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專家觀點

綠色轉型,缺藍不可

KPMG董事總經理黃正忠。KPMG提供

|

綠色轉型缺藍不可(We can’t go green without blue!),別想太多,指的不是選戰下的藍綠,而是地球萬物要活命永續的陸域綠色生態系與藍色海洋資源。

若說海洋孕育了地球萬物,一點也不為過。它提供地球上97%的淡水資源,創造50-80%的氧氣,捕捉30-70%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吸收90%過多的熱源。全球80%的國際貿易仰賴海洋運輸,超過30億人口靠海或海岸物種多樣性維生,全球海洋中的藍色資產估值達24兆美元。

可是這樣的事實,卻為人類長期所漠視。約莫80%的海洋汙染來自陸源活動,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ld Fund)研究顯示,全球每年產生近4億公噸塑膠垃圾,當中有近四分之一會流入海洋,WWF預估目前就有0.86-1.5億公噸的塑膠垃圾漂浮在海洋中。

海草固碳能力是土壤的2倍

海中的海草僅占海洋表面積的0.1%,卻能儲存海洋所吸收之二氧化碳的18%,是陸地每公頃土壤固碳的2倍。若是大型海藻類覆蓋海洋表面達9%,理論上每年即可吸收高達530億噸的二氧化碳,幾乎是已超過目前全球每年的排放量。

不僅如此,海洋還能透過海藻為人類創造生物甲烷與生質油,完全取代目前化石燃料的需求量。雖然此類科技已經小規模試驗證實可行,不過根據2020年瑞士信貸的調查顯示,75%的投資人尚未就其投資組合對海洋的衝擊進行評估,31%的資產擁有者並未就其目前的投資進行藍色經濟的檢視,但九成的受調者均表示對藍色經濟相關投資感興趣。

圖/海洋中的海藻能為人類創造生物甲烷與生質油,完全取代目前化石燃料的需求量。圖取自Pexels by Tom Fisk

2050年前,全球每年需從大氣中移除100億噸二氧化碳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排放總計超過2萬億噸的二氧化碳至大氣中,光是減碳要能控溫1.5度C 並不夠,科學家估計在2050年前每年須從大氣中移除100億噸二氧化碳,在2100年前還須提高到200億噸。

根據聯合國專家估計,目前自然界能夠經由碳匯移除的二氧化碳,每年大約為95到110億噸。但2019年全球就排放了380億噸,高於地球可以完全吸收近4倍之多。目前靠農林方法透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移除的二氧化碳,普稱為「綠碳」。透過紅樹林、潮汐、鹽水沼澤、海草、海洋生物食物網及養分循環等,具有長期固碳的龐大潛力,普稱為「藍碳」。

科學家也估計在2030年前,自然界移除的藍碳每年約40億噸,到了2050年每年可超過110億噸。與人為的碳捕捉科技相較,藍碳更具成本有效性,也更適合規模化,兼具除碳、促進海洋生態系健康及豐富海洋資源的多重效益。

「藍碳商機」應納入國家淨零藍圖中

隨著全球碳中和與淨零的快速發展,減碳是抗暖化與氣候行動的首要工作。然而,減到不能再減仍然顯著的排碳量,就必須仰賴「抵減」。有限的綠碳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勢必會推升自然為本的碳權價格,彭博即預估2050年前碳價將可能會有50倍以上的漲幅。因此,藍碳的開發值得政府與企業積極投入。

我國對於耕耘綠碳的政策框架與基礎建設尚在待舉階段,對於藍碳則幾乎沒有任何公共政策的討論,民間已開始有些倡議,不過尚未獲得各界重視。台灣擁有681公頃的紅樹林與5000公頃的海草床,有藍碳的發展空間,當氣候行動已到了必須無所不用其極的時刻,我們都必須將綠碳與藍碳等自然為本的除碳解方,納入國家淨零路徑藍圖中的布局領域。

台商行遍天下、更活耀於東南亞,在這些海洋國家中擁有極為豐富的藍碳商機,現在不開始布局,欲待何時。

(專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