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暨CSR歷屆報導

台灣企業最需:風險管理與資訊透明

第五屆《遠見》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現況篇/7大面向分析
台灣企業最需:風險管理與資訊透明

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方式愈來愈多元化。總經理高恕年(左四)代表渣打銀行與台北市長郝龍斌(左五),一起推廣世界聽障奧運。

| 攝影 陳應欽

一場四川地震、一波金融海嘯、一連串的企業醜聞與景氣低迷訊息,讓「CSR」成為過去這一年,產業界與媒體圈最火紅的關鍵字。

「現在不管哪方面的問題,最後都會被導到CSR這方向去!」在《遠見》長達半年進行CSR專題的訪談過程中,許多專家學者異口同聲指出,在社會民情的高度關注下,舉凡裁員減薪、產品回收、環保活動、甚至高層花邊新聞等,幾乎都會被外界以CSR的角度加以解讀,評論該企業是否盡到社會責任。

不僅如此,各種與CSR相關的組織、服務、產品和推動政策,也在最近一一出現。尤其在金融海嘯後,企業要永續經營,更要符合CSR不可。

以下是企業不可不知的CSR七大熱門趨勢。

現況1〉組織面 

高層參與漸增 已有專人負責 

過去,CSR事務在企業內,常被歸類到公關、人資或財務等行政部門,承辦人員也多屬兼任性質。從《遠見》五年來的大調查過程中,企業聯繫窗口一改再改的現象,即可明顯感受這點。

但面對愈來愈龐雜的CSR業務,這幾年,不少企業都開始在內部規劃CSR專責單位,一方面讓執行效率更上層樓,再來也有專人統籌各項CSR決策。本屆調查發現,超過1∕4的上市企業及過半數的外商,皆設有CSR專責部門。

如2006年,中華電信即設立CSR委員會,由董事長直接擔任主委,其他分公司總經理都是委員,並聘請外部專家擔任顧問,規劃出六個CSR工作方向,所有員工都是CSR任務的執行者。

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說,「我們覺得該讓自己的CSR風格更定調,而且經過這樣的組織後,才能把CSR做得更好!」

這兩年積極投入CSR的傳產龍頭台塑,也在2007年底成立「CSR工作推動中心」,由副總裁王瑞瑜擔任召集人,涵蓋集團下各相關單位,底下設有造林及節能減碳兩個工作小組。

去年4月,手機大廠英華達也在內部成立CSR委員會,打算急起直追。「我們沒有請外部組織輔導,因為CSR本來就該落實在各部門,是每天都要做的事!」英華達董事長張景嵩說。

目前CSR委員會每月定期開會,提出當期的工作目標與討論主題,就和處理一般業務般講究績效與創意。

制定願景 綠領新貴潛力大 

日本電子大廠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更早在2004年設置「信賴經營室」,統籌所有CSR業務,詳列公司該回應的七大利害關係人,以及九大行動方案,由社長擔任最高決策者。

目前在日本總部的信賴經營室,便有30多名專職員工,台灣分公司也率先於2006年跟著成立,制訂符合本土需求的CSR方案。

至今,EPSON總公司已來台舉辦過多場CSR策略分享、供應鏈管理、環保設計與綠色採購等論壇,將先進的CSR觀念帶入台灣,並開始對本地供應商實施CSR績效評估,以作為是否採購或下單的參考標準。

台灣愛普生品牌暨信賴經營室室長王玲珉指出,除了強烈的個人道德感與責任感,CSR人員更須有對於環境與人群的關懷熱情,「其實這是件滿苦的差事,而且績效很難量化,更沒有標準做法,所以員工的創意也很重要。」

目前國內校園科系並無法提供這種必須橫跨企管、環保、公益等多學門的學生,因此CSR部門的在職訓練極多,員工也多半從做中學,慢慢累積經驗。在美國,CSR專業人士更被視為「綠領工作者」(Green collar)之一,發展潛力十分看好。

台灣愛普生總經理李隆安認為,CSR部門的作用,就是做為公司永續願景的宣導平台,「有他們在前面帶領,各部門員工才會一同響應政策。」

專人負責、高層支持、加上全員參與,CSR的推動效率才會高。

現況2〉政府面 

政策多頭馬車 部會仍需整合 

民間戮力發展CSR,各國官方也動起來。

目前像是瑞典、新加坡等國,都已在政府內設置CSR專職推動部會,讓CSR走向法治規範。連一向被認為環境與社會問題叢生的大陸,這幾年的腳步也快得驚人。

2006年可視為中國的「CSR元年」!首先由深圳證交所頒佈「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鼓勵企業揭露CSR資訊。

