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文化銀行,這裡專存不想被遺忘的記憶。」破天荒,台灣首度出現一家不給存錢,而是幫人存記憶、存文化的銀行。
文化銀行的四位創辦人,雖都是年紀輕輕的八年級生,卻有著一副「老靈魂」,關注著台灣傳統文化傳承及古蹟保存。而之所以會開創文化銀行,竟源自一個「答不出的問題」。
成功媒合,讓九份再活起來
故事要從2014年永和的一家青年旅店說起。邵璦婷和陳慕天、許天亮、張均谷是交通大學的同學,分別就讀人文社會、機械和電機系,畢業後於永和合開一家青年旅店—台北1949。
會以1949起名,是因為這一年,對台灣意義重大。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頒布戒嚴令,開始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無論省籍,都被烙下深深歷史印記。也因此,店內所有設計圍繞著台灣歷史人文開展。
「開店之初,適逢Airbnb來台,帶動民宿業,」邵璦婷以「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形容當時的榮景。
未料,熱潮一過,加上民宿管制愈來愈嚴,旅店生意大不如前,最終,在2016年黯然收場。
儘管店收了,這群人對文化的熱情卻未曾消褪。邵璦婷回想,旅店還在營運時,國外旅客常問:「台灣的代表性文化是什麼?」她總是語塞,更因而察覺,很多技藝,都隨著傳統師傅逝世而消失,於是他們開始找尋隱身市井的職人與國寶大師,透過訪談,爬梳起整個台灣文化。
歷經兩年的田野調查,2016年,邵璦婷和團隊成立了文化銀行平台,一來,廣邀各界登錄台灣的各式文化,也就是將文化「存進來」,保存文化資產;另方面也歡迎大家將文化「提領」,從文化銀行獲取相關資源,藉由文創手段,將文化變為產業,以創造永續價值。
會以「銀行」命名,是因為存入和提取文化的方式,類似銀行。「只是交易的不再是鈔票,而是屬於台灣的文化資產,」邵璦婷解釋。
文化銀行的理想是「活化文化」,當有一方需要提取文化,可以透過平台找到對應的人。「但老實說,我們存入很多文化資訊,被提取的,仍少之又少。」
至今最成功的是媒合九份金礦博物館和台北城市散步公司。
侯孝賢《悲情城市》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讓九份再度風光,「但賞完美景,嘗過美食過後,有多少人知道,九份這座黃金山城的興衰起落?」
邵璦婷說,幸好文化銀行過去採訪了很多礦工師傅,有大量礦工歷史的紀錄,引起台北城市散步的注意,找上團隊開發「去九份,但不走老街」行程,最後促成九份金礦博物館與台北城市散步的合作。
傳承技藝,蒐集逾百則故事
只是,單單記錄傳統技藝師傅的故事,經營從教育出發的社群媒體,其實無法營利。因此,為了營生,文化銀行也承接行銷、展覽及設計等專案,扣除成本若有盈餘,繼續投入傳統技藝的記錄工作,期待透過平台的力量,守護每一個可能消失的文化。
平溪天燈的改良即是一例。
自1999年平溪天燈節舉辦以來,成為台灣的意象之一,更進而發展成台灣代表節慶。然而,天燈施放後所造成的垃圾及生態傷害,為人詬病。
於是,團隊找上傳統天燈師傅林國和,一同研製「永續天燈」,以可量產、空中完全燃燒為目標,解決垃圾遺留的問題。
現行販售的天燈,骨架多採用鐵絲,但鐵絲無法被燃燒分解,掉落的天燈除了成為垃圾,餘火更可能引發火災。「若天燈在空中可以全部燃燒,就不會有垃圾和火源的疑慮,」林國和說。
因此,林國和與邵璦婷團隊花了兩年多,不斷改良材質,最後以回收紙漿取代傳統的鐵絲支架,讓天燈能在空中整盞全燃。
為此,邵璦婷透過群眾募資,三個月募得160萬元,成功開模量產「永續天燈」。2019年初,開放贊助者到平溪領取永續天燈;2020年起公開販售,只要到文化銀行合作的店家就能購買。
文化銀行運作四年多,邵璦婷卻發現文化要保存,並非單靠一家公司或一己之力就能辦到,更需要的是社會對文化的重視。
話鋒一轉,她分享創立文化銀行以來的收穫:「常言道,每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就多認識一個不同的世界。對我而言,每認識一個台灣新的文化,就多了一種看待台灣的方式,」邵璦婷說。
文化銀行成立至今,已蒐集超過100則台灣傳統技藝故事,堆疊出台灣專屬的「文化金庫」。
就如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書中所言:「寫下來吧!當有一天你什麼都記不得的時候,至少還有人會幫你記得這些人、這些事。」沒有錢進錢出的文化銀行,正在幫台灣存下「這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