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已在杜拜舉行一週。在這個禮拜內,有哪些你一定要知道的重點?《遠見》為你掌握COP28最新脈動。
眾所矚目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結束首週議程後,各國經驗豐富的氣候外交官正在著手磋商一份凝聚各國共識的文件。
COP28執行長阿明(Adnan Amin)指出,有幾個領域可能會在COP28當中考驗各國談判代表。
焦點1》是否淘汰化石燃料?
焦點2》美國核融合計劃出爐
焦點3》4.5億美元基金降低甲烷排放
焦點4》損失與損害基金通過
焦點1》是否淘汰化石燃料?
首先是最終協議是否會承諾「逐步減少」(phase down)或「淘汰」(phase out)化石燃料?在發展中國家承諾遠離造成高碳排的傳統化石燃料後,部份西方國家並不願意提供更高協助。
超過120國已經同意承諾全球再生能源增加至(目前的)三倍,但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碳排大國,因為希望在化石燃料上使用較為緩和的措辭而未同意。
同時,在協議草案還提到,「逐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卻遭到產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強烈反對。
但12月5日提出的第二版內容中,則修改為「依序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不少環保人士直言相當失望,因為只是「逐步淘汰」,並不足以應對當前氣候危機,不夠有企圖心。
對此,加拿大氣候部長吉爾波特(Steven Guilbeault)認為,「COP28主席明白對化石燃料的宣示,將使他們在歷史中留名,如果我們能實現這點,這將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而阿明也表示,COP28需要抓住這種動力,並在各國達成協議的背後,以政治影響力達成目標。
而碳排大國之一美國,就發揮大國影響力,在COP28由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登高一呼指出,美國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延伸閱讀:高爾COP28演說打臉主辦國?揭阿聯酋恐掩蓋真實碳排數據
★ 《遠見》直擊COP28|點入專題追蹤更多淨零永續議題 ★
焦點2》美國核融合計劃出爐
為了淘汰傳統化石燃料,凱瑞在12月5日也宣布,美國將和其他政府合作,加速努力使核融合成為新的乾淨無碳能源。
這類核融合的原理,是把兩個含有氫的同位素(氘跟氚)融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氦原子和大量能量。但《美聯社》指出,核融合和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相比,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凱瑞坦言,謹慎思考、周延政策,對於應對此挑戰而言至關重要。
因此,美國在COP28提出的核融合戰略中,列出五個國際合作的領域,包括:研究、供應鏈、未來市場、監管政策、勞動力問題和公眾參與。
事實上,早在美國公布該戰略前,國際合作就已進行。美國去年除了宣布未來十年核融合研究願景,更和英國在去年11月締結合作戰略伙伴關係。
而在法國南部,35個國家正在合作打造一個實驗計畫,建造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器(ITER),試圖證明核融合是否可以成為大規模的潔淨能源來源。就在COP28開幕當天,日本和歐盟也宣布啟動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核融合反應爐。
根據核融合產業協會數據,全球有40多家核融合企業,已經投資逾60億美元到相關研究中,其中有超過八成資金來自美國。
其實,美國能源部轄下的「勞倫斯利佛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自2022年底以來,已數度宣告重大核融合實驗突破。未來,美國相關核融合計劃如何與國際合作,是否改變目前和中國的科技競爭賽局,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深受各界注目。
焦點3》4.5億美元基金降低甲烷排放
此外,甲烷也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成為COP28另一個全球焦點。
12月2日,12家財力雄厚的慈善機構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投資4.5億美元協助各國採取國家級行動,降低甲烷排放。
這些慈善機構包括:紅衫氣候基金會(Sequoia Climate Foundation)、彭博慈善基金會(Bloomberg Philanthropies)、貝佐斯地球基金會(Bezos Earth Fund)等,將協助加速逐步減少甲烷排放,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
但減少甲烷排放,仍須藉著COP28平台納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才算真正達成目標。氣候專家表示,甲烷比二氧化碳更容易造成暖化,但甲烷在數年內即可在大氣中分解,而二氧化碳卻得花上數十年,意即控制甲烷排放,對限制氣候變遷,會有更立竿見影效果。
2021年以來,已經有150個國家承諾,會根據美國和歐盟主導的「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在2030年前,減少甲烷排放量到比2020年減少30%的目標,但很少有國家詳細說明如何實現目標。
焦點4》損失與損害基金通過
另外,過去長期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嚴重的國家,不斷疾呼要已開發國家成立的「損失與損害」基金,也在COP28首日就獲得近200國與會代表同意啟動,支持遭到氣候變遷的國家進行調適,以使其得以倖存。
除了本次COP28主辦國宣布提供該基金1億美元,歐盟也跟進提供2.46億美元。其他承諾資助的國家與金額分別是:德國1億美元、法國1億美元、英國5100萬美元、美國1750萬美元、日本1000萬美元。
然而,《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這些資金總額不過7億多美元,和發展中國家每年因全球暖化,面臨無法逆轉的經濟與非經濟損失金額相比,大約只占不到0.2%,可謂杯水車薪。
國際氣候行動網路(Climate 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全球政治策略主管辛格(Harjeet Singh)表示,成立此基金已經拖了30年,加上富裕國家本身就是碳排大國,卻只能提供這些微薄貢獻,「顯示他們對發展中國家仍相當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