這幾年官方陸續修訂「公司法」「勞動合同法」,外商也提出《屢行社會責任倡議書》,去年國務院更發布了《關於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呼籲企業跟上CSR國際潮流。

而台灣,目前包括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勞委會、中小企業處、證交所與櫃買中心等各單位,也都有進行中的CSR推廣計畫。

不過各界意見是,目前政府的力量有點分散。由於CSR包含財務、法治、勞資、環保、公益等諸多面向,倘若沒有一個跨部會組織加以整合,推動起來可能事倍功半。

此外,目前政府的動作也僅限於觀念宣導,評量標準、甚至未來的政策綱領等,仍處於研究階段。

多年來積極推動「公司治理」觀念的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副總經理朱竹元提出,台灣在CSR國際競賽上仍屬「落後者」,政府必須有更積極的政策規劃。

以公司治理推動為例,多年來只有29家通過評量,政府雖曾用減免規費的手法鼓勵企業,但效果不彰,最後甚至淪為大企業(資本額500億元以上)才需符合的特定規範,無法普及。

在CSR推動上,朱竹元不希望憾事重演,「CSR應該是公司經營的底線,而不是等上了大學,再來補體育課。」

現況3〉投資面 

好事有好報 基金規模20年增100倍 

用投資來督促CSR,也形成一股重要力量。

2002年,涵蓋全球近九成融資總額的各大銀行,共同簽署「赤道原則」,未來進行融資時,將加重評估企業CSR績效。2006年,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宣布「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鼓勵法人選擇投資標的時,考量其對環境及社會的影響。

這種「社會責任投資」(SRI,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會督促企業貫徹社會責任。往後軍火、菸酒、博弈等形象負面的「邪惡事業」,可能面臨籌資壓力。

翻譯國內第一本SRI專書的致理技術學院財金系助理教授蔡淵輝說,「大家都在談,但總要提供一些誘因,來增強企業正面動力。」

SRI在歐美已風行多年,據統計,相關基金在1984年原本僅有400億美元,到2007年暴增至4.2兆,規模躍升100倍,目前全球有超過800檔SRI投資商品,在美國的共同基金市場中,每8元中就有1元投資到SRI基金,現在連大陸都出現了兩檔SRI基金。

1999年成立的「道瓊永續指數」,更是最有名的SRI商品,每年從全球精選200多家CSR領導企業,股價表現比MSCI(摩根史坦利全球指數)更為優異。

國內跟進SRI 道德也能賺錢 

這兩年,SRI基金也引進國內,包含道德、綠能、生態、永續等投資主題。2007年油價正高時,德盛安聯綠能基金一度募到800億元,成為當年熱門。

最近,第一檔本土的SRI基金也出現了,由富邦證券3月份推出,預計首次募集30億元。富邦投信總經理林弘立笑說,「以前大家都只能買海外SRI基金,幫別人的環境變好,以後我們也能幫自己了!」

林弘立解釋,「這類公司不太可能暴起暴落,比較像大家說的『藍籌股』(產業龍頭),適合長期持有。」最近政府開放退休基金投資SRI商品,更讓許多人看好。

不過,目前國內SRI整體規模不過500億元上下,主因是這種投資觀念,與台灣投資人的「報酬至上論」有所抵觸。

「有超過一半的投資人,是只看投資績效的,」在台代理英傑華社會責任基金的第一金投顧基金總代理部資深經理潘秉純觀察,大家習慣了動輒30、40%的高報酬,要投資人關注短期爆發力不見得高的SRI商品,難度不低。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也表示,證交所未來將針對不同的CSR面向,進行更細緻的研究,「這樣的分析可以讓投資人看出,哪些面向跟回報率有最直接的關係。」

現況4〉服務面 

輔導+認證 周邊服務業成形  

過去,企業問的是「什麼是CSR?」現在變成「如何做?」「怎麼做更有效率?」

因此這兩年,國內興起許多CSR周邊服務,提供更新know-how,擔任企業CSR教練。連跨國企業IBM最近也將CSR從企業諮詢事業群中獨立,成為一項新的顧問服務。

如2006年成立的台灣首家CSR顧問業「利群會社」,三年來已輔導過20多家企業。利群會社祕書長王敏祥分析,當台灣廠商開始耕耘品牌,就會感受到投入CSR的迫切性,「在這種狀況下,CSR就像國際語言,好比在商場上每個人都要會英文一樣,」她形容。

但她也強調,儘管顧問業者可幫忙輔導、訓練,但並非提升CSR績效的萬靈丹,更不是幫企業化妝的工具,企業仍須自己摸索。「最困難的還是企業態度的轉變,我們只是扮演觸媒!」

