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衝擊比CBAM還要大?歐美台碳定價制度大比拚

各大經濟體紛紛推出碳稅、碳費制度,揭示「碳有價時代」的來臨。by freepik

|

歐盟CBAM已開始試行,台灣碳費制度也箭在弦上,而美國也有四大關鍵法案在國會審議。碳有價時代大浪來襲,企業該如何因應挑戰?

極端氣候的衝擊愈來愈明顯,也使排碳「外部成本內部化」的觀念走進主流,由企業對自身排碳付出相對應的成本,而各大經濟體也紛紛推出碳稅、碳費制度,揭示「碳有價時代」的來臨。

歐盟CBAM》動作最積極,2026正式上路

其中,動作最積極的莫過於歐盟所推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為了減少碳洩漏、推動產業朝向低碳轉型,進而達成2030年減碳55%、2050年碳中和目標,歐盟在2021年7月通過CBAM草案,並在2023年10月試行,2026年正式上路。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歐盟進口商必須根據產品碳排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產品才能進口到歐盟。而非歐盟業者若能證明出口前已依據碳價格支付相關費用,則進口商可用以抵銷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

CBAM將採兩階段執行。第一階段是轉型期,從去年10月至2025年底為止,廠商不需採購CBAM憑證,但每季需提交CBAM報告,報告內必須包含每季進口產品量、每類產品直接碳排量和間接碳排量、直接排放量在原產國已經支付的碳價。

2026年起,則是第二階段「正式實施期」。進口商必須申報上一年進口到歐盟的貨物數量,和這些貨物內含的碳排量,並購買CBAM憑證。

初期歐盟會關注潛在發生碳洩漏風險較高的產業,包括水泥、鋼鐵、肥料、鋁、電力。隨著CBAM實行,歐盟有可能會逐步擴大管制產品。

對這些初期就納入CBAM的業者而言,須儘早對產品進行碳盤查,參考歐盟公告的產品排放標準、歐盟ETS(碳交易系統)價格,進行CBAM憑證衝擊評估,才能應對潛在成本轉嫁風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CBAM首次申報統計出爐,台灣提報資料量排名全球第五,僅次於中、美、英、土耳其。

圖/初期歐盟會關注潛在發生碳洩漏風險較高的產業,包括水泥、鋼鐵等。Mica Asato by pexels

安侯碳資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力家解釋,台灣出口至歐盟產品本來就不低,而台灣輸往歐盟最大宗產品為螺絲螺帽零件,多屬中小企業,因而廠商數量更多。

其他尚未納入CBAM規範產業業者,則需持續關注CBAM發展,並透過產品碳足跡分析,找出產品排碳熱點,持續降低產品碳排,提升競爭力。

美國》四項法案蓄勢待發,衝擊比CBAM大

至於美國,目前雖沒有像歐盟一樣明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但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歸納,美國國會在去年已經受理四項和碳邊境調整相關的環境貿易法草案。

首先,是去年6月提出的《證明法》(Prove It Act),要求美國能源部與其他聯邦機構合作,提出一份關於美國生產與外國進口碳密集型產品的排放強度報告,法案通過後的兩年需繳交初步報告,且每五年需更新一次。

其次,是去年11月提出的《外國汙染費法》(Foreign Pollution Free Act)。倘若進口商品碳排強度超過在美國生產相同商品的平均碳排強度,將對進口商品徵收額外費用。

該法的目標是,控管進口商品碳排強度在法案生效後六年內,不超過美國平均值50%;接下來的六年,進口商品碳排不超過美國平均值25%;而後進口商品碳排不超過美國平均值10%。

圖/倘若進口商品碳排強度超過在美國生產相同商品的平均碳排強度,將徵收額外費用。示意圖。by pixabay

第三是去年12月提出的《清潔競爭法》(Clean Competition Act),將對國內生產和進口的能源密集型商品徵收碳排費用,計算公式為:(產品碳排放密度-碳排放密度基準)×商品重量×碳價格。

第四項則是去年12月提出的《市場選擇法》(Market Choice Act),對化石燃料燃燒、高排放工業設施和特定行業產品排放徵稅。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客座教授、律師柯莉娟指出,這四個和碳邊境調整相關的貿易法案,對於國內以對美貿易為主、屬於美國中下游產業鏈企業的衝擊,恐怕比CBAM更有殺傷力。

原因就在於,美國把環境議題整合成貿易競爭政策,最終目標是以國內法規範美國企業和合作伙伴,符合美國減碳、使用清潔能源政策的貿易規則,和歐盟著重在防止碳洩漏、可與強制減碳機制進行抵扣有所不同。

台灣》2024下半年,進入碳有價時代

場景轉回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選擇碳稅制度減碳,台灣是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採用碳費徵收機制,目前預計於2025年開徵,是目前唯一採用碳費制度的國家。

與其他國家「碳稅」(carbon tax)制度不同的是,「碳費」(carbon fee)係由環境部推動,只對下游業者直接和間接碳排課徵,採統一費率、隨量徵收,費用也會專款專用,做為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直接用在減碳、氣候調適項目上,而不像碳稅一樣,採取統收統支制度,用在民生建設、社會福利等廣泛面向。

根據2023年底公布的碳費徵收辦法草案,未來業者必須在每年5月底以前,依照前一年度整年碳排,自行計算應該繳納的碳費,並在主管機關環境部平台填報申報書,列印繳費單後,再到金融機構代收專戶繳費。

而第一批納管徵收碳費對象,包括年碳排量2.5萬噸以上,包含電力業、鋼鐵、水泥、煉油、石化、半導體、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製造業。

依據碳費徵收辦法草案、環境部公開資料,目前可能的碳費計算公式為:(直接與間接排放量-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收費費率。

而引發各界看法分歧的2.5萬噸以下免徵制度,預計也將在碳費審議會議中討論定案。但可確定的方向是,未來碳費起徵門檻會逐步降低。

圖/台灣第一批納管徵收碳費對象,包括年碳排量2.5萬噸以上,例如煉油、石化等製造業。取自台灣中油官網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碳費制度預計在2024年第四季上路,象徵台灣也進入碳定價時代,碳費推行三到四年以後,有機會走向碳交易,屆時碳定價可能來到每噸300元以上,甚至上看1000元。

而碳費審議會議,也會針對碳費徵收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進行討論。無論採行何種費率情境,都不會讓CPI觸及通膨警戒線。

企業練就三招,更有實力航向新藍海

面對碳有價時代來臨,環境部也呼籲業者,應優先建立碳排量盤查能力,掌握自身排放量、重點排放源,並積極規劃採行實質減量措施。

換言之,業者在碳有價時代,必備三大祕技,就是數位化、自動化、高值化,即導入碳含量追溯平台,串接生產資訊後,精控製程能耗與排碳量,達到數位轉型,進而邁向系統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的先進智慧製造時代,除提升產品質量,也因為減少大量紙本報表列印,而收減碳之效。

熟練這些工夫後,業者不僅可為淨零減碳盡一己之心力,而且更有實力航向高附加價值新藍海。一場因應碳有價時代的蛻變,就此展開。

延伸閱讀:台灣碳費徵收進程一次看!企業衝擊有多大?環團10大建議?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