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6月22日以450票贊成、115票反對、55票棄權,通過全球首個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法規,未來企業出口到歐洲市場,都必須購買CBAM憑證,藉此鼓勵非歐盟國家減少排放,並防止碳洩漏風險。議會最新通過的「一讀」版本和草案有什麼差別?重點帶你一次看。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源於2021年7月14日,歐盟執委會提出落實「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套案」(Fit for 55 package)的12項相關措施。Fit for 55 計畫根據《歐洲氣候法》以1990年為基礎,確保未來氣候、能源、建築、運輸、及碳交易等面向,能符合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的目標。最終,實現2050年歐洲淨零排放及氣候中和的減量指標。 一文搞懂什麼是「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雖然歐盟已採取行動大幅減少其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有鑒於目前全球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有約27%來自國際貿易商品,導致進口歐盟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反增,甚至將影響歐盟的減碳成效。
因此,6月22日,歐洲議會針對3項法律草案進行投票討論,分別為改革碳排放交易系統(ET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修正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並設立社會氣候基金(SCF,Social Climate Fund)。後續,歐洲議會也將就3項草案與歐盟成員國進行談判。
改革碳排放交易系統,取消進口免費配額
為鼓勵產業減少排放並投資低碳技術,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一讀」通過新版草案,將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減少61%微調至63%,並為建築物和道路運輸創建新的交易系統ETS II。
此外,新版草案調整產品原出口商的免費配額,2023至2026年期間ETS為100%免費,2027年起逐年降低免費碳排放配額,至2032年全面終止歐盟ETS額度。2025年起,歐盟亦會引進獎勵制度,鼓勵企業和新創減碳,加速歐盟工業脫碳。
「碳關稅」延至2026年底,納入電力排放對台企影響大
CBAM預定自2023年10月1日起先行,在歐洲議會最新研議下,新版草案將過度期延長1年至2026年底,2027年正式課徵。進口商需為進口產品直接碳排放支付費用,價格掛鉤歐盟碳市場。
歐洲議會指稱,除了原先由委員會提出的5大產業,包含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新草案擴大CBAM徵收範圍,納入有機化學品、塑料、氫和氨。且為確保順利實施,歐洲議會建議有機化學品和聚合物應接受委員會對其技術特性的評估。
另一方面,為更實際反映歐洲工業的二氧化碳成本,歐洲議會希望將徵收範圍擴展至間接排放,意即製造商生產、製作及運輸等的電力排放。對台灣製造業而言,其主要碳排放來源係範疇二的電力排放,也就是來自外購電力、熱或蒸汽之能源利用等間接排放,若歐盟通過此規範,對台灣企業的影響不容小覷。
針對CBAM憑證的課徵與管理,新版草案建議各會員國應設置個別管理單位,建立統籌管理CBAM的主管機關,有助於CBAM實施效率、透明度及成本效益,也可避免第三國進口商在歐盟成員國間比價消費(forum shopping)。
而CBAM憑證銷售的所得應計入歐盟預算,建議歐盟對最低度開發國家(LDC,Least delevoped country)提供至少相當於CBAM收入的財務援助,協助其製造業脫碳,共同落實歐盟氣候目標與《巴黎協定》等國際減排承諾。
社會氣候基金保障弱勢團體,作為歐盟財政後盾
第三項草案則是歐洲議會同意設立社會氣候基金,以幫助弱勢公民應付能源轉型增加的成本。草案中強調,家庭、小企業和交通用戶特別容易受碳中和負面影響,盼能受益於社會氣候基金。
歐盟也補充,社會氣候基金成立後,將在兩方向作為歐盟成員國的財政備援。一、用作短期的直接補助措施,例如降低能源稅費,以應對公路運輸和供暖燃料價格上漲。二、針對長期的結構性投資,涵蓋建築物改造與翻新、投資可再生能源、引導人們轉向大眾運輸工具等,皆可將此基金用於財政激勵、代金券、補助或零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