兩年前從公關業跨入CSR顧問的「頤德國際」,一年半來也協助數十家企業,診斷自己的CSR策略地圖,並舉辦多場講座與培訓課程。

頤德國際總經理嚴德芬觀察,「資訊透明度,往往是企業第一個障礙,」與外界開誠布公地溝通,常讓許多企業卻步,不願公開商業機密,受外人檢驗。

其次,許多企業認為CSR就是慈善捐贈,遇到要求即以「我們已經有做了啊!」搪塞。等哪天接到外國買主的CSR規範或綠色供應鏈的查證要求後,才忙著臨時抱佛腳。

驗證能降風險 成搶單祕技 

在CSR逐漸成為國際慣例的情況下,包括公司治理、環保工安、勞資人權、資訊安全、減碳盤查、CSR報告書等級的CSR相關認證,都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曾幫許多國際大廠進行供應商評估的德國萊因顧問公司工業服務處副總經理傅爾曼(Thomas Fuhrmann)觀察,「直到現在,很多廠商還是只追求低成本,卻忽略了對環保、人權、公益的重視,這是很危險的。」

他舉例,假如工廠常有罷工,或被圍廠抗議,都會被買主視為一種商業風險。未來與CSR相關查核只會愈來愈頻繁,「因為大家都在設法減少自己的『CSR風險』!」

如成立30年的台灣最大工程統包商中鼎工程,去年便接受BSI(英國標準協會)長達兩個月的驗證,拿下台灣第一張AA1000社會責任報告書「B+級」認證,彰顯本身CSR資訊的公信力。不久前,中鼎還因此獲得第一屆「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獎」。

「在製作報告書以前,其實我們也不太清楚,哪些算是CSR的領域,」中鼎工程總經理林俊華坦承,「其實我們蒐集的還不是很完整,可比較的KPI(關鍵績效指標)數據都還不夠。」

有了這次經驗,中鼎正積極準備明年的查證,希望提升下次的認證等級。公司也計畫把實行細則,推廣到20多家子公司。

現況5〉伙伴面 

慈善買不來 不如與NPO共享知識 

在國外,許多企業策劃公益活動時,都先諮詢非營利組織(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並尋求協助。

但在台灣,即便企業積極投入公益活動,但企業與NPO的互動卻不甚熱烈,甚至將其視為一種「慈善採購」或「公益行銷」的手法。

一位資深公關人透露,曾有家企業捐贈給公益團體50萬元,卻花了200萬元大肆宣傳,「這樣子的做法,似乎有點本末倒置!」

頤德國際嚴德芬觀察,台灣企業很多都是憑老闆個人的喜好、興趣,決定CSR方向,許多企業甚至乾脆自己成立基金會,做為唯一媒介,與NPO合作相當有限。

但像台灣這種仍在起步的CSR發展中國家,NPO角色格外重要,「因為他們必須發揮監督企業的功用,也應該分享公益知識!」嚴德芬強調。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也表示,企業與NPO合作案,「仍然局限於單一專案或公關操作,少有策略性的深度合作,」更遑論長期合作。

在公益界歷練超過20年的「社會事業發展協會」祕書長陳淑蘭觀察,過去十年,台灣企業與NPO的對談並不成功,不歡而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企業常會質疑NPO的效率,或要求有立即的回饋效應,」如習慣以媒體露出、銷售反應、形象加分等數據,來評估雙方的合作績效。

用核心職能 共創長期效益 

經常媒合企業與NPO合作的利群會社專案經理張順傑觀察,兩者溝通不良的癥結在於,「企業要求的績效指標,跟NPO很難對齊。」加上有些NPO體質欠佳、運作制度不上軌道,也使企業在挑選伙伴時有所顧慮。

2006年創立的社會事業發展協會,除輔導NPO營運,另一要務便是幫企業發展CSR,扮演媒合兩者的平台。

如「新竹貨運」便在協會建議下,與「伊甸基金會」合作打造身心障礙者的復康巴士,讓企業貢獻專業物流能力。最近,協會再撮合「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與10家NPO,由資誠募集20名企業志工,用一年時間協助NPO建構健全的財務管控制度。

而台灣證券交易所最近也與50個社區大學合作,傳授投資理財的課程,「這是我們最擅長的,」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說,「履行CSR最關鍵的便是企業文化,企業用心的程度有多少。」

