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到2050淨零碳排,歐盟已宣示2023年開徵「碳關稅」,來控制進口貨品的碳足跡。經濟部工業局推估,目前國內鋼鐵、石化、水泥、和造紙四大產業將率先受到歐盟碳關稅影響。
身為被點名會受到「碳關稅」波及的水泥產業、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今(5)日透露「支持碳要有價格」!他,為什麼這麼說?
2023年歐盟的碳關稅開徵已近在眼前,台泥董事長張安平5日於股東會後,接受媒體線上提問,表態支持「碳有價」!
在外人眼中「水泥業」、這個「排放量最嚴重、最沉重、最應該勇於面對環保問題的產業」之一。張安平直言,碳價、碳稅這類將「碳排放」納入成本的方式,確實會對一些工業發展帶來衝擊,但「對地球是有好處的」。因此,他認為要加快減碳效果,必須走上「碳有價」之路。
碳權與碳交易,能加快減碳速度
張安平透露,內部研究過不同模式,一種是僅有齊頭式的碳稅,另一種是以碳權概念、發展碳交易模式,模擬五年後的情境分析發現,在有碳權、碳價格與碳交易制度下,減碳的速度是最快的,而且還能促成企業良性的減碳競爭。
然而,他也強調,碳價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通盤配套,考慮不同產業的影響層面,因為不同產業的碳價格本就不同。
以台泥自身為例,已落實碳定價制度。內部自行打造一套AI系統,控管製程碳排放、單位排放強度,做為內部碳定價的基礎。同時將節能減排專案、環保排放管控指標、溫室氣體管控目標,皆列入各層級主管及同仁的年度考績及季獎金評估項目。「每年各廠都有減量的KPI,」張安平說。
75歲台泥,轉型綠色環境工程公司
因為有了這些超前部署,才讓台泥敢於訂出許多高於產業標準的領先目標,成為東亞第一家通過科學減碳目標SBT的水泥企業,目標2050年前混凝土產品達到碳中和。
今年是台泥邁入第75年,在張安平口中,這家「處理人類文明跟大自然之間複雜關係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已連續三年大賺超過200億元。在全球疫情衝擊之下,台泥2020年稅後純益250.99億元,比前年成長3.7%,續創獲利歷史新高。
累積過去多年的研究,張安平透露,台泥已對能源以及廢棄物的處理有一點了解,盼能為社會、能源、以及廢棄物複雜的關係間,建立適當的切入點。因此,他宣布,台泥未來10年最重要的三大方向:水泥、能源、以及廢棄物處理。
未來10年三大主軸:水泥、能源、廢棄物處理
首先,對於水泥。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18年資料,水泥業是全球第三大工業能源消費行業,而且是工業部門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業,約占全球排放量7%。
張安平明白,在短期的未來,水泥仍是這個世界必須主要的工業產品,身為一個現代工業人,「我們不能迴避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碳排放問題,更不應畏懼去談論以及尋找這個議題的解決方案。」因此他透露,台泥將持續投入資源和資金,發展改良技術、降低汙染與耗能,同時也持續發展替代燃料以及替代原料。
其次,在能源方面,台泥已投入多項綠色能源發展,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洋等。不僅如此,再生能源必須要有電力儲能配合,台泥也關注儲能發展,像是集團內的能元科技公司就投入發展高能量、快充、快放的三元電池。
張安平提到,看好能源發展的國的市場,近期在歐洲增添最新電力產業發展夥伴──NHOA,利於未來深耕歐美市場、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以及更多的人才。
2050年台泥將達成「預拌混凝土」碳中和
至於第三步的廢棄物處理。台泥和平廠正在做的再生資源中心,便是最好的例子。
透過水泥窯協同處理(Co-processing)技術,1300度的高溫可分解焚化爐無法處理的戴奧辛,將大多數人類生產的廢棄物無害化,成為再生資源,以替代水泥原料和燃料。
此外,早在10年前、自2011年起台泥就與工研院共同執行「鈣迴路二氧化碳捕獲」(CCS),發展的碳捕捉技術在花蓮和平廠導入以後,能夠捕捉水泥燃燒過程中的二氧化碳,預計到了2030年,台泥將達到減碳30%的基準,在2050年達成預拌混凝土碳中和的目標。
水泥要減碳,國家標準竟成絆腳石?
然而,談到政府對於碳管理是否已經準備好?台灣在政策方面,顯然在摸索。最明顯的例子,我國目前對於碳權、碳交易制度,尚無明確計畫。反觀對岸大陸,在6月底已正式啟動碳交易市場。
我國法規制度能否跟上國際腳步?看來頗令業者心急。
張安平透露,就對水泥的國家標準(CNS)可能都已過時。簡單來說,台泥近年研究各種減碳方式,發現若能使用替代原物料,降低水泥熟料的使用比例,便可加快減碳。但,現行國內法規CNS 61水泥標準的要求,最多僅能接受5%添加物,等於侷限了台泥使用替代原物料的做法。
張安平直言,這條基本標準被卡死,讓水泥很難開發替代性原物料,「全世界大概沒有多少國家還要求用95%水泥熟料,」他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讓水泥業符合國際同業減碳趨勢,才能更有助國家減碳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