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潘冀專欄》建築與永續共行:從書法體悟空間設計哲學

潘冀建築師的建築之道,便是融合了傳統的書法美學與對環境友善的理念。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

(文/潘冀建築師)2025年6月12日,我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畫與古蹟保護研究所GSAPP(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之邀請,擔任2025「傑出校友系列講座」(Distinguished Alumni Lecture Series)首位講者,重返母校發表演說。

建築之道,與我同行

我以《建築之道,與我同行 THE DAO (WAY) OF ARCHITECTURE》為講題,從美國求學歷程與建築實務十二年間的影響為起點,分享建築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演講開始,螢幕出現了第一張投影片,並列著兩位人物,是中國唐代文學大師「韓愈」與西方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沉思者」。韓愈代表我在台灣所接受的儒家傳統教育,從大師畢生倡導的「文以載道」中,以謙懷氣度為內涵,體現「創作之目的是為了傳遞真理」;沉思者雕塑則是座落於哥大建築系所的入口,與當年在哥大留學的我朝夕相遇,提醒所有莘莘學子謹記「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韓愈與沉思者代表我在建築學習中的不同階段,從東方文化出發,接受西方思維洗禮,在建築實務的淬鍊中,將設計理念轉化成在台灣的經驗實踐。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圖/韓愈與沉思者代表潘冀建築師在建築學習中的不同階段,融合東西方哲思,落實於建築實踐。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當天講座的現場包括哥大師生、校友、旅美建築人、業界同儕與我的家人親友,讓我在演講時倍感親切。

演講結束後,有人詢問我的建築理念與感懷,也有人對演講中我親筆所寫書法感到興趣。我不禁想起這些年當中建築對我的影響如同書法,提筆運氣之間起伏轉折、陰陽頓挫、峰迴路轉,在柳暗花明中探索前行。回顧這段漫長的建築之旅,過程中我並不孤單,之後也必與懷抱相同信念的伙伴繼續前進。

圖/潘冀建築師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畫與古蹟保護研究所GSAPP之邀請,重返母校發表演說。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為夢想追根究柢

關於建築師,一般大眾可能會有許多刻板印象,對於真正從事建築行業的我來說,必須捫心自問——最初的建築夢想與熱情是否依然存在?這一趟與建築相隨的人生旅程,是否還能貫徹始終?

中學時的我就讀於師大附中,當時的國文老師在課堂的黑板上寫得一手俊逸的行草,一群同學央求老師每週寫幾張字供我們臨摹。就這樣,我開始了悠遊於書法的春春時光,沒想到,一直保持到現在。

書法講究氣韻,名家的字宛如一幅畫,構圖與布局都十分講究,一股作氣中運筆呈現;我的字則是感受當下、體驗人生,自我期許中成為前進的動力。

以這幅「建築以載道」為例,如同前段所言,我深受中國文化的思維影響,唐代名家韓愈倡導「文以載道」,建築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比文學輕微,我以「建築以載道」的心態來從事建築,並東施效顰的寫下這五字。

「建築以載道」該如何解釋?可運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所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對我而言,建築的養成不是一蹴可幾,設計也非天馬行空,而是有其一定的程序與淬鍊。要達到自由揮灑的「游於藝」境界,必須先經歷「定志於真理,據守以原則,存仁愛之心。」完成了這些建築基本功之後,假以時日,最終才能達到「悠游於技藝」的自由揮灑境界。

將這種儒家心法應用於建築設計,則可進一步用現代的口吻闡釋為:

「尊重自然與真理,按正確原則使用專業技藝,對使用者存關懷態度,在設計上將可自由揮灑,不偏不倚。」

圖/潘冀建築師的設計態度從「建築以載道」的理念起始,尋求設計的心法與哲理。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建築設計雖然有著專業養成的門檻,但是我始終認為,過程中應該有著其不變的態度,這些態度不但凌駕在專業技術之上,而且深深影響一件建築作品的內涵。

我認為每個設計案都需要有「天、人、物、我」的全方位思考,簡單來說,就是自然、人文、環境、科技的和諧共存,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基地條件、建築技藝與人為互動,會有不同的建築表現。其實這與目前風行的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或是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永續發展目標)的想法不謀而合。原來,我們中華文化的古老思維中早已考慮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道理。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即為適切的案例,本案於1985年竣工。層次漸進的階梯平台被綠意樹影親切的包圍,館內引入自然通風與採光,經過40年的歲月時序,彷如教科書般循循善誘,依然屹立而服務著莘莘學子,「天、人、物、我」全方位思維在此實現,讓每個人到現在還依然感受得到建築空間的優雅與生命的延展。建築不只是一棟房子,更是要能帶給人們優游與自在的感受。本案亦獲得2024年首屆台灣建築25年獎。

