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媒體投書以「廣設光電板的災難」為題,直指太陽能板會不利降雨並產生熱島效應,引起正反兩派熱議。究竟廣設太陽能板會不會導致乾旱?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集專家深入分析。
該投書主張太陽能板會反射光和熱至大氣層,導致台灣上空缺乏冷空氣、水氣無法凝結成水滴,影響降雨。又,以《科學報吿》(Scientific Reports)2016年期刊的研究為例,指出太陽能發電站較周圍溫度高出攝氏3至4度,大規模太陽能板恐引發熱島效應,減少降水。
太陽能板反射光和熱,不利降雨?
首先,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陳正平說明,太陽能板的確會反射陽光,但地表本身,包含沙地、水泥地、森林等都會反射陽光,且有不同的反照率,反照率愈高反射愈強。理論上,在全球尺度下,「反照率愈高(即反射愈強),降水就愈少。」不過陳正平也點出,小範圍、單一地區的降水不一定適用,優先受氣象、地理因素影響。
而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傳堯也回應,必須先有成雲致雨的條件,才能「降水」。除了水氣來源,大氣環境的熱力或動力條件如氣流、鋒面等,也需足以造成對流。他認為,反照率雖將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大氣,但環境風並非靜止不動,熱能因海、陸風調解、擴散而降溫。再者,台灣太陽能板散布各處,占國土總面積比例仍小,尚未構成改變台灣降雨的條件。
太陽能板「群聚」會導致熱島效應?
關於輿論提及「大規模太陽能板會引發熱島效應」,林傳堯解釋,該研究量測的光電場址位在沙漠荒地,日夜溫差大,且夜間氣溫驟降,容易觀察到熱島效應。然而,台灣環境條件不同、沒有沙漠地形,目前也未有相關研究。不過,他語帶保留,「地表水氣蒸散可降低大氣溫度,太陽能板的存在可能影響土壤水氣的蒸散量,影響程度與土地類別有關,值得近一步研究。」
陳正平補充,熱島效應一方面會提高當地溫度,有利對流;一方面又降低相對濕度,不利對流。對小範圍地區而言,通常前者作用較強,有利局部地區的對流降水,但是影響比例得視氣象條件、地理環境而定。而鋒面、颱風等天氣系統的降水則不太容易因熱島效應受到影響。此外,冷、熱島效應可能讓午後對流降水的位置發生偏移,這是否會影響集水區的降水量值得觀察。
光電板裝設位置成關鍵
既然設置太陽能板並不會減少降雨、導致乾旱,那麼太陽能板應架設在哪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指出,理論上地表的反照率愈高,愈有助於地球降溫。因此,若把高效能或高反射的太陽能板設置於原先低反射的人工地面(如瀝青),有利熱量反射、幫助地球降溫。不過,高反射的材料會導致眩光,也可能對人類及鳥類造成視覺干擾,影響活動品質。
此外,林子平點出太陽能板設置另個關鍵議題,即「板面吸熱後將造成鄰近環境升溫。」是否因此導致都市市區溫度高於郊區的「都市熱島效應」?林子平坦言,「這就取決於光電板設置在哪。」
如果是地面型光電,因光電板、支架、地面都是人工材料,所以會比原來的自然地表吸收更多的熱量,而釋放出較多的熱輻射,使周圍氣溫微幅上升。不過,通常地面型的光電板常設置在建築物較少的郊區,且風速較大能有效散熱,不致於產生嚴重的都市熱島效應。
若是屋頂型光電,設計得當便可創造牆面、窗戶、屋頂的陰影,或阻絕太陽光進入室內,讓室內降溫。這麼一來,開啟空調的時數降低,運轉時排出熱量減少,反而能有效讓都市降溫。 至於屋頂型光電板怎麼設計最節能?看看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