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ESG國際大師論壇》破解範疇三迷思!碳會計權威:「這方法」小企業也能用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拉馬納分享他所提出的「環境負債會計法」,並破解若干碳排計算迷思。蘇義傑攝

|

不少大企業不知如何計算複雜的「範疇三」碳排,更遑論是資源、員工數都更少的小企業。但牛津大學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學院商業與公共政策教授拉馬納(Karthik Ramanna)提出「環境負債會計法」(E-liability),讓小企業也能搭上精準碳計算列車。

隨著各國啟動碳稅、碳費制度,企業減碳也走出深水區,但絕大部份企業都遇到棘手難題:該怎麼精算牽涉到供應鏈上下游整體的「範疇三」碳排?又如何產製精確報告?以免在繳交碳稅、碳費時蒙受損失,或無法有效打擊生產線上的碳排熱點?

為協助業者找出有效解方,《遠見》在7月16日特別舉辦「迎向碳有價時代 備戰淨零賽局──國際大師論壇」,邀請英國牛津大學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學院商業與公共政策教授拉馬納(Karthik Ramanna)分享他所提出的「環境負債會計法」(E-liability),並破解若干碳排計算迷思。

「環境負債會計法」如何誕生?和傳統碳排計算有何不同?

這套「環境負債會計法」,打破過去範疇三碳盤查窒礙難行的痛點,像是缺乏足以信賴的數據指標,也沒有正確的計算方式來計算產品生命週期。拉馬納認為,這些難題有機會透過會計領域檢視成本、估算企業附加價值的方式解決。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何謂「範疇三」標準,當下就覺得訝異,因為這套系統並未完全涵蓋人類實際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摩耳數,也因為存在重複計算,違反所有會計基本原則。

因此拉馬納找上老朋友,哈佛大學教授柯普朗(Robert Kaplan),希望可以解決這問題。兩人在2021年11月發表初版「環境負債會計法」,立即引起各大監管機構與企業關注。

拉馬納解釋,「環境負債會計法」使用庫存和成本會計概念。以iPhone為例,一支iPhone是由數千零件組成,而零件是由數十層供應鏈中採購。蘋果清楚知道製造iPhone的成本,並不是因為他們有魔法,而是他們懂得用庫存和成本會計方法。

圖/拉馬納教授以iphone來舉例解釋「環境負債會計法」。X by @AldoMedia

「每一家具有這樣精密會計系統的公司,都可以這樣計算碳排。」拉馬納舉例,假設你正在製造iPhone,其中一個零件的材料是鋼,而鋼材是由冶金煤製成。倘若這家公司位在澳洲,開採當日的量是一噸冶金煤,與之相關的碳排量就是一噸。

「環境負債會計法」系統所做的是,紀錄該噸碳排中的每個經濟活動,並將其轉換為代幣。假設一噸碳排等同十億個代幣,這十億的代幣也會像成本在會計系統一樣,在碳排系統進行分配。 拉馬納認為,「環境負債會計法」與現行碳排計算方式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用於決策的動態方法」,可讓供採購經理、製程經理了解購買產品、生產製程所內含或產生的碳排量。而這些資訊,一旦可以即時獲得,就能成為企業在減碳時代的關鍵管理機制。

使用「環境負債會計法」的企業,要做哪些事?

換言之,「環境負債會計法」的美妙之處,在於企業只要負責兩件事。第一個是直接碳排,只要公司活動排碳到大氣中,就必須加以測量、驗證和報告(MVR);第二個是請你的直接供應商申報碳排量。

拉馬納解釋,一旦有了這兩個訊息,就像是在進行成本會計一樣,把排放量分配給產品。當企業把產品出售給供應鏈的下一家公司,銷售單據上也會提供給該公司產品的內含碳排。「每個人都只是在解決自己能控制的問題,而不是一次試圖解決複雜的全球層次問題。」 目前,「環境負債會計法」已經在一些鋼鐵、水泥、汽車、礦業、化石燃料等高排碳產業試行。拉馬納發現,透過這種方法,這些企業原本認為乾淨的產品、過程,可能並不如他們所想像的那麼乾淨。反之,他們認為產生汙染的產品、製程,其實遠比他們想像的乾淨。

圖/「環境負債會計法」已經在一些鋼鐵、礦業等高排碳產業試行。示意圖。Dominik Vanyi by unsplash

拉馬納以日本電機、電子製造商日立為例說明,過去該公司一直有迷思,認為使用回收銅比原礦銅更環保。但導入「環境負債會計法」後,日立驚覺,其實製程中使用部份回收銅,可能比原礦銅造成更多碳排和汙染。 「這就是得到準確、嚴謹的碳排量的重要性所在。」拉馬納強調,當企業開始真正準確計算製程、供應鏈碳排時,過去很多理想性、充滿修辭的陳述,如今可能都無法成立。

全球第一家試行「環境負債會計法」的企業是?

