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暨CSR歷屆報導

前30強科技業近半數,水資源、薪資議題受關注

2015《遠見》CSR年度大調查
前30強科技業近半數,水資源、薪資議題受關注
|

2005年,《遠見》啟動台灣第一個CSR評鑑時,一開始參考國外各大機構的指標構面,採用問卷填答的大調查方式進行。 第六年後,《遠見》CSR評鑑改採最佳方案徵選,分成教育、公益、環保、員工照顧等不同面向,依次評比。

但今年邁向第11年後,《遠見》CSR評鑑方式持續與時俱進。隨著國際CSR趨勢改變,《遠見》參考國外最先進的指標構面,今年恢復問卷大調查,完整評量企業CSR實力,包括策略規畫、組織架構、環境績效、社會績效、行業特定議題等。 從這份台灣企業睽違五年的CSR成績單,可歸納出以下幾個發現:

產業類別:科技業表現最亮眼 30強榜單囊括半數 

有鑑於層出不窮的企業弊端與黑心食品風波,2014年底,金管會與證交所要求包括食品、化工、金融、資本額百億以上等四類上市公司,最遲須在今年底發表CSR報告,開啟台灣政府強制揭露CSR資訊的先河。

據資誠永續管理顧問公司估算,受影響名單共超過200家上市公司。然而,儘管本屆《遠見》將CSR問卷調查列為本土企業必要參加項目(尚未開放外商參加),但最後實際回覆家數,卻僅有上述規模的1/3。

這樣的狀況,跟CSRone永續報告平台的統計結果相去不遠,受政府規定得發報告的企業裡,目前僅有77家曾發布報告,仍有超過六成從未揭露CSR訊息。

不過本屆參與問卷調查的企業,個個有備而來,雖然題目經大幅翻新,增加許多新議題,如薪資、水資源、CSR績效管理等,總平均卻高達76.67分,逾八成參賽企業得分皆超過及格的60分。

從營收規模來看,近七成回卷企業年營收超過百億元。從產業類別觀察,參賽面孔以服務業32.8%的比重最高,科技業的28.4%則緊追在後。

不過,參賽家數多寡與成績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例如台灣科技業在國際供應鏈的長年要求之下,CSR績效與導入經驗值,明顯領先其他的產業。

《遠見》挑出本屆30家得分超過80分的CSR優質企業名單,有13家來自科技業,服務業與金融業各占七家,最少的是傳統產業的三家。

薪資議題:九成近三年有調薪 平均加薪4.5% 

本次問卷首先問企業,是否設有CSR專責人員?過半企業回答有,6%表示正在籌設中。

問企業如何對外揭露CSR資訊?出乎意料的,隨時可更新資訊的「網路平台」(94%),已經取代「發表各種年報」(67.2%),成為企業最常使用的CSR資訊發布管道。

這幾年,產業界勞資爭議層出不窮,低薪更儼然成為台灣勞工之痛。對此,本屆問卷除詢問企業如何推動幸福職場、促進生育率、工作生活平衡之外,更要求企業回答敏感的薪資議題。

結果非常正面。51.6%的企業都表示,旗下員工的「平均薪資」優於整體產業的平均水準。

進一步追問,過去三年(2012~14年)有無調薪?將回覆數據加總得出的平均值為:每家企業過去三年平均調薪3.29次、每次加薪幅度為4.52%,等於年年調薪。

顯示肯接受《遠見》CSR問卷評鑑的企業,不但是此刻台灣最具社會責任意識,也可說是最肯將利潤與員工分享的優質企業。

社會面向:特愛弱勢題材 最常找公益團體合作 

在一般媒體版面最常見的CSR報導,多半是與公益有關。

當詢問企業過去一年參與過哪些公益活動時,超過九成表示「扶助弱勢族群」,其次為「回饋社區鄰里」與「進行慈善捐贈」。

然而,企業終究不是專門的慈善組織,免不了要尋找合作伙伴。問企業有無長期支持的外部CSR合作單位時,出現最多的是「慈善或公益團體」(77.6%),接著是「學校或研究單位」(70.1%)與「以企業名義成立的基金會」(64.2%)。顯示出錢出力支持社會公益,仍是多數企業最愛做的CSR活動。

