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光寶科技董事長宋恭源、執行長林行憲等數十位光寶集團高階主管,與400多位協力廠商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協力廠日活動。
會議中,光寶主管們不談訂單,只談光寶對於供應商的管理目標,並且教育全球最新製程環保趨勢。「光寶主管慎重準備教材,製作簡報到晚上10點,」光寶科技公關處處長蘇怡任透露。
光寶在2005年獲得第一屆《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之後,就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列為光寶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最近一年,蘇怡任更忙碌了。今年初她完成光寶網頁改版,將原先放在基金會項目之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績效,提升為網站的七個主項目之一,並編製了第一本CSR報告書;4月17日更全天陪同光寶創新獎評審委員,完成1700件作品初選,選出30件初選作品。七年以來,光寶創新獎已經是全球華人最大的創意大賽。
4月7日上午11點,一陣陣的孩童歡笑聲,打破榮總兒童癌症病房的寂靜。十多位台灣IBM志工帶著住院的小朋友玩大富翁遊戲,「好久沒有聽到小孩子的笑聲了,希望IBM多來榮總,」一位病童的爸爸笑著說。
前兩屆的《遠見》雜誌的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只針對國內上市公司,今年為了帶領台灣與國際接軌,首度將外商也納入CSR調查範圍,針對100%外資、資本額2億元以上、及在台員工數200人以上之78家外商進行調查。
《遠見》雜誌於2007年1月12日至1月31日期間,進行第三屆「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分成不同組別,共評選出15家企業社會責任獎的企業。
今年,本土上市企業的CSR平均分數62.16分,而在台外商企業組的CSR平均分數為66.27分,比本土公司略高一些。
CSR已經是全球大趨勢。這個大趨勢在台灣目前的發展狀況又如何呢?
1.CSR是企業下一波競爭利器
55.3%上市企業公布履行績效,較上年成長一倍
隨著上市企業愈來愈重視履行社會責任,已開始有一些企業將CSR當成下一波的競爭利器。「今年是台灣CSR的元年,」長期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江顯新指出。
首先是愈來愈多企業願意公布CSR的履行績效了。
根據《遠見》今年回收問卷顯示,55.3%上市企業在2006年有發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資訊,較前年大幅成長一倍多。
其中,24.1%上市公司設有CSR專責人員或部門,較2005年提升4.7%,但距離外商的64.3%,仍有一段很大的差距。
「透過CSR,進行企業品牌塑造的效益很高,」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觀察,早期台灣產業大都是代工廠,所以不重視CSR,但是現在許多廠商紛紛投入品牌塑造,社會公益活動多了,有助於提升形象。
像玉山金控主打服務態度與公益活動,「玉山中南部分行愈來愈賺錢,其他的銀行則相反,」國泰金控策略長李長庚指出,玉山金控董事長黃永仁不斷地對內部員工講述服務態度,與公益活動的重要,內化到員工日常生活,跟客戶搏感情,「把競爭力建立在不容易被模仿的CSR上,很聰明!」
2.台商被迫積極於CSR規範
編制報告書已為國際主流,但國內仍有44.7%不願公布績效
在國際大廠強力要求下,台商被迫建立符合全球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體系。像IBM、戴爾(DELL)與惠普(hp),早於2004年10月聯合發布電子業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規範,也帶動台灣科技業必須遵守相關規定。
「世界各大廠開始嚴格檢查供應商必須符合CSR國際規範,沒達到標準,就拿不到訂單,」曾任台灣駐越南代表處副處長的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邱柏青指出。
他在越南期間,每個月都要陪同國外買主拜訪河內的台商工廠,國外客戶相當重視工廠的環工衛生,連洗手間是否乾淨、員工午餐的休息時間是否足夠,這些很細的勞動人權項目都會仔細地檢查,「台商很怕被記點,成衣、製鞋與電子下游組裝廠的CSR壓力很大。」
為了揭露企業的CSR執行績效,16.7%上市企業選擇以環境報告書形式公布,其次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12.1%),但仍有44.7%不願公布CSR績效。(見頁273表4)
