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洞悉學術國際化的重要性,近年來,積極從海外力邀頂尖學者,透過知識與學術傳承,省卻許多研究上的冤枉路,讓研究團隊更快接上國際,持續精進。
醫科大學一直都是遠見大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今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國醫藥大學站上國內醫科大學的第二名,尤其在「學術表現」與「國際化」兩大面向,成績明顯躍升。
這其實不容易,醫科大學及有醫學院的國立頂大,在「學術表現」競爭激烈,中醫大除了在評比國際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FWCI」力壓國立頂大,在永續議題相關的SDG領域研究上更是全國前十,帶動國際網路影響力大漲。
好成績,來自於中醫大「學術國際化」策略,「學術和國際化,其實是一體兩面,大學一定要國際化,尤其像中醫大這樣以研究為目標的大學,」中醫大校長洪明奇院士分享。
國際學人加持,免走冤枉路
這兩年,中醫大校園內,出現許多說英語的面孔,他們都是旅美多年、本身是國際癌症權威的洪明奇,特地從海外邀請來台的頂尖學者。
很多人都以為,學校邀請外國學者來校,目的是直接提高外籍教師人數,讓學校在大學評比中的國際化面項分數變高,這也是新加坡、香港、中國等地大學,近年在國際大學評比上快速竄升的原因之一,然而,洪明奇搖搖頭,「如果以為我們只是為國際而國際,就太小看中醫大努力邀請海外學者的用心了。」
洪明奇說,雖然醫師已是台灣最聰明的頭腦,但如果不懂國際發展、閉門造車,不會有好成果。邀請外國頂尖學者,可藉助他們的國際視野,指導校內老師;二是透過國際學者組成台灣團隊,讓不同領域的醫師和教授,組隊進攻國際。
洪明奇說,這些海外學者,都在國際一流期刊有傑出表現,一篇研究論文要獲國際認可,除了愈熱門、影響愈重要的研究主題,題材選擇、研究方法、議題趨勢,甚至寫作方式都有眉角。
國際學術可以視為一場競賽,懂學術趨勢、比賽規則與訣竅的人,自然事半功倍,「讓他們帶領研究團隊,可省卻許多研究上的冤枉路,讓大家更快接上國際。」
第二點,現在的醫學研究,不再是單打獨鬥模式,醫學本身分科非常細,人體變化會互相影響,需要不同科別攜手合作,有時還要納入醫技、醫放、物治等單位共同分享知識;另外,醫學也不斷與其他領域交集,例如工程、資訊、AI等,都要靠團隊才能解決一個研究主題。
洪明奇以自身擅長的癌症研究為例,一個研究必須臨床、影像、應用面面俱到,納入包括生化、細胞生物、臨床醫學、大數據、AI等角色,才有機會在國際上脫穎而出。
而做學術的人,都會希望與更厲害的大師合作,這時海外學者就是召集不同領域專家的關鍵角色。
「從海外找來國際大師,是提升中醫大學術能量的重要策略,」洪明奇說。
全英語教學環境,大師團隊來解題
而為了迎接海外學者,中醫大在台中水湳校區的全新大樓,特別闢了兩層做為頂級研究中心,而研究中心一律都說英文,強迫學生、老師進入全英語溝通和思考。
一來,要讓台灣研究團隊走向國際,讓英語偏弱的師生更熟悉用專業英語與海外學者交流,打開國際化的第一道門。
二來,當國外學者看見中醫大的全英語環境,在面對同樣英語系國家如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招手,中醫大也才不會未戰先敗。
國際化的目標,是建構有利學術研究的大環境,讓中醫大也能比肩歐美、星港等地的研究機構,成為中部的醫學研究核心基地。
中醫大目前已設立包括中醫藥、新藥開發、癌症生物、整合幹細胞、免疫醫學,以及老化醫學等六大特色研究中心,今年8月還會新增神經醫學中心,「隨著學術國際化的布局,並結合中醫與西醫,帶動中醫大的國際學術排名走高,」洪明奇說道。
「這次疫情,讓我深深體會『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洪明奇說,自己是癌症專家、中醫大是醫科大學,但當新冠肺炎突然出現,才發現自己和學校對病毒一無所知,「所幸我們有著扎實的學術底蘊,全體快速惡補病毒知識後,能很快上手、集結資源、擬定研究方向,這就是學識的力量。」
洪明奇表示,未來的挑戰永遠未知,唯有不斷強化自己的研究及知識基礎,才能面對未來,這也正是中醫大的辦學核心,持續精進,讓學校、老師、學生甚至整個社會,在每個機會前,都能快速掌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