不過,近年時興的新型態「社會企業」,目前只有不到四成打入企業的CSR合作網絡。

環境績效:綠色運輸常被忽略 今年擬減碳5% 

近年探討最烈的環保問題,多數企業也已推出因應作法。

當問及在生產或服務過程中如何實踐環保理念?超過八成回答有「商品開發或設計融入環保概念」「使用環保或無毒材料」「營運流程強調節能減碳」等措施。

反而是「建立綠色運輸及配銷系統」這項常被忽略,只約四成實施率。

針對溫室氣體管理,44.8%表示已公布2013年碳排放量統計資訊,且經過第三方查證。2/3已訂出今年的減碳計畫和具體目標。換算整體減碳目標值後,可得出今年每家企業平均想減5.28%的碳排放量。

水資源因應:先查耗水量 僅兩成計算「水足跡」 

今年以來,水資源可說是全台最火熱的新興環境議題。為提高企業警覺,《遠見》早在2010年的CSR問卷調查中,便開始詢問因應水資源匱乏的準備狀況。當年結果顯示,超過三成的上市企業、四成外商及過半數上櫃企業,都還沒準備。部分企業雖投入廢水回收或再利用,卻不願公開耗水量與節水目標等具體數據。

相隔五年,今年再度詢問企業實施了哪些水資源保護措施?已比五年前進步一些。

超過八成回答有「盤查企業營運之耗水量」,也有超過四成進行「推動水資源節約措施」和「建立廢水處理及回收系統」。換算有填寫具體回收比率的數據後,得出本土企業平均有38.65%的廢水回收率。

但是「策劃或響應外界水資源保護運動」只有三成出頭而已,開始計算每單位生產或服務之「水足跡(water footprints)」的前瞻企業,更是只有21.1%。

從結果不難看出,目前台灣企業對於水資源匱乏的因應,還處於剛起步。一旦旱情持續發燒,屆時外界關注企業如何用水、儲水、處理汙水等壓力,會愈來愈高。

CSR融入營運:製造業拚綠色供應鏈 服務業重綠色行銷 

長年來,外界對CSR的質疑聲浪,多半來自這只是美化形象的公關作法,或太偏向公益,與企業平日作為扯不上邊等。 對此,本次調查詢問企業:是否於正式商業行為推出有助節能減碳或社會公益的產品或服務?

結果,有85.1%的企業表示,曾推出「節能減碳」的產品或服務,62.7%也有促進「社會公益」的產品或服務。

接著再按照製造、服務、金融等三種產業,追問如何將「綠色供應鏈」「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等CSR概念,融入營運流程?

先檢視製造業,超過八成表示願「落實供應商管理,淘汰環境績效欠佳之廠商」,逾六成有「要求通過環境驗證,並列為採購標準」。

比率最低的是「積極與外部監督團體對話,改善供應鏈環境績效」。透露製造業仍然習慣產業鏈內部的經驗交流,比較不擅長與外部壓力團體對話。

服務業方面,最普遍的作為是「在行銷活動中鼓吹節能減碳及氣候風險意識」與「加強採購環境友善供應商或社會企業」兩種手法。

可惜,最常在第一線接觸消費者的他們,對於「設計獎勵或回饋制度,鼓勵顧客採購綠色商品」僅有44.4%,稍嫌偏低。

最後看金融業,高達86.7%表示會「在行銷溝通活動中鼓吹節能減碳與氣候風險意識」,七成表示肯「加強責任投資」與「提供具備提升社會效益的融資服務或商品組合」,看來不差。

然而,在「將CSR表現及環境友善程度納入融資考量條件」這個選項,竟然只有不到五成的支持率。暗示了多數金融業仍未領悟綠色金融的真正意義。

事實上,金融業最大影響力即是透過融資業務,鼓勵其他產業與投資人走向永續。而非一味著重外部宣傳與慈善採購,卻依舊將資本投向CSR績效欠佳的客戶。

自評CSR成效:CSR有助提升形象 卻難評估效益 

最後,詢問企業實施CSR能夠替公司帶來哪些效益?在最多可勾選三個選項的狀況下,近九成表示,有助於「提升企業形象」,44.8%認為可「提高員工認同感」。

相對的,《遠見》詢問企業,推動CSR事務主要面臨的困境為何?過半表示「難以評估效益」是最大問題,之後有三項獲得相同比率,分別是「缺乏獎勵機制」「不易對外宣傳」跟「沒有障礙或困境」。竟有近1/5企業表示沒有遇到任何問題,這樣的結果也頗令人意外。

這份相隔五年再問世的台灣企業CSR成績單,有不少新發現與耐人尋味之處,值得企業主事者深入探究。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