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SDGs實踐

內政部建研所導入創新低碳工法,階段性落實「淨零建築政策」

國立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為臺灣第一座近零碳建築,對於推動 2050 淨零建築轉型,極具示範帶動意義。

|

由於氣候變遷加劇,造成世界各地天災頻傳,引發人們開始關注「永續」的重要性,從CSR的企業永續經營理念,到ESG評估企業永續發展指標,以及更為宏觀的 SDGs,提出17項引導政府、企業、民眾共同實踐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並且讓「2050年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共識。

臺灣在2005年便已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是國際少數將碳排長期減量作為目標入法的國家,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現象日益嚴峻態勢,我國的減碳作為必須加速推行,以強化氣候變遷調適,2023年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重點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確立部會權責、增列公正轉型、強化排放管制及誘因機制促進減量、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並強化資訊公開及公眾參與機制等,使我國的氣候法制基礎更加完善,以確保國家永續發展,並善盡共同保護環境之責。

為降低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造成之衝擊,全球目前已有超過 150個國家宣示或規劃在2050 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3大階段性目標,建構淨零建築路徑藍圖

為響應全球淨零行動,國發會去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內政部負責推動淨零建築,目標是2050年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表示,我國淨零建築的作法,是參考美日、歐盟等國際發展概念,先規劃建築節能50%,分列2030、2040、2050的各自的3大階段性目標,其餘用電再以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碳排,以達到2050年淨零建築的願景。

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規劃里程碑。
淨零建築規劃概念圖。

4大主軸措施,落實淨零建築政策

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表示,為達成以上階段性目標,首要政策推動方針,是先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利用評估和計算建築物能源效率的系統性工具,確切掌握建築物能源使用的效率,以作為後續獎勵或強制規範的量化基準。

建研所除了參考歐盟、日本的相關制度,也因應台灣地處亞熱帶之高濕高熱氣候條件,將本土相關數據納入其中,使臺灣建築能效標示制度更加因地制宜。政策上,淨零建築共有4大推動主軸,包括: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提升家電設備能源效率、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此外,考量到目前的「綠建築標章」制度已採取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4大面向綜合評估,因此在原有之綠建築標章日常節能指標基礎上,建立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王榮進所長表示,臺灣的EEWH綠建築是全世界第4個綠建築評估系統,近年在公部門帶頭下,綠建築標章通過件數屢創新高,對於節能減碳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國際間推動綠建築最有成效的國家之一,可謂是超前部署。

新建建築的建築能效標示圖例。

綠色魔法學校,臺灣第一座近零碳建築

其實,臺灣其實早在2011年就有第一座「近零碳建築」—國立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又稱綠色魔法學校),堪稱全球低碳綠建築典範。取得「鑽石級綠建築」以及美國最高「白金級綠建築」之兩個綠建築認證同時,也被世界綠建築權威出版社羅德里其(Routledge)出版的「世界最綠的建築」評選為全球最綠的綠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綠色魔法學校」外觀就像一艘飛船,屋頂葉狀的太陽能光電板,像是一艘節約能源的「諾亞方舟」,建體採用了十三種綠建築設計手法,達到節能百分之六十五。如採用吊扇、通風塔等自然通風設計,有效減少空調的使用;還有燈具、照明控制與變壓器等設備節能,與採用百分百的本土綠色建材,達到節能同時減少碳足跡,堪稱是台灣的綠色奇蹟。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雖可以說已經是早期的綠建築經典案例,卻以節能績效卓越聞名,顯示現今節能淨零之重點政策下,綠建築是可以「經得起環境及時間的考驗」的建築。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多年來為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在建築部門協助導入建築節能技術並結合再生能源,提出有效降低建築總體耗能之解決方案。

採取上行下效模式,從公有建築引領民間建築跟進

另外,早在1999年起,臺灣就陸續推出綠建築標章,而政府也在2001年開始規定總工程建造經費超過5,000萬元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需申請綠建築標章;2013年7月1日起,總工程建造經費超過2億元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需申請智慧建築標章;2014年1月1日起,未達5,000萬元的公有新建建築物,亦須通過綠建築標章當中的「日常節能指標」和「水資源指標」;2023年7月1日起,更進一步要求辦公、服務類的公有新建建築物,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也必須同時進行建築能效評估(EEWH-BERS),預計至2030年,所有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都需完成建築能效評估。

除了由公有建築物採取強制實施、帶頭做起的方式,民間的建築目前則以鼓勵、補助的方式做引導跟進,未來將進一步比照歐盟、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規範進行立法,對於民間具一定規模的新建建築物,逐步要求進行建築能效評估,建研所並已在今年初將建築能效法制化相關研究成果,送請國土管理署進行法制化作業。

為了達到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目標,建築研究所規劃未來建築導入節能技術與低碳工法,成為建築的重要工作。

透過補助和獎勵,提升綠建築標章申請率

綠建築不只是在建築過程中,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也具有節能、生態、健康和舒適性等特點,是實踐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理念,居住與選擇綠建築,能增進居住者的舒適健康,有效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儼然已成為一種全球趨勢。

目前包括危老建築重建及列入都市更新計畫的民間建案,若進行建築能效評估與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申請,將以容積率、賦稅減免等補助獎勵機制,作為民間新建築申請綠建築標章的鼓勵和推動。

導入創新低碳工法,讓建築贏在節能起跑點

從製造過程、建築工法到建築物建造完成後之使用階段全生命週期,都應符合低碳或近零碳原則,因此建研所針對使用階段以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定義節能率達50%以上的非住宅(如商辦大樓)建築即符合近零碳等級,以「1+」標示,若另外50%之用電皆使用再生能源,即符合淨零建築標準。

同時,想要響應淨零建築政策,就是從居住環境領域裡執行低碳轉型。為此,其中之一的作法就是注重「低碳工法」,包含四個作法:預鑄製造、木竹構造,促進循環經濟,以及建築壽命延長。藉由特殊技術將建材結構化以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可能。

產官合作 加速淨零建築路徑實現

2023年的確是淨零建築策動的重要里程年,為推動國家淨零政策,凝聚智慧淨零建築產業鍊產官學研量能,今年9月由內政部與各界代表共同發起籌組「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

作為創立發起人的內政部長林右昌說:「過去在推動政策時,較缺乏產業思維;推動淨零碳排的國家政策,應設法產業化,且要成為改善生活並能帶動經濟發展的新策略與戰略。」因此透過產官學合作建立聯盟,透過平台的連結,找出務實、可行的實踐路線。

林右昌部長並強調,要推動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發展,技術面非常重要,建築研究所要扮演關鍵角色,由內政部帶動,大手牽小手,把餅做大,帶動建築相關產業一起加速淨零建築路徑實現。

王榮進所長表示,建研所配合國家政策,規劃擴大推動新建建築的建築能效標示制度,鼓勵民間參與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率。

淨零建築能友善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需要政府、業界和所有國人的共同努力,一起攜手推動節能減碳,才能真正實現淨零建築願景。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