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社會大眾釐清永續轉型現況,並與國際規範接軌,《遠見雜誌》將於7月16日邀請牛津大學教授卡錫克‧拉馬納分享「環境負債」的具體概念,並傳授碳排精算(特別是針對範疇3)、ESG報告書正確寫法等專業知識。
自歐盟在2023年藉著「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制定喊出2026年啟動碳稅徵收之後,世界各國的大小企業紛紛碳焦慮上身,台灣市場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工廠外移至東南亞國家所造成的碳洩漏問題,更讓製造業領域的企業主猶如熱鍋上的螞蟻。針對碳盤如何落實、碳排如何精算、範疇3如何因應,目前因為還有許多不確定性,所以產官學各界都有「有想法、沒作法」的共同感歎。
為了幫助社會大眾釐清永續轉型現況,並與國際規範接軌,《遠見雜誌》將於7月16日邀請牛津大學教授卡錫克‧拉馬納(Karthik Ramanna)分享「環境負債」的具體概念,並傳授碳排精算(特別是針對範疇3)、ESG報告書正確寫法等專業知識。
範疇3牽涉甚廣,多數企業選擇暫且擱置
「現階段已有不少大學及企業團體組成專業團隊,開始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不過絕大部分都鎖定在範疇1及範疇2,牽涉產業供應鏈上下游整體的範疇3目前還難以落實。」遠見ESG團隊表示,範疇1(企業生產及運輸產品所產生的碳排)及範疇2(生產及運輸的過程中所需用到的電力)相對來說較容易盤查,然而範疇3所涉及的層面太廣,甚至連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之後的生命週期也得一併盤進去,難度之高不僅讓企業卻步,就連許多熟悉iSO-14064及14067的主導稽核員,也都感到相當棘手。
以高雄知名的鋁壓鑄產品全工程整合OEM企業為例,在義守大學的碳盤團隊協助下,該公司已完成了碳盤查,甚至為了降低用電量投入大筆資金逐步更換鍋爐設備,並擬定確實可行的碳優化方案。然而,由於煉鋁的碳排量相當高,從上游廠商手中取得煉製完成的鋁錠時,當然也得承接其背後所蘊含的碳排,這樣的數據如何取得?運輸過程中的碳排又該如何計算?在在都考驗著企業的應對能力。
企業精算的環境負債如何落實?
拉馬納任教於牛津大學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學院,擅長的領域是商業與公共政策,他與羅伯‧柯普朗教授合著的「精算企業的環境負債」一文獲得2022年的麥肯錫論文獎,並且在世界各國都掀起不小的討論,政大講座教授吳安妮力推的作業價值管理(AVM)就是奠基於兩位教授的理論。
吳安妮認為,將不同的「作業」分配到每一個產品上,才能真實反應出每個產品或服務的真實成本,而拉馬納所提出的環境負債也是同樣的概念。碳盤查的範疇3之所以窒礙難行,就是缺乏可信賴的數據指標,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碳足跡正確計算方式,這樣的難題有機會藉著套用會計領域,檢視成本及估算企業附加價值的方式來獲得解決。
《遠見雜誌》特別邀請卡錫克‧拉馬納教授連線講解,講座活動將於7月16日政大公企中心舉行,除了卡錫克教授之外,政大吳安妮教授也會出席擔任講者,更多活動內容及購票資訊請洽「遠見2024國際大師論壇官網」(https://gvmkt.pse.is/5xjcyr)查詢及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