這種過程,在全球第一家試行「環境負債會計法」的佳通輪胎(Giti Tire)也看得到。該公司有超過200個供應商,一開始選出其中四個,他們提供的材料,佔輪胎整體重量的85%。

其中有三家願意加入試行計畫,他們提供占輪胎重量六成材料的初級排碳數據,再加上佳通輪胎在印尼廠房生產時的製程排碳數據,據以估算。拉馬納認為,即便此估算只有五到六成的準確度,但在佳通提供數據給主要客戶BMW時,突然出現轉機。

圖/佳通輪胎(Giti Tire)為全球第一家試行環境負債會計法的企業。取自佳通輪胎官網

BMW不只要求研究團隊至少要跟12家供應商合作,也希望在佳通另一個重要生產基地──中國,導入「環境負債會計法」。後來,BMW更用自己的品牌力量,要求輪胎以外的供應商,也應該提供碳排數據。「這就是一家小公司,從印尼引發連鎖反應,改變世界的故事,」拉馬納有感而發表示。

只有大企業可以導入「環境負債會計法」?

然而,台灣有95%以上都是中小企業,有能力導入「環境負債會計法」嗎?

拉馬納舉例,最近才剛完成一篇論文,主角是一家在阿富汗為聯合國提供安全服務的小公司,年營收只有幾百萬美元,員工人數不到200人。

該公司老闆看到「環境負債會計法」,覺得十分有趣,希望可以在內部試行,於是找上拉馬納。拉馬納對他們說,「試行『環境負債會計法』的企業,都是鋼鐵、水泥、數據中心、電力、石油、天然等大企業。這值得你們做嗎?」

圖/拉馬納教授與大家分享,即使是小公司也能導入環境負債會計法。蘇義傑攝

但老闆卻對拉馬納說,「我無法想像有比『環境負債會計法』更值得我花時間的事情了。」老闆解釋,他在安全服務領域工作數十年,發現伊拉克、阿富汗等情勢高度不穩定的地方,近年來都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而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這也讓工作團隊的處境變得更危險。因此,該公司開始試行。有趣的是,他們計算數據時,發現供應鏈中最大碳排來源,並非來自燃料或武器,而是食物。

拉馬納解釋,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中,高質量的食品對維持團隊士氣很重要,儘管他們盡量採購在地當令食材,但也必須透過進口得到食品,使得成本昂貴、排碳量飆升。

後來,該公司和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場中的零售商、蔬果批發商合作。即便他們不懂「環境負債會計法」,但他們對自己的產品如數家珍,可以給出品質不錯的訊息,據以反向推估碳排。

拉馬納強調,「如果『環境負債會計法』對一家在阿富汗的小公司有效,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也都會有效。」

圖/與會來賓聆聽拉馬納教授的分享。張智傑攝

黃正忠、盛治仁、郭水義三大領袖精彩提問

結束40分鐘演講後,現場與會領袖熱烈發問。首先是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提問,該如何制定碳計算的正確遊戲規則?在這過程中,企業的財務長能扮演何種角色?

拉馬納指出,1935年以前,全球並無「一般通用會計原則」(GAAP),因而在1920年代美國股市火熱時,對資產、負債、收入都沒有清楚、通用的定義,只由公司自己定義相關名稱,而他們也不會對投資人明確解釋,因而導致1929年的股市崩盤、經濟大恐慌。

而20年前創立溫室氣體協議時,大環境與時下迥然不同,企業關注的焦點也不同。拉馬納認為,現在就像是1935年「一般通用會計原則」問世一樣,必須對碳計算建立嚴謹的通用標準,這也是他力推「環境負債會計法」的主因。 而財務長在企業減碳過程中,絕對不是旁觀者,更應該擁有碳排訊息的管理權,確保它是即時、準確、可驗證,用在衡量公司內部決策。「財務長愈能成為這個過程的主角,企業就愈能運用訊息突圍,提升產品銷量和市占率,」拉馬納強調。

圖/黃正忠、盛治仁、郭水義三大領袖向拉馬納教授提出疑問。蘇義傑攝

而後,雲品國際董事長盛治仁提問,「環境負債會計法」的最大挑戰為何?如何驗證其確實有效?

拉馬納回答,隨著減碳走到深水區,企業不再只是做表面,而會遵循更嚴格標準,對環境數據需求也會激增,才能得到投資人信任;再加上跨國公司在激烈競爭的同時,也同時創建產業間更嚴格的標準,使彼此能在競爭中取得更有利位置,使得碳計算系統不得不變革,因而「環境負債會計法」遇到的挑戰其實很有限。

另外,拉馬納表示,過去溫室氣體協議,並未提供標準計量方式、報告格式,代表企業可以任意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與格式,但「環境負債會計法」提供標準化計量方法、報告標準,將大幅減少系統中的不一致和不透明。

最後,中華電信董事長郭水義提問,既然「環境負債會計法」是在碳排活動中導入成本會計概念,是否成本會計運作較好的公司,也較容易推動「環境負債會計法」? 拉馬納表示,基於碳排活動的成本計算,是成本會計的一種方法,但還有其他的成本會計方法。重要的是,你需要把碳排視為成本,分配碳排量,擅長成本分配的企業,通常經營績效也較好。

圖/《遠見》在7月16日舉辦的「2024遠見ESG國際大師論壇:迎向碳價時代,備戰淨零賽局」。張智傑攝

延伸閱讀:ESG國際大師論壇》碳價元年即將到來!企業如何應戰碳定價?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