其實嚴謹編製報告書,正可以代表企業很重視CSR。「報告書立下一個可追蹤的目標,也是對外溝通與內部管理的工具,瞭解企業推動CSR進度,」在全球推廣CSR報告書的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技術發展主任Sean Gilbert強調。
永續性報告已成為國際間非財務績效報告的主流,未來連韓國政府也準備要出版政府的永續性發展報告書。
連中國都比台灣積極於CSR
但《遠見》調查卻發現,目前僅8.3%的台灣上市企業願意獨立出版CSR相關報告書,72.3%企業仍鍾愛在年報內揭露CSR資訊,52.2%上市企業選擇在網站或股東大會上公布CSR資訊。
比較起來,國外大型企業幾乎每年都會編製CSR年度報告書,內容明確地交代了實踐社會責任的具體作為與未來的規劃目標。
「飛利浦的CSR年報還找了安侯建業(KPMG)企管顧問公司來做ISAE 3000(一種國際核證準則,用以審計除了歷史性財務資訊之外的項目是否屬實)的稽核,檢查報告書的內容是否正確,」邱柏青指出。
反觀,台灣許多企業都存著「把社會責任白紙黑字寫成報告書,就會引起社會大眾檢視,因此寧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大金融系教授沈中華觀察,台灣企業即使有編報告書,也很少有具體的實踐作法、目標與數據。
目前,連中國大陸都顯得比台灣積極。
從2005年開始,為了擺脫不重視勞動人權的世界工廠惡名,上至官方下到民營企業都風起雲湧地談論CSR,成立許多CSR同盟組織,並且中央電視台與多家媒體評選出「中國最具社會責任企業感企業20強」,並在晚間黃金時段透過電視台對全國放送。
「台灣企業對於CSR的認知,落後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憂慮,今年初中石化與中國移動都出版了CSR報告書,更會有26家中國企業出版報告書。
二氧化碳將是下個關注項目
中國CSR風潮也吹到了日本商界,日本各大商社紛紛開始檢視大陸的投資案是否符合中國的CSR要求。
2005年,日本企業界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更罕見地組成一個數十人的龐大參訪團,深入中國北京、上海等大型企業總部,考察大陸企業的CSR執行成效,SONY等十多家大企業相繼在網站上設置了中文CSR報告書的專區。
環保議題,是台商首先面對的CSR挑戰。
在各大工業國簽定京都議定書之後,台灣企業也開始感受到嚴格控制與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要兼顧環保與降低生產成本的壓力很沉重,但也是企業必須走的方向,」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強調,台灣十家企業已被要求必須揭露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資訊與計畫。
「但企業仍抱持著保守與僥倖的態度,不願意揭露相關訊息,」身兼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理事長的李謀偉無奈地指出,台灣某大石化集團到現在還找不到溫室氣體揭露的窗口。
3.台商重財務,外商重品德
94.2%上市企業重視財務透明,而外商最重視員工權益
在國內上市企業老闆心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財務資訊揭露,而外商老總則是更重視制定企業倫理與員工行為規範。
94.2%上市企業認為財務資訊揭露為CSR之首、其次為維護員工權益(86%)、做好環保工作(71.6%),外商則相當重視維護員工權益、保障消費者權益和制定企業倫理與行為規範,三者皆92.9%。
所有外商都有制定員工行為準則,品德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但反觀國內上市企業僅有60.6%有制定。
「IBM對品德要求只有黑與白,沒有灰色地帶,」台灣IBM總經理童至祥指出,加入IBM的人都必須熟讀相關的行為規範,內化成員工價值觀的一環,例如,嚴格執行採購與業務分離,保持採購的中立,「你給我業務,我就向你採購的陋規,在IBM是看不到的。」
IBM的企業倫理規範,更延伸到對供應商的採購比重上,規定對單一供應商的採購量不能超過該公司的五成,預防將來萬一不繼續採購,會導致供應商裁員關廠。
4.外商力求在地化的CSR
71.4%外商制定台灣分部的CSR目標,並要求本土化
外商在台灣的社會責任績效與形象,已經成為這外商老總的考核重點之一。
據《遠見》調查顯示,64.3%外商總部將台灣區董事長或總經理的CSR績效列入年度考核。並且有71.4%外商總部會制定台灣區分公司(子公司)的CSR目標,並會要求將CSR本土化。
九年前,台灣花旗銀行有鑒於台灣學生的金融教育不夠國際化,於是在台灣全球首創推動大學校園的金融與理財教育。花旗副總們紛紛撥出時間,到台大教課,把最新的國際金融趨勢與實務經驗,透過淺顯易懂的實際案例分析,傳達給年輕學生,「現在韓國、香港與中國的花旗銀行都來跟台灣學習,」也是第一代講師的花旗台灣區總裁利明獻笑著說。
5.從供應商延伸到客戶端
