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如何確保碳權品質、防範漂綠風險?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即將開跑,台灣將正式進入碳交易時代。示意圖。張智傑攝

|

國外碳權在去年底上架,國內碳權交易平台也於10月21日開跑,台灣正式進入碳交易時代。碳交所將陸續推出五花八門碳權專案,企業購買國內外碳權可用於抵扣碳費中的碳排放量,企業將來該有哪些標準選擇優良碳權專案?

台灣國內碳權交易市場預計在10月21日上架,根據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有6項國內專案上架,例如中鋼鋼胚熱進爐節能專案、漢寶沼氣與再生能源專案,以及奇美天然氣替代重油專案等,總計6080噸。國外碳權也有6項專案,例如越南太陽能發電專案、緬甸藍碳專案、巴拉圭綠碳專案等。

台灣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易是透過經濟手段及市場機制來達成減碳目標。該制度源自聯合國與歐盟,基於經濟學中的比較利益法則,「我們目標是要用最少的資源減掉最多的碳。」

環境部也在9月26日發布《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規範企業碳中和宣告,避免漂綠現象並增進資訊透明度。規範範圍涵蓋企業組織、產品或服務碳中和宣告,必須經過溫室氣體排放盤查、減量及抵換三階段。特別指出企業投資碳權需要符合國際標準,碳權公開的資訊必須完整且正確,以確保其減碳行動真實性與接受第三方驗證。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優良碳權不僅幫助企業減碳,為該專案提供資源守護環境,更可以增加企業品牌信譽。但劣質與廉價碳權卻導致企業花費冤枉的資源,還沒達到減碳目的,企業就被貼上「漂綠」標籤,導致企業損失客戶或潛在客戶訂單,甚至遭開罰,需要花費更長時間來恢復,賠了夫人又折兵。

「碳中和」變「漂綠」?揭示品質不佳碳權

「90%以上的雨林相關碳權毫無價值!」台灣氣候網絡研究員林雨璇嚴正指出,當今全球碳權市場充斥許多無用碳權。

2022年卡達世界盃足球賽宣稱打造首個碳中和世足賽,當時以4大減碳行動作為宣示內容,包括8座場館採綠色建築設計、購買碳權,來抵消所有溫室氣體排放並安裝再生能源裝置減少天然氣、大規模種植原生樹種、鼓勵大眾運輸而增建杜哈地鐵。

但後續遭國際足球總會(FIFA)揭露,從建設到結束共產生360萬噸碳排,比上一屆世界盃高出70%,且結束賽事後淪為「蚊子館」;低估大量到訪球迷數,附近住宿嚴重不足,導致加開航班接送,大量增加交通碳排;以及採用已開展或信用較低的碳權來抵換等爭議,被外界認為沒有積極從源頭來減少整體碳排放,大部分都以「碳中和」來抵換碳排,淪為「運動賽事漂綠」。

圖/2022年卡達世界盃足球賽宣稱打造首個碳中和世足賽,但後續遭揭露有漂綠嫌疑。取自維基百科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劉哲良博士指出:「遭質疑漂綠的排放者經常『負向行為誘因」來傾向購買碳信用額度,補償自身的碳排放,並不是採取積極措施來減少實際排放量。」

此外,劉哲良也指出部分企業會用誤導性資訊來宣稱「碳中和」欺騙消費者:「企業也可能利用『碳補償』說法,對外宣稱其產品或服務對環境沒有影響,明顯是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以為自己購買產品或服務對環境沒有負擔。」

劉哲良更進一步提出檢視漂綠碳權的三個考量:

1. 減量專案效益可能被高估:部分減量專案因技術限制,在計算減排效益時存在著高估的風險,外界稱之為「幽靈碳權」。印度先前曾以潔凈烹調理念,宣稱透過更換爐具、改變燃料可減少碳排,但後來證實其效益被高估8倍多。

2. 碳儲存的永久性風險:森林專案碳儲存容易受到氣候變遷、森林砍伐等因素影響,影響碳儲存的永久性。2023年6月,加拿大馬賽克森林管理公司的碳匯林遭林火波及,100公頃森林焚毀,釋放32,250噸二氧化碳。但該專案在2021年已核發140萬個碳權,使得大火後的碳權歸屬與折抵成為複雜難題。

3. 外加性的不確定性:難以證明碳信用額度的資金是額外付出,並且是推動減量專案的決定性因素。

圖/森林專案碳儲存容易受到氣候變遷、森林砍伐等因素影響。示意圖。Afshin Taylor Darian by flickr

企業如何挑選高品質碳權?

