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海中塑膠微粒將比魚多!盼海洋三法速落地

若人類持續過度開發和汙染,未來海洋中塑膠微粒恐怕會比魚還多。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by Ron Lach

|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然而藉此節日,國內各界指出,未來海洋中塑膠微粒恐怕會比魚還多!海洋三法應該盡速落地。

海洋占地表面積的72%,是萬物起源也孕育無數生命。然而,人類對海洋的過度開發和汙染,讓藍鯨跟著受害,每天吞下多達43.6公斤的塑膠微粒。專家更大膽推估,未來海洋中塑膠微粒恐怕會比魚還多。6月8日世界海洋日,拯救海洋,人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

如何避免「守護海洋」淪為政治騙票的口號或企業漂綠的旗幟?先來盤點各國及台灣在法規上有哪些進展。

為了喚醒大眾對海洋的認識、保護及永續利用,聯合國在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11號決議,自隔年起,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2023年世界海洋日主題為「海洋星球潮流之變」(Planet Ocean: Tides are changing),希望藉此提高人類對海洋價值的重視,並慎重審視海洋汙染、過度捕撈等問題。今年3月聯合國亦通過《公海條約》,要在2030年前,將全球30%的海洋納入保護範圍。

而台灣歷經8年籌備,行政院新設專責管理海洋事務的「海洋委員會」也在2018年正式掛牌,接管台灣海洋政策、海域安全、海岸管理及海洋保育等。隔(2019)年11月20日公布《海洋基本法》,並將6月8日定為「國家海洋日」;2020年公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揭示政府推動「海洋興國」的決心。

根據《海洋基本法》明定,政府須在兩年內制定「海洋三法」,包含《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然而,立法院直到今年5月底才通過《海洋產業發展條例》,早已過了法定期限。台灣身為海島國家,落實相關法源刻不容緩。綠色和平、環境法律人協會、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今日發布共同聲明,強烈呼籲立法院採取行動,力拚下半年會期內促成「海洋三法」落地。

根據統計藍鯨每天吞下多達43.6公斤的塑膠微粒。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圖/根據統計藍鯨每天吞下多達43.6公斤的塑膠微粒。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海洋汙染知多少?

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去年發表的研究中指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塑膠製品,丟棄後會分解成塑膠微粒,透過水循環從湖泊、河口等流入海洋,對海洋生態系帶來極大危害。

今年3月,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最新研究追蹤1979到2019年間海洋塑膠汙染的數據,結果顯示2019年全球上層海洋(0-200公尺)的塑膠微粒數量已達171兆個,相當於230萬噸。以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為例,每天會吞下高達1千萬顆的塑膠微粒,相當於43.6公斤。在每年90至120天的覓食季節,就攝入超過10億顆塑膠微粒。

事實上,海洋面臨的危機不只如此,還包括廢棄物汙染、過度漁撈、氣候變遷、珊瑚礁退化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破壞等。陸地及海洋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如石油汙染、農工業廢水或塑膠垃圾,都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及生物多樣性。

根據聯合國推估,全球有90%魚類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進而導致漁業資源枯竭、漁業經濟蕭條、沿海社區發展沒落。此外,氣候變遷加速海洋升溫和海洋酸化,這些變化威脅著珊瑚礁、海草床和其他海洋生態系的生存,恐會引發連鎖效應,影響生態圈的運作。

保護海洋,沒有人是局外人

減少海洋汙染,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落實。舉凡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選用永續環保包裝或材料的產品、進行水上活動時使用海洋友善的防曬乳、洗沐用品等。此外,亦可透過教育、宣傳活動,強化大眾認識海洋汙染,提高人們對於海洋保育的關注,推廣永續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政府除了制定相關法規、建立生態保護區,也應加強監管工業活動,減少有害物質排放並做好汙水處理,禁止非法漁撈及不合規的工業排放。

最後,持續推動海洋科學研究、尋找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鼓勵企業投資科技新創,串連國際合作、開發環境友善的海洋清潔技術,方能逐漸讓海洋生態恢復永續。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