85.7%外商要求協力廠的工安成效,未達標準不下單
隨著產業分工細膩,很少有一家公司可以從最上游原物料一路做到最終商品。
企業社會責任絕對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要求協力廠建立起管理體系。
目前,52.4%上市企業選擇供應商時,會要求供應商履行CSR;85.7%外商會把供應商CSR成果列為下單與否的考量。
不過高科技與傳產仍有差別。達68.3%科技上市公司會考慮供應商的CSR成效,但僅有35.6%傳產製造業者會管理到供應商的CSR。
台灣企業對於供應商的管理,大都停留在產品品質檢驗的被動層次。
但是,永光化學卻有一套嚴格的供應商管理規範,「光是供應商管理的表格就超過十多頁,」永光化學副總經理蔡瑞安強調。
永光對於供應商管理是主動到對方工廠去,連包商工人都必須定期接受永光當年度衛生安全教育,並且提供最近三個月的包商工人的體檢報告,「要有今年的上課紀錄與體檢報告,才能進入永光廠區施工。」
「很多包商都嫌太麻煩,但是在去年卻避免掉一件可能發生的工安事件,」蔡瑞安透露。
由於永光很堅持包商必須提具施工工人的最新體檢報告,在去年就檢查出一位年輕的包商工人,健康狀況有問題,一旦來永光施工,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包商還特地親自來永光,感謝幫他們挽救一條生命與龐大的賠償金。」
李長榮集團旗下的李長榮化工更將供應鏈的管理觸角向下延伸到客戶端。
五年前,李長榮化工率先派出工安專家去檢查客戶的工安管理系統,七年來,已經檢查與輔導了300多家客戶,「只對供應商管理是不夠的,還必須協助客戶的工安管理,」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強調。
在檢查客戶的工安條件時候,李謀偉就發現到許多小型化工廠,連停車場與抽取化學原料的幫浦都沒有,竟然要求李長榮化工的貨車司機直接把車停在路邊,用車上的幫浦把散裝的化學原料裝到桶裝,沒有任何的安全防護措施。
「輔導幾次仍不改善的客戶,寧可不跟他做生意,」李謀偉說,目前已經有高達95%客戶,都改善工安管理。
6.優退優離是裁員首選
77.2%上市企業選擇優退優離,但僅19.3%願提前半年通知員工
最近幾年的重大勞資糾紛案件,都與裁員關廠密不可分,連全球最大主機板廠華碩也在去年底台灣廠大幅裁員。
根據問卷分析,2006年23.7%上市公司與35.7%外商裁員或關閉生產(營運)據點。在這些裁員、關廠的公司中,77.2%的上市企業採取優退優離的補償措施,但僅19.3%願提前六個月告知員工;其中科技業者也只有14.8%做到。
「關廠裁員要迅速,哪可以提早告訴員工呢?」一位科技大廠人資主管透露管理者的心態。
但解決裁員棘手的問題,只要用心,也可以創造勞資雙贏。
像奇美電子要將後段LCM廠遷移到大陸,為了減少員工因遷廠而失業,提前一年把部分作業員改用外勞,而台灣籍作業員輔導轉任到前段廠工作,LCM廠工程師也逐步協助轉任到前段工廠,「前段廠缺人的話,就優先從後段的工程師中找,」奇美電子董事長廖錦祥強調。邱柏青指出,嬌生(Johnson & Johnson)在關閉高雄廠時,同步輔導員工成立新的物流公司,納入嬌生的下游協力廠體系。反觀台灣業者在處理裁員問題時,「只聽法律顧問的意見,很少考慮到員工、供應商等利害關係人的溝通。」
7.放款前先看CSR成效
66.7%外銀將申貸公司的環保政策列為申貸條件
金融業在放款的時候,也應考量企業的社會責任,而非只是考量財務面。根據《遠見》調查,高達66.7%外商金融業者會考量貸款企業的環保與勞資關係,而台灣上市金融業者只有23.5%會考慮環保因素。
除了企業的還款能力之外,環保、勞資關係,這些都會影響到國際金融企業的貸款意願,」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丁克華觀察,「銀行不會想把錢借給隨時有可能因污染關廠或員工罷工的公司。」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也逐漸形成了重視CSR的風潮。2006年4月,前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與管理資產超過2兆美元的16個國家大型投資機構,在美國紐約證交所聯合發表了「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要求金融業在審核企業貸款時,必須要把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納入考量。
目前已經有超過36家大型投資管理公司,所轄資產超過3兆美元,簽署此項投資原則。
更早之前,2003年花旗銀行等十家知名銀行發起了「赤道原則」(The Equator principles),要求參與簽署的國際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時,要對企業的社會及環境相關面向進行考量,截止2006年,已有41家金融機構簽署此盟約,占有全球專案融資(Project Finance)90%以上的市場。
8.基金會成為CSR整合器
28.7%上市企業成立公益基金會,較前年成長0.4%