對於碳權品質,全球各界都有訂定對於碳權規範。ICVCM提出《碳核心原則》(The Core Carbon Principles, CCPs)以管理、排放影響、永續發展等3大層面來規範。首先,管理層面須擁有有效率的管理、可追蹤、具備透明度,以及健全獨立第三方驗證。排放影響層面是碳權碳權須擁有外加性、永久性、健全減量與移除量計算,以及減量效益沒有重複計算。永續發展則要求碳權具備對永續發展好處與保障、對淨零排放的貢獻。

延伸閱讀:全球首家!台灣證交所獲BSI碳中和證書,展現淨零目標決心

回到國內來看,碳交所提供「國外減量額度上架參考指引」指出4大方向,涵蓋原則要求、評估標準、程序要求與個案評估。

1. 原則要求:專案是可量測、可報告、 可查證(MRV);以公噸為單位、單一編碼;避免發生危害、避免重複計算,以及評估外加性、保守性、永久性;利害關係人評估。
2. 評估標準:符合SDG目標、國際評等機構評估標準、CORSIA標準與遵從ICVCM核心碳原則。
3. 程序要求:充分揭露專案資訊、買方應對國際碳權負盡職調查之則、釐清使用規範。
4. 個案評估:針對高風險專案進行風險評估或諮詢專家意見。

總體減量為主軸,碳權交易僅輔助

碳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全球環境降低碳排放,企業在推動淨零政策時應著重於總體實質減量,碳抵換僅作為輔助措施。劉哲良表示:「碳權本質是希望由政府做莊,協助原先沒有任何減碳誘因、沒有技術且沒有意願,但需要擔負減碳責任的企業來增加減碳意願的工具。碳交易只是手段,減量才是目的。」

早先參與台灣碳交所1,000噸國際碳權的聯電生產資源整合執行處長吳博文表示,企業追求碳權是自我減量為優先,從原物料取代、檢視範疇二碳排,並鼓勵使用再生能源。目前交易碳權是淨零為目標,減量為目的,而非減少空汙,或是其他手段取得的碳權,企業在意不是碳權,是碳權ESG價值。

圖/目前交易碳權是以淨零為目標,減量為目的,而非單純減少空污。示意圖。Tim van der Kuip by unsplash

面對外界質疑碳權品質不佳且提供企業贖罪券,田建中表示:「每項碳權標準都仍在發展中,但這並不代表應否定碳權的價值。我們的目標是使這個市場更加健全。就像證券市場可能存在問題,但我們不會因此關閉市場,而是應完善其規範與機制。」

企業 4 點檢視是否落實碳中和

然而,許多企業為達成碳中和目的來購買碳權,但容易落入漂綠的陷阱,林雨璇提供4個要點提供企業自我審視是否真正落實碳中和如下:

1. 企業必須清楚證明其產品和服務為何無法避免、無法替代且不可或缺,並且確保其發展路徑與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C以下的目標一致。
2. 企業應盡可能減少其整個價值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並積極探索各種低碳技術與實踐。
3. 企業應清楚解釋為何剩餘排放「無法減少」,並在必要時接受客觀第三方審查。透明的解釋有助於識別挑戰與機會,進而引導資金投入或擴大研發規模。
4. 企業應透過資助移除、減少或避免溫室氣體排放的活動,來處理剩餘排放,優先推動氣候融資,並超越單純的碳抵換機制。

延伸閱讀:打擊漂綠!環境部「碳中和指引」辨別企業是否真減碳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