災、缺電缺水,以及災後的復原能力等。
台灣政府雖喊出2050低碳建築轉型,配套指引卻不夠具體、明確,以致業界缺乏減碳意識。若想達成2050年100%新建物、85%既有建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目標,陳重仁喊話建築領域從業人員「不要太悲觀」,從危機中挖掘新契機,從建築角度出發,整合相關資源技術,協助產業轉型。
先降低能耗,再談創能
2022年《建築和營建業全球現狀報告》指出,疫情下降後,住宅需求回升、投資增加,帶動建築開發熱度,然而,陳重仁坦言,「這些房子決大部分還沒有按照綠建築標準,建造過程需要水泥、鋼鐵,整體碳排因此增加,更別提房屋蓋好後會繼續耗能⋯⋯。」
過去,建築耗能大多著重在空調、照明設備,但2022年《建築和營建業全球現狀報告》已開始重視並強調建材在製造過程中排放的「隱含碳」。因此,陳重仁建議盡可能先降低建築物能源消耗,再提供所需可再生能源。
建築外殼可選用低碳材料,包含在地建材、低碳工法製造生產、容易拆卸組裝的建材等,都能有效減少建造過程的碳排量。空調、照明系統上選擇高效率設備、結合智慧節能系統,避免過大設計的情況,便能減少能源消耗。
人類有90%的時間待在建築物內,「面對淨零轉型,建築產業看似挑戰重重,但也是改變體制、創造新商機的起點。」陳重仁認為,不論是未來氫能應用在建築領域,或是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板,都蘊藏無窮潛力。
「想催生淨零新科技、新商機,必須一手拿鞭子,一手拿胡蘿蔔!」陳重仁觀察,新能源背後必須要有足夠的政策支持,目前政府公部門已陸續將地方自治條例納入營建管理體系,由公共綠建築做起,並與資金、技術、工程面之利害關係人合作,訂定獎勵誘因、獎懲機制,由環保署追蹤。
延伸閱讀:德國直擊/廢棄物蓋循環建築,化身歐洲最大永續工作室
台灣如何借鏡亞洲經驗?
CSRone長期分析企業永續管理數據,每年出版《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今年首度將52家建築業者的碳排數據與分析納入永續報告,並在12月13日「2022 亞洲低碳建築論壇」上搶先公布,包含水泥、鋼鐵營建商與供應鏈等,提供大眾對於建築產業的全盤認識。
這份報告只適用於建築產業從業人員嗎?倒也不是。
「有房子的人其實都應該要閱讀這份報告。」嚴德芬認為,亞洲人普遍有「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陳重仁補充,百工百業其實都離不開建築,製造業要廠房、行醫要蓋醫院,開個小店也要租房子。因此,舉凡建商、營造業、材料供應鏈、包商、設備商等,都有義務了解碳排來源與零碳建築趨勢。
此外,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還將重磅邀請以循環經濟建築獲「台灣住宅建築獎」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曾於 SARS 期間研究病毒傳播途徑、建築通風系統,使香港由疫區除名的鄒經宇教授,以及具有豐富城市設計經驗的亞洲可持續發展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等,分享亞洲綠建築案例與設計,提供台灣經驗借鏡,共同建構亞洲的淨零未來。
【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
⚫ 時間:2022/12/13(二) 13:30-17:00
⚫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646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6樓)
⚫ 詳細資訊:點我一次看完整論壇議程
⚫ 如何參加:線上直播票最後倒數!👉 立即線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