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碳費審查會議於9日召開,不斷引發爭議的碳費定價,最終討論結果是從一噸300元至500元起徵,2年一次調升為原則,直到2030年將把長期碳費定價為1200元至1800元。但對於碳定價結果,各方表示「不滿意,但可接受」,產業界、環境部與環團對於目前碳價仍有哪些疑慮與衝擊?
碳費審查委員會從3月開始舉辦以來,長達7個月的時間,才在9月9日召開第五次碳費審查會議開始探討碳費定價。目前初步制訂起徵價為300元至500元,並建議後續以2年為一期,分階段調升價格,也建議2030年後固定碳費費率範圍落在1200元至1800元之間。
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說明,初步碳價設定在每噸500元左右,是綜合考量其他國家國碳價制定價錢、國家評估報告標準,例如新加坡碳稅已達每噸500元以上,為目前設定碳價提供重要參考。
此次碳費雖已經提出定價範圍,但仍在討論階段。優惠費率區間將於下次會議中拍板定案。環境部表示,待費率區間確定後,將儘速公布最終碳費費率,並以此為依據,於2025年開始向相關企業徵收碳費。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環團堅持碳費500起徵,經濟部憂心衝擊產業
9日審查會議各方交戰了4個小時,儘管碳費初步提出了範圍,卻各委員對於結果「不滿意,但可接受」。自從開始探討碳費以來,環團一直主張一般費率應為每噸500元起徵,並逐年調漲與國際接軌,優惠費率則不應低於每噸300元,並在2030年前完全取消優惠。
環團先前批評政府碳費政策過於優惠企業,恐無法有效鼓勵減碳。具體而言,碳費延後實施、設有免徵額、提供碳權抵扣等措施,大幅降低企業碳費負擔,削弱碳費作為經濟誘因的效力,包括現行三項子法納入2.5萬噸免徵額、高碳洩漏風險係數、且能透過碳權抵扣10%至15%不等的收費排放量、並放大國內碳權扣減比率至1.2倍。
此外,放寬部分產業的排放標準,也可能導致碳費收入減少,影響政府推動淨零轉型。若碳費價格過低,企業還可能面臨國外碳關稅,損害產業競爭力。
然而,另一方面,經濟部產發署官員則在會中表示,碳費起徵年度的一般費率應為每噸150元,優惠費率則不應超過75元。此建議考量了國際間碳定價制度的實施情形,以及台灣產業的特殊性與未來競爭力。
官員進一步還以南韓為例指出,雖然韓國碳費高達每噸200元,但因大部分為免費配額,企業實際負擔極低,因此主張碳費不宜設定過高,以免影響產業競爭力。
中鋼先前曾以每噸300元碳費進行成本試算,若以2022年約1966萬噸的碳排量估算,每年碳費支出將高達58億元。相較之下,中鋼2023年的稅後淨利僅為16.82億元,顯示若碳費過高,將對公司營運造成極大壓力,甚至可能面臨虧損的窘境,衝擊企業發展。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認為,此次會議將2030年後的碳費範圍訂定出來,雖然仍有提升空間,但已是一個正向的訊號,能夠以2030年碳費目標,讓企業提前規劃減碳策略。
但趙家緯同時提到,碳費子法所規定的優惠費率A與SBTi標準存在明顯落差,過於寬鬆的優惠條件恐不利於企業積極減碳。為符合國際減碳趨勢,建議未來應以SBTi標準為依據,重新檢討優惠費率的設定,並將碳費起徵點調高至每噸500元以上,以刺激企業投入減碳行動。
碳價恐致綠色通膨?擔心定錨效應,碳價衝擊數據暫不公布
在第四次碳費審議會議中,曾針對碳費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在未考慮高碳洩漏風險的理想情況下,碳費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影響估計為0.04%至0.4%,最高可能造成約942億元的GDP損失。此外,碳費亦可能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0.0269%至0.2687%。
若考量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並給予0.2的碳洩漏係數折扣,碳費對GDP的影響則為0.018%至0.181%,對CPI的影響則為0.0121%至0.121%。
然而,審查委員認為環境部所提供的產業衝擊評估,雖然涵蓋整體產業的影響,但缺乏對個別產業的深入分析。黃偉鳴指出,此次會議雖有採用過去五年產業數據來評估對企業衝擊,但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可能導致結果不夠精準。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其他指標,以更全面地評估碳費對各產業的衝擊。考量上述因素,審議會決定暫緩公布碳費衝擊產業的數據,以避免過早定調碳費費率。
針對碳價可能引發綠色通膨的影響,國民黨立委李彥秀引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評估指出,若碳費每噸達300元,推估將使國內生產毛額(GDP)每年減少0.32%,並導致物價上漲0.62%。再加上明年軍公教人員調薪3%及電價調漲的預期心理與可能的哄抬行為,政府必須啟動跨部會協調機制,遏止通膨壓力逐漸升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