去年底推出立即登上金石堂書店暢銷排行榜的《決戰CSR:改變世界的企業社會責任力》,作者是專長在社群心理學及企管教練的黃怡翔,現在他也擔任許多公司的CSR顧問。

會寫這本書的原因是,他發現NPO普遍欠缺資源、不少企業家有心回饋社會、加上CSR風潮的興起,「這三種趨勢,正好可以合在一起!」

陳淑蘭總結道,「企業應該是去找一個長期的公益伙伴;而不是去找CSR業務的承包商!」

現況6〉勞資關係 

無薪假恐慌 暴露勞資溝通問題 

年假剛過,內湖科學園區旁某飯店,許多企業主與政府高官一同倡導響應「愛心企業」,宣示不任意裁員。

台上笑得開懷,一下台,每個人都彷彿心事重重地快步離去,面對媒體的「怎麼救失業?」「誰在放無薪假?」等問題,幾無回應。

金融海嘯爆發這半年,裁員、減薪的新聞不斷,此時企業如何維繫「勞資關係」這項最基本的CSR要務?成了發人深省的問題。

據勞委會估計,國內有超過400家企業實施無薪假,全台無薪假受災戶超過20萬人。竹科管理局更調查,目前13萬人的園區中,已有近四成廠商實施無薪假,逾10萬名科技新貴被捲入。

到底無薪假合不合法?為何會上演員工狀告公司惡意裁員?

行政院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解釋,法律的確允許企業調整員工的工時與薪資,之所以引發爭議,「原因在於企業遭逢低潮時,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員工?」

倘若平時勞資雙方便欠缺溝通、資訊也不夠公開、措施上路後的配套也不足,員工自然難以諒解。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誠評估,企業為降低人事成本而放無薪假,算是替代解雇的不得已手段。但某些企業趁機惡意裁員,政府就得祭出公權力制裁。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也表示,企業最大責任還是得先生存下去,才有餘力盡別的社會責任。

平時多溝通 艱難時才能同心  

勞資關係,其實正是許多台灣企業的CSR罩門。

多年來,工會運動不發達、勞資協商機制的不健全,都使勞資關係在台發展牛步。導致台灣企業跨到海外,面臨他國強勢的工會與勞資法令時,便顯得狼狽不堪,甚至曾發生投資失敗,撤廠後被國際工會追打的國際勞資爭議。

去年成立CSR委員會的英華達,便會不定時派出「小天使」(通常由人資部擔任),到各廠區訪查員工需求。發覺員工反應的不外乎「過年買不到車票」「工作時沒人幫忙收衣服」等日常瑣事。於是公司最近就主動幫員工預購返鄉車票,分批接送員工到交通站。

英華達資深副總黃仁雄說,符合勞資法規不難,但要讓員工覺得公司和他們「一條心」卻不容易,「幫員工解決生活上的瑣事,他們就會覺得窩心!」

2000年起,英華達也在各廠推行品格教育「活力辦公室」,做為與員工對話的管道。這陣子爆發金融海嘯,公司也立即對員工說明,表明沒有裁員減薪的計畫,平息員工的焦慮。

潘世偉建議,企業要趁現在建立良好的勞資溝通系統,以及預防爭議的機制,面對艱難的時刻,更該如此。

現況7〉資訊揭露 

讓消費者主動淘汰黑心商品 

層出不窮的黑心商品、有毒食品回收等事件,讓消費者對企業的品牌、生產流程、責任歸屬等,產生更多質疑。

不僅製造業,現在連通路與批發商也難辭其咎。譬如在台推銷連動債的金融機構,都被大批的「雷曼苦主團」找上門,必須負起連帶的賠償責任。

「世界不但愈來愈小、愈來愈平、也愈來愈聰明了!」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管理顧問高登分析,在網路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消費大眾的監督力幾乎無孔不入,渴望企業揭露更多資訊。

「企業應該學習如何回應外界的聲音,嘗試跟客戶一起合作,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高登告誡企業,「當麻煩來臨時,切記兩點:開放跟誠實!」

更積極的回應方式,是主動向消費者公開,平時就累積信任資產。

如挪威最大零售業COOP,便推出一項「from farm to fork」(從農田到刀叉)的資訊揭露行動,消費者只要用照相手機掃瞄食品包裝上的電子標籤之後,即可下載產品資訊。

泰國卜蜂集團(BETAGRO)也和許多賣場合作設置互動式多媒體資訊站(KIOSK),消費者掃瞄過產品外盒的條碼後,便可在機台上瀏覽產地出處、成分、通過哪些認證等資訊。

未來,企業眼中不能再只有股東、員工、生意伙伴,卻忽略了真正的衣食父母——社會上消費大眾的聲音。

看清七大面向,企業在各層面做好CSR,也愈能因應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