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推出全新的家長指南,以幫助家長與孩童應對日益複雜的網路環境。示意圖。unsplash by charlesdeluvio
隨著兒童節和清明連假即將到來,小孩更多時間透過 YouTube、IG 等影音平台觀看影片。然而,如何有效避免不良內容?如何幫兒少打造一個健康的影音環境呢?
YouTube於4月1日與美國心理學會攜手推出了全新家長指南。這份指南以科學實證為基礎,整理出三大招幫助兒少建立健康的觀影習慣,促進正向的螢幕使用方式。
第一招:影片品質勝於收看裝置,正向互動從內容開始
「平台的內容審查和推薦機制應更加注重內容本身的品質,避免出現暴力、藥物濫用以及不切實際的體態標準等不良資訊。」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副總經理陳容歆如此強調。
研究發現,影片內容的品質對兒少發展的影響遠大於播放裝置或影片長短。許多家長注意到,無論孩子是透過手機還是電視觀看,當影片內容能夠鼓勵孩子發揮同理心、刺激正向互動並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時,其正面影響會更加明顯。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第二招:共訂數位使用原則,新工具助兒少自我管理
研究指出,目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螢幕使用時間標準,因此家長更應該了解孩子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數位裝置的情況,以及他們觀看影片的動機和習慣。
陳容歆表示,家長和教師應持續與孩子溝通,共同訂定基本的數位使用原則,例如定時休息與規律就寢,確保數位裝置不會影響孩子的睡眠、運動和社交活動。
為此,YouTube 推出了休息提示和就寢時間提醒功能,並特別對18歲以下使用者預設啟用,幫助兒少自我管理,確保在適當時候離開螢幕。

第三招:打造開放理性數位環境,助力親子溝通
隨著網路資訊日益豐富,家長和教師不僅要關注孩子觀看的內容,更應留意他們如何解讀這些資訊。透過持續的溝通,家長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在主動尋找知識,或只是被動接受訊息。這樣不僅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數位識讀能力,也能促使他們發展批判性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成年人必須以身作則,展示健康使用媒體的正確方式,例如如何分辨 AI 生成內容、認清廣告或贊助訊息的真實性。」陳容歆指出,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也可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鑑別網路資訊,從而形成獨立而全面的觀點。
為了協助家庭建立更開放且理性的對話,YouTube 與美國媒體公司 Common Sense Networks 攜手推出了一份家庭指南,旨在幫助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積極互動,避免簡單粗暴的批評或否定。
防範不良內容,YouTube採用分散推薦影片策略
在最新的更新中,YouTube 為兒少影片的推薦排序增加了額外的保護措施。
根據與兒少與家庭顧問委員會合作的成果,平台已辨識出一些看似無害,但若反覆觀看卻可能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的影片類型。這些影片包括不切實際的財務建議、涉及兒少犯罪或不當行為的內容,以及鼓勵嘲笑和貶低他人的影片。
為了防止兒少反覆接觸這類不良內容,YouTube 採取了分散影片推薦的策略,並持續執行《社群規範》,以確保平台上不會出現違反政策的影片。

保護兒少YouTuber,強化隱私與創作防護
除了加強內容保護措施外,YouTube 也致力於提供多樣化工具,協助家長與教師共同管理兒少的數位使用。
2024年YouTube推出的「受監督模式」讓家長能在家庭中心查看孩子的頻道活動並接收相關通知,這不僅讓家長更了解孩子在 YouTube 上的行為,也促進了親子間的雙向溝通,幫助孩子成為知情且負責任的數位公民。
此外,對於13至17歲的創作者,平台預設將其上傳影片設為私人,為孩子們在創作時提供更多保護與選擇。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新工具與指南,與孩子一起訂定家庭數位使用規範;而教師也能將這些資訊融入課堂,啟發學生正確認識網路內容,培養獨立思考與批判性辨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