圖/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傳達自然、人文、環境、科技的和諧共存。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圖/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2013年拍攝,除了樹木長大茁壯之外,設計的生命力依然延續而旺盛。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書寫建築

建築是個實踐夢想的行業,必須解決現實的問題。如果建築師只是純粹做設計,卻不想碰其他環節,那麼,做出來的設計可能不切實際,這也就我所強調的——扎穩工作能力的基本功,才有能力面對日新月異、千變萬化的現今世界,妥適處理日益複雜的建築新挑戰,並從中尋求設計上之自由與創意。

從哥大求學的經歷與在美國共長達12年的建築學習之後,我回到孕育我成長的台灣,創立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下簡稱JJP),將東西方的哲思領悟運用於建築實踐。

JJP成立40多年以來,經歷各類大小不一的案型,挑戰難度都不相同,設計提案的過程中同事經常邀請我以書法為構想來題字。2007年的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國際競圖中,我寫下了「盤」與「長」二字,表達設計中基地丘陵的迴繞與連結,象徵客家文化的韌性與毅力,也蘊含著與環境共生的在地文化,設計團隊更進一步深化兩字的意境,以「endless path」來表現源遠流長的建築意象。

圖/「盤」與「長」二字,從迴繞與連結中傳達「endless path」源遠流長的建築配置。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圖/客家文化園區國際競圖,藉由與環境共生的文化力量,凝聚出具韌性願景的建築設計。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一件建築,從設計發想到施工落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有的案子有幸得以實現,更有許多案子在提案過程中黯然退場,上述的「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國際競圖」即是無法實現的案子。大多人看待JJP僅看到建築實現的部分,這些建築的背後,實則歷經超過近百次的失敗挫折,以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

我認為,成功與失敗之間,從來沒有明顯的界線,只有實現與未實現的差異。在未實現的作品中,仍存在著建築師相信設計可以改變社會的創意與理念,這些價值讓作品失而不敗。

2024年,本所從過去40年中未興建的設計案裡,梳理出27件作品,有競圖的遺珠之憾,也有實驗性質的紙上建築,或因政策改變而未能施作的定案設計,出版了《輸 100 次也不放棄》一書。我再度拿起毛筆寫下「不放棄」三字,以此勉勵所有同仁及同業,在建築的漫漫長路上,保持初心,堅守信念,永不放棄。

圖/2024年《輸 100 次也不放棄》新書發表會,勉勵所有讀者在困境之中永不放棄。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迎光和鳴、生機輝映

JJP每年都會設計一張賀卡,在歲末年初的感恩時序寄送,2025年以剛落成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第三生技大樓為主題。設計以「迎光和鳴,生機輝映」為概念,將建築比擬為生物體,融入自然環境並與景觀綠帶串連,提供共享創意平台,兼顧生技研究與產業生產。

我寫了「春」字,此字在提筆與收筆之間不斷轉折前進,就像建築旅程,不是一條筆直的路,需要一輩子的付出。因為建築是一件結合眾多專業的複雜過程,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聯合同儕間的堅持,才能完成建築作品,進而推廣至鄰里社區、形塑城市與環境,企能影響人心。

圖/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第三生技大樓將建築比擬為生物體,融入自然與景觀,悠遊於生技研究與創意巧思之間。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這有蛇年的趣味喔!」年輕的同事有了更有想像力的創意想法,將此「春」字轉折聯想至第三生技大樓的室內設計,於是本所2025年的新春賀卡,除了正式版本之外,在 Instagram網路社群中也發表了這張代表「節節高升」的「靈蛇走春」趣味圖。

找回最初的熱情與感動,才能持續我們的建築夢想;用正確的設計態度來實現建築,才能做出不褪流行的建築作品,中華文化的瑰寶——書法,是我詮釋建築的另類方式,從中體驗關懷環境的永續之道。

圖/2025年,JJP年度賀卡,擷取「春」字轉折與室內向上延伸的意境,轉化成具創意趣味的圖片。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提供

(文: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延伸閱讀:不只設計綠建築!JJP從老屋辦公室做起,打造「人本」減碳生活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