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看似愈來愈少提及ESG、DEI等永續關鍵詞,並不代表他們不做永續,而是做得更深入、更日常,即便年底大選由對氣候變遷抱持懷疑論的川普當選,也很難逆轉。
企業愈來愈少談論ESG了嗎?
《華爾街日報》分析全美國數十萬家公私企業,可發現他們從2019年至2021年間,在財報中提到永續的頻率急速上升,2022年以後則趨於平穩。
然而,去年《華爾街日報》也發現,在企業財報電話會議時,ESG、DEI等永續相關術語的使用頻率,卻呈現大幅下降趨勢。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這種看似弔詭的現象,顯示企業並未擱置永續發展相關目標,只是減少討論而已。
Impax資產管理公司負責永續投資的高級副總裁高特(Julie Gorte)觀察,在永續報告的質量上,沒有看到任何減少,但其實公司做得和過往一樣多。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在五月的一項調查指出,84%的受訪者認為投資者對永續發展的支持,是促成永續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
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八月發表的企業氣候行動分析也顯示,2021年各大企業宣布的承諾中,將近3/4已全部或部份實現。
但為何企業較少提及ESG、DEI等關鍵字?主要和美國國內的政治環境有關。《華爾街日報》分析,這種「綠色沉默」,源自於共和黨把矛頭對準「氣候行動100+」。
「氣候行動100+」,是由投資人主導的全球合作倡議活動,目標是確保全球最大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者,對氣候變遷採取必要行動。
共和黨成員指責「氣候行動100+」成員違反《反壟斷法》,幾個共和黨較具優勢的「紅州」,也通過法律,防止公共基金投資ESG指標資產,還有些人針對企業提出「漂綠」指控,指責他們發布的ESG報告太過美化。
但淨零減碳已經是國際趨勢,特別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在2023年10月試行,並將在2026年開始實施。美國是歐盟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屆時碳密集產業製品出口歐盟,將被課徵碳稅,使得企業不敢輕忽。
因此,即便非營利組織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在2023年9月發布一份針對100多家大型企業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公司反映內部曾因實施ESG而有過一番震盪,而61%預計該種震盪可能會加劇,但企業還是不敢不做ESG。
「內部經歷過反彈的企業,大約一半已經調整用語,不再使用ESG,而改採『永續』這個詞彙。」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高級研究員瓊斯(Andrew Jones)表示,甚至看到一些企業使用「清潔空氣」、「清潔水」、「經濟機會」等有效且受歡迎的詞語來代替ESG。
換言之,永續觀念已經從象牙塔裡走出來,成為企業營運日常,而且走進深水區。高特認為,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如果他們只講實行永續過程中發生的故事,你會有些懷疑,他們似乎缺少目標。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他們都不講故事,全都是很制式化的內容。你可能會想,他們真的日常有在做永續嗎?」高特解釋。
高特進一步指出,如果她真的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的永續成效,除了深入研究ESG報告書外,還要理解企業投入永續的資本支出邏輯、具體政策。「如果一家公司稱自己投資多角化,希望看到證據證實,已經設立不只是基本培訓計劃的東西。」
這也顯示,無論企業是否公開談論ESG,永續早已成為營運日常,而且重要性有增無減,即便11月美國總統大選,由對氣候變遷抱持懷疑態度的川普勝選,情況也很難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