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太古可口可樂攜手打造全台首座以海廢再生為核心的「海廢暫置所」。(左至右)大溪漁港環保艦隊船長黃士洋、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台灣太古可口可樂董事暨總經理胡玲瑄、厝內創辦人許文鴻。黃泓瑜攝
海洋垃圾日益嚴重,宜蘭大溪漁民自發將漁網、保麗龍、寶特瓶等廢棄物帶回港口。但缺乏回收機制導致海廢難再利用。台灣太古可口可樂與在地團隊、公部門合作,打造全台首座以海廢再生為核心的「海廢暫置所」。
大溪漁港位於宜蘭東北角,漁獲雖然豐富,但海洋垃圾問題近年愈顯嚴峻。根據大溪漁港環保艦隊船長黃士洋統計,2022年成立「環保艦隊」計畫以來,截至2024年12月為止已累積帶回約6至7噸海廢,包括漁網、保麗龍及塑膠瓶等。
「在海底打撈時,往往覺得垃圾比魚還多。」黃士洋指出,平均每年有上萬件廢棄物被帶回港口,但後續處理與再利用卻因空間不足、運輸與清洗成本偏高而受限。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漁港出身感同身受,為海洋艦隊伸出橄欖枝
黃士洋發起海洋艦隊行動,在2023年被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發現並深受感動,便開始主動接觸。「我從小在海港長大,加上父親也是漁夫,大家只求能賺錢、拿到補助。儘管大部分人都抱持著這種務實的態度,但讓我深受感動的是,有人卻對海洋生態充滿熱情,願意投入保護海洋的努力!」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簡秀君談起投入動機。
基於這份動力,台灣太古可口可樂自2023年起與黃士洋接洽,於2024年1月舉行「See the unSEAn 打開海平面」展覽,引導大眾關注大溪港的海廢問題,並陸續尋找合作伙伴。在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協調與幫助下,大溪環保艦隊展開「海廢轉生計畫」,陸續投入數百萬元經費,串聯公部門、地方NGO與漁民,加速漁港海廢的回收與前端處理。目前參與團隊成員有Impact Hub Taipei 、厝內、RE-THINK。

簡秀君強調:「我們不只希望一次性贊助,更希望親自進場協調、推廣,讓這個模式長期運行。企業的專案管理與行銷資源,能幫助在地組織串聯各方力量,使大溪港成為減廢示範點。」
保麗龍、塑廢化身再生板材,再創循環經濟價值
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協同宜蘭縣政府、海洋委員會海保署等公部門,取得大溪港一處空地,並資助打造以海廢再生成品為材料所建構的「海廢暫置所」,並強力推動回收(Recycle)、轉化(Repurpose)、再製(Regenerate),以及回饋(Reward)的「4R模式」。
此暫置所採用由厝內(ZULAï)創辦人許文鴻研發的「海廢轉生術」,透過收集到的保麗龍與塑膠進行三大步驟「清洗、分類、減容」,再以熔塊與壓板方式重新製成堅固耐用的再生板材。
「垃圾其實是錯置位置的資源,透過適當技術,就能從一次性的海廢,轉生成耐用的新產品。」許文鴻表示,透過這些再生板材,不僅完成大溪港暫置所的基礎建築,也讓港內以往堆放凌亂廢棄物的場地獲得整理。
再生處理運費近8000元,建置減容機減碳又省錢
「以往一輛貨車最多只能載4、50公斤保麗龍,單趟運費卻高達6000至8000元,折算下來,每次只賣得7、800元原料價值,根本無法負擔人力與物流成本。」黃士洋說明,由於大部分再生處理廠位於西部,也無法以回頭車方式運輸,若不先對大溪港回收的保麗龍進行減容,運送成本會更高,同時增加運輸碳排。
如今在政府與企業的經費協助下,海廢暫置所已安裝保麗龍減容機,利用約220至240度的熱壓處理,將保麗龍抽離98%空氣與水分,使體積縮至原本不到十分之一,大幅降低運輸次數與燃料消耗。黃士洋表示:「經過減容後,能減少62%的碳排放量。」

提升前端處理效率,教育移工環保意識
為了讓大溪漁港海廢回收體系更加完善,黃士洋與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及厝內等單位,共同推動「See the unSEAn 移工教育專案」,透過導覽、互動課程,引導在大溪漁港移工認識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避免將廢棄物直接拋棄海中。
要解決海洋廢棄物,除了回收技術,更需要前端改變行為。」黃士洋表示,許多移工過去缺乏中文資訊,或不知道漁網、寶特瓶該如何正確丟棄。
目前舉辦了多次工作坊,協助移工學習環保常識。簡秀君認為:「這不僅有助減少廢棄物,更可促進漁業社群與移工之間的良好互動,帶來正向的社會影響。」
複製大溪模式,打造海廢永續經營模式
伴隨海廢回收規模的擴大,黃士洋於2024年12月正式成立「海洋之心環境永續發展協會」,成為在地NGO推動海廢回收與教育的重要平台。
「我們希望漁港能透過回收再生達到長期自給自足,而非永遠依賴企業補助,打造一套永續經營模式。」黃士洋表示,協會未來將與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及更多企業洽談合作,一方面持續回收港內及周邊海域的廢棄物,另一方面開發再生商品,為港區維運及人員支出提供經費。

簡秀君也認為,商品設計與通路對接至關重要,若規模足夠,也能持續合作並回饋在地協會,「團隊將來規劃回收量與銷售量績效,以確保人力成本長期支應,讓海洋廢棄物重獲循環價值。」
「要讓海廢不再只是垃圾,而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資源。」簡秀君強調,唯有結合企業的行銷資源、在地團隊的熱忱與政府的配合,三方才能共同撐起這項計畫。若順利成功,這些在大溪港累積的經驗,也將持續拓展到更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