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專家觀點

台灣獨創的「永續評鑑」,如何為上市櫃公司打分數?

台灣獨創「永續評鑑」,為上市櫃公司打分數。此為示意圖。圖/Flickr by The Natural Step Canada

| 攝影 蘇義傑

實踐永續目標成為風潮,但該如何衡量永續價值?這不僅是許多企業面臨的痛點,也是ESG的決勝關鍵。

  • 臺北大學的「台灣永續評鑑」獨創SEED企業永續評比系統,分為四大構面: Social (社會)、 Economic (經濟)、 Environmental (環境)、Disclosure (揭露)
  • 國際ESG六大趨勢:氣候轉型策略將涉及更多社會議題;歐盟社會分類法與GRI改版;人才培訓;金融業如何創造社會影響力;企業供應鏈管理;員工健康與安全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特聘教授、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及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池祥麟,在「臺北大學 X 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以「衡量永續價值,ESG的決勝關鍵:企業永續評比分析」為題進行分享。

「公司做好事會有好報嗎?」這是池祥麟開場拋出的問題。

他提到,管理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一致性」與「持續性」,對於企業實踐永續發展和目標,同樣相當重要。

他以「真誠善盡 CSR(Commitment to CSR)」的概念解釋。如果公司的CSR政策只是在迎合投資人的偏好,那公司將會在投資人對CSR的偏好提高時,才投入較多資源在CSR相關活動。反之,投資人對CSR的偏好降低時,就改為投入較少資源。

然而,投資人的偏好會不斷改變,這會頻繁改變企業CSR策略。

因此,即便企業目前投入許多資源在CSR資本市場,投資人還是會認為該企業對CSR的承諾並不一致、不真誠。這會讓那些重視永續責任投資(SRI)者的投資意願下降,進而讓該公司的股價下跌。

衡量企業永續的三構面:經濟、環境、社會

但究竟要如何衡量企業的永續表現優劣?他提到,企業可參考道瓊永續指數(DJSI) 衡量企業永續表現的三大構面:EES,也就是經濟、環境和社會。

第一個構面「經濟」其包含的指標有,企業是否有創新、供應鏈管理、保護隱私,以及擴大傳統金融機構所扮演的角色「永續金融」。池祥麟也解釋,在經濟構面值得注意的是,有「消費者關係經營」的指標,而不是將該項放在社會面下。

第二個構面「環境」。包含的指標有,在能源使用上,是否有想辦法節能、生物多樣性、制定氣候相關策略等。以及第三個「社會」構面。其下的指標有,企業是否有認真看待人力資源的培養、提供好的工作環境等。

他舉例,如果企業在環境面做得很好,但員工的流動率卻相較同業高上許多,恐怕也不會認為該企業實踐永續做很好。從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這三個構面,可以幫助企業檢視自身哪部分可以持續優化。

不過池祥麟坦言,評估企業永續績效是個繁複的過程。因此不同評估方式對於同一家公司,可能有不同結果,這也是所謂的「評等的分歧」(Rating split)。

我國永續投資的指引「台灣永續評鑑」

不只國外機構,國內也有自行開創的永續評鑑系統。比方,國立臺北大學建構的「台灣永續評鑑」,獨創SEED企業永續評比系統,分為 Social (社會)、 Economic (經濟)、 Environmental (環境)、Disclosure (揭露)四大構面

2021年10月起,臺北大學SEED企業永續評比系統與臺灣指數公司合作發布4檔指數。包含台灣友善環境指數、台灣永續價值指數、特選台灣環境永續高股息指數,以及台灣友善環境50指數。

池祥麟強調,「台灣永續評鑑」模型與世界主流的永續績效評選準則趨勢同步,且更在地化、在國內具備高涵蓋率。2021年起,評鑑對象超過561家台灣上市櫃企業。

對一個企業來說,必須掌握當前國際ESG趨勢。

池祥麟整理出六項國際ESG重要趨勢,包含氣候轉型策略將涉及更多社會(S)議題;歐盟社會分類法與GRI改版;人才培訓;金融業如何創造社會影響力;企業供應鏈管理;員工健康與安全。

圖/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特聘教授池祥麟,整理出六項國際ESG重要趨勢。蘇義傑攝

國際六大ESG趨勢

第一項趨勢,是「2022全球風險報告:氣候轉型策略將涉及更多社會(S)議題。」

池祥麟指出,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生物多樣性流失,將是未來十年最嚴重的風險議題。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社會凝聚力侵蝕、生計危機,是成長最多的風險項目。經濟不平等復甦對全球價值鏈安全的衝擊,及數位化轉型風險均需要留意。

他說明,社會凝聚力的侵蝕,指的是國家間、企業間,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加劇、直接影響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氣候變遷讓社會弱勢底層更弱勢且不容易復原。因此,環境的議題,最終可能也將演變成社會議題。

第二項趨勢,則是「歐盟社會分類法與GRI改版,強化社會面與人權議題。」

現行「GRI 103:管理方針」調整為「GRI 3:重大主題」,要求組織將人權、盡職調查納入重大性評估程序。此外,GRI 2通用準則對社會面議題關注範疇擴大。組織應該辨識營運活動對經濟、環境、人與其人權的衝擊情形(特別是負面衝擊),並進行對應說明。

歐盟的永續金融平台(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 PSF)在2021年7月發布將歐盟永續活動分類法(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擴展至涵蓋「社會目標」的提案,以更細緻化代表意義的法規。

第三項趨勢,則是「少子化議題,未來人才培訓很重要。」

少子化議題,牽動著產業人才銳減的問題。台灣人口長期呈現下跌趨勢,使得企業面臨人才荒,半導體產業首當其衝。

池祥麟建議,學校或企業可透過「培育本土數位人才」「延攬國際關鍵人才」「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三大策略來促進產學共育人才,強化企業人力資本。

第四個趨勢,是「國際局勢動盪下,金融業如何創造社會影響力。」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調查報告顯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貿易融資缺口達1.7兆美元。被拒絕的貿易融資申請,約4成來自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

相較過去傳統授信,後疫情時代以社會和環境績效作為新標準的融資流程,也將成永續金融轉型重點。全球永續相關債券市場快速成長,社會責任債券發行規模較前年大幅增長一倍。

第五項趨勢,「國際局勢動盪下,企業如何進行供應鏈管理。」

根據2021年BCI地平線掃描報告,顯示包括過去 12 個月中的營運衝擊事件,以及組織在下一年將會面臨的未來威脅。其中發現,供應鏈中斷、健康事故與安全事故、以及疫情,都是重要議題。

第六項趨勢,「最基本的員工健康與安全不能忽視。」

池祥麟舉營建業為例,在勞動部統計的歷年各產業平均工殤數據,可發現營建業為台灣主計總處產業分類中前兩名,顯示員工健康安全需要被注重。

最後,池祥麟結語:「企業做好事,也會有好報。」企業不僅要時刻關注全球ESG趨勢與脈動外,更需了解「衡量永續的價值」,這將成為企業在ESG的決勝關鍵。

本文摘錄自《臺北大學X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ESG從觀念到實踐》課程重點內容

《遠見》自2021年底,開啟「ESG企業領袖講堂系列」,與國內多家大學共推課程,協助企業培養走向淨零路上的關鍵知能與實戰能力。講堂開辦至今,班班額滿。為傳遞進步觀念,特別取得授課教師同意,將課程內容精華,集結成文。

邀請您鎖定《ESG遠見》頻道,汲取寶貴的綠色知識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