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各種官股事業一直承擔極大批評聲浪,指責它效率不彰、壟斷市場等。然而,許多重要的公共建設,他們又背負外界無法取代的政策責任,成了國營企業典型困境。2012年起陸續有國營事業參與《遠見》CSR評鑑,終於在本屆破冰。
來到台中市北屯區的漢翔總部,入口處擺滿波音、奇異、美洲直昇機協會等單位頒發的優良供應商獎座。
身為台灣航太產業龍頭,漢翔改制為公司不過20年,但若從「航太工業發展中心」算起,實際已近半世紀,1988年問世的「經國號」(IDF)即是代表作,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七個有能力自製戰鬥機的國家。
除了資本密集與高技術門檻,航太更是各國政府頃力培養的國防工業,被視為自主科技的一環。
儘管擁有國營色彩,但擁有逾800項特殊製程的漢翔,早就成功打入國際供應鏈。如今即便扣掉國軍採購,仍有六成業績來自民間,去年近270億元營收不但寫下新高,未來還打算帶領國內上下游廠商升級。
從研發到人才培育 扛起航太重任
漢翔董事長廖榮鑫提醒,近年國際航太商機蓬勃成長,使許多廠商雨露均霑,「就像一陣大雨下來,大家卻搞不清楚,究竟是池塘的水位上升了,還是裡頭的鴨子靠自己的力量游上來了?」
他的焦慮其來有自。近年漢翔派員參加國際航展與供應商大會,從法國、德國、美國、到新加坡,常是會場唯一的台灣面孔。而全台現有逾900億元的航太產值,幾乎六成來自維修保養,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多半等著承接漢翔發包的業務。
為刺激業界升級,漢翔先在2010年籌組「先進複材中心」(TACC),2015年底成立「A Team 4.0」,吸引近200家上下游加入,打算用標竿學習的方法提升整體競爭力,至今共協助58家外包廠通過AS9100國際航太認證。
3月底才到台東參加教育專案的廖榮鑫直說,台灣航太業發展須有源源不絕的人才,近年漢翔已跟20多所院校合作,從研發、國際觀摩、到人才培育,一肩扛起航太業起飛的重任。
投入再生能源 減碳又有新商機
當航空業成為節能減碳的檢討重點,漢翔也成功運用自有技術,開創出全新的清潔能源商機。
很多人不知道,全台從北到南的沼氣能源和垃圾發電裝置,都蘊含漢翔的技術。除和新北市八里掩埋廠、台糖畜殖場等單位合作,漢翔近年更替屏東中央畜牧場、彰化漢寶牧場,設置合計容量390kW的沼氣發電系統,幫農戶賺發電外快。目前各地透過漢翔技術產生的沼氣發電,已累積超過1700萬度。
畜牧業排泄物產生的甲烷(CH4),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漢翔以航太業特有的微型燃氣渦輪(gas turbine)技術,取代以往慣用的燃氣引擎(gas engine),不但能解決沼氣含硫量過高與設備易鏽蝕的問題,更使電廠熱效率提高到70%,全年運轉時數超過8000小時。
只是,做飛機的漢翔,怎會投入再生能源?漢翔副總經理兼發言人林南助苦笑,當年跨入這些領域,「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自從經國號後,台灣有陣子曾放棄「國機國造」,使漢翔營收一度跌破百億,得積極爭取新訂單才能生存。除了沼氣發電,包括汽車電子、汽電共生、風力發電,漢翔統統試過。
去年,漢翔開始把這項技術帶向海外,到馬來西亞合作更大規模的棕櫚油發電,每天可減少4.8萬立方米沼氣,成為另一門綠能商機。
林南助表示,做CSR其實不花大錢,如漢翔啟動多年的「追風計畫」,就替台灣防災貢獻良多,不時支援的醫療救援專機,其他公司更學不來。
廖榮鑫總結,由於國營事業資源來自納稅大眾,首要之務是調整經營體質,勿使自己成為社會負擔,「但一旦有能力了,就要趕快投入CSR!」
漢翔航空
成立|1996年(改制為公司)
員工數|約3800人
董事長|廖榮鑫
2015年營收|268.8億元
業務範疇|航空器、引擎、航太零組件、工業技術服務、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