昔日,企業基金會總是給人逃稅或是私人公關這些負面印象。
但像台達電子、光寶科技、中華電信等企業基金會的成立,就積極整合集團內部的公益資源與外部連結。從本次調查得知,去年已有28.7%上市企業成立公益性質的基金會,較前年小幅成長0.4%。
在中華電信民營化不到六個月的時間,董事長賀陳旦就成立了中華電信基金會,「整合廣布在全國的營運據點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責任力量,」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徐璐指出,基金會扮演集團內的橫向與縱向連結的重要角色。中華電信善用網路平台、人脈與科技來做社會公益,像是「點.台灣」協助一些偏遠社區建立網站,推廣鄉鎮特色,而兩萬多名員工與300多個營運據點,則是成為中華電信推展CSR的尖兵,「對台灣各地方的瞭解,沒有人比得上我們的員工了,」徐璐強調。
徐璐說,「透過員工,站在社區的角度來滿足需求,不能只是從台北單方向去做公益。」
像是高雄縣六龜鄉的中華電信員工就反應,位於深山裡面的梅山村沒有網路可以與外界聯繫,經過基金會好幾次實地考察,並舉辦多場的說明會,最後將梅山村列入「數位好厝邊」的15個點之一,協助該村建立寬頻網路的環境,並由員工教導村民使用電腦,「做CSR不是給錢就可以,中華電信很強調員工全程參與,」賀陳旦強調。
9.公益活動結合企業專長
50.4%上市企業和76.9外商以舉辦慈善活動行善
公益活動中,慈善活動是上市企業(50.4%)與外商(76.9%)最愛。
「CSR必須要跟企業的策略、核心能力結合,即使是冷門的公益項目都可做得深入,」政大商學院管理碩士學程執行長黃秉德表示。像嬌生就派出公司內「顧客關係管理」部門裡的專業人員,幫助彭婉如基金會,訓練弱勢婦女如何在從事家事服務時,做好顧客關係管理。
許多企業決定投入社會公益,往往都是老闆的自己決定,「很少會把員工的智慧發揮在CSR上面,」黃秉德觀察,只強調從上而下做社會責任,只會呈現很單面與員工參與感不夠的公益活動,「要打開員工的集體智慧去做善事。」
此外,獲得今年「企業社會責任獎」科技B組楷模獎的圓剛科技,也很懂得將企業的競爭優勢應用於公益上。圓剛科技副董事長李淼盛指出,由於圓剛長期在美國耕耘教育市場,所以也把教育的概念帶進公益活動,最近與孫越的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鼓勵員工下班後,去幫助中和地區弱勢團體外籍新娘的小孩陪讀。
10.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
29.8%上市公司願與社區對話,但放長利才能釣大益
現代的企業已經不能獨善其身,必須敞開大門,積極與利害關係人(員工、一般股東、供應商、社區居民、官員與環保團體)進行溝通與對話,消弭因為不瞭解而產生的誤解。
據《遠見》調查顯示,46.2%外商已建立利害關係人溝通對話的機制並且定期開會,相較之下,只有26.7%上市公司願意建立此機制。
其中,員工是企業最想溝通的對象,只有29.8%上市公司願意跟社區居民對話,遠落後於外商的35.7%。
中原大學副校長胡為善指出,台灣企業較重視員工與供應商的溝通,屬於比較「利己」層次。
「公司不是設在外太空,不能只是照顧股東權益,必須要手伸出去,與外界溝通,」李謀偉表示,像杜邦這種大型化工業者,對於社區的關心無微不至,工廠所在的社區都設有委員會,經常舉辦說明會、緊急應變演練、參觀工廠,消弭民眾疑慮。
多年前的新竹李長榮化工事件,讓李謀偉體悟到,建立利害關係人溝通機制的重要性,「有任何的糾紛,必須要一天內出面解決,立刻與社區與媒體溝通。」
照顧利害關係人須與時俱進
事實上,企業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也是隨著時代而演變。在美國發展CSR的歷史中,公司的慈善責任最具備爭議性。
中央大學財金系教授邱慈觀分析,「個人要慈善捐贈,完全合法;但是企業要做慈善捐贈,就必須要經過股東的認可。」
1919年,擁有福特汽車(Ford Motor)10%股票的道奇兄弟控告福特汽車停止當年的分紅,盈餘逕行用於擴充廠房,希望更多人擁有汽車,密西根最高法庭最後判決亨利.福特敗訴,因為「公司盈餘必須歸股東,公司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是股東。」
1953年,A. P. Smith製造商的股東Barlow控告A. P. Smith,每年都把公司盈餘捐到鄰近的社區公益團體與大學,亂用股東的錢。最後,新澤西最高法庭判A. P. Smith勝訴,法院認為,企業捐錢到學校,可以提升社區的文化水準,對於企業來講不應只是追求短期的利益,應要把經營的眼光放遠。「永續經營的投資,不見得會有立即的成效,但卻是必須做的,」台達電子副董事長海英俊強調,台達電長期投入在環保與節能的社會公益與投資,已獲得投資人與法人的支持。
「『利』字放長,就變成了『益』,」連續三年獲得企業社會責任獎產製造業組首獎的中華汽車總經理黃文成表示。
(詳細圖表請見2007年5月號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