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共居」模式在荷蘭、德國、日本流行已久,近來新北市與台北市接連引進國內,希望跨世代經驗交流,能營造共好的生活,甚至成為高齡台灣的新居住選項。
子女離巢的核心家庭,不少長輩只能與電視為伴,能不能將空房間租給找不到房子的年輕人?老人公寓若有年輕笑聲盪漾,銀髮族們會不會生活得更健康快樂?
近來,新北市、台北市不約而同把在荷蘭、德國、日本實施多年的「青銀共居」模式移植國內,進行小規模實驗。希望「室友就是家人」的跨世代居住,能夠為寂寞高齡城市,增添幾許的溫暖。
台北、三峽各有共居公寓
景緻優美、空氣清新的陽明山仰德大道,尋常的大樓,一樓是超市,三、四、五樓住有60多位平均86歲的老人家。這棟原來只讓65歲以上健康長者入住的台北市政府公辦民營的陽明老人公寓,最近多了八位穿著牛仔褲、潮T的年輕人入住,他們都是附近文化大學的學生。
4月10日初春,照顧這群長者的恆安養護集團工作人員帶著20多位老人家到苗栗老街小旅行,兩位同行的文大學生幫忙坐輪椅的老人家抬上抬下,非常貼心。近5點,一行人回到住處,來採訪的《遠見》記者,招呼學生一起拍照,個性活潑搞怪的社福系大四學生黃毓蘋一個箭步坐在80多歲阿嬤旁邊,把她「攬牢牢」,逗得阿嬤笑不攏嘴。
同一時間,新北三峽台北大學旁的隆恩社會住宅,也有三戶年齡差距達30多歲老少族群共居的案例。
兩個都在大學城附近的青銀共居,選在不一樣的居住空間進行實驗。
陽明老人公寓共有101個房間,中庭透天挑空,房間就在寬敞的走廊旁。三樓有餐廳、圖書室、多功能活動教室等,還有社工、營養師等十多位工作人員隨時照顧。年初,台北市社會局決定挪出四個房間(兩人一室),與文化大學合作,以每月房租3000元吸引學生入住,學生必須自己規劃每月20小時的公共服務方案。
結果有17人報名,經過評選,最後有八名學生入選。他們的服務內容五花八門,有教3C、教攝影、彈烏克麗麗、二胡、陪伴下棋、聊天、運動等。
陪著老人家去苗栗小旅行的政治系二年級學生王斯特說,他沒有刻意要做什麼,就是用心陪伴,一起生活。報名前,不少同學以為這裡會不會像學校宿舍一樣有門禁、管很多,結果不但房租便宜,書桌、床組、冷氣家具齊全,浴室還重新整修,環境真的很好。
陽明老人公寓主任陳文娟說,學生入住一個多月以來,慶生會上常聽到「咚茲、咚茲」的動感音樂,老人家變得活潑多了,參與活動的意願也明顯增加,因為同學都會主動招呼他們來。
三峽台北大學旁的隆恩社宅,則是有五棟14層樓高,2017年全新完工的集合住宅,格局是一般常見的三房兩廳。
去年夏天,新北市首開六都之先,拿出三戶做為青銀共居的實驗場域,希望社宅不只是遮風避雨,也能為兩代營造出共好共融的生活,甚至成為高齡台灣的一種新居住選項。
「跨世代同住,有助於解決長者孤獨寂寞的問題,」新北市衛生局專門委員陳玉澤說,社會住宅租金便宜,城鄉局和衛生局討論後,決定定義為「有社會責任的住宅」,不僅要解決年輕人租屋問題,還要納入公益、服務高齡的想法。
荷德日混齡方案特色不同
2017年,陳玉澤曾和「銀享全球」公益團體前往荷蘭參訪2013年推動混齡居住的老人公寓「Humanitas」,裡面住著150人,包含健康或身心功能衰弱的長者,另有六名免費入住的年輕人,條件是每月需騰出30小時當個友善鄰居,例如協助長者用餐或閒話家常,類似「以工換宿」的作法。
荷蘭青銀共居希望讓老人快樂生活,不再感覺孤寂;德國的青銀共居,則強調經驗傳承。
位於德國埃森(Essen)的Geku-Haus(Generational Culture House),2012年創立,意即跨世代文化住所。入住長者有退休教授、織布高手、會計師等,年輕人則包括自由工作者、新創家、設計師等。20多間不同房型,可一人租,也可合租,房租從420歐元(約台幣1.5萬),到988歐元(約台幣3萬)不等。一樓是咖啡廳和二手商店,二至五樓是公寓,六樓是共同工作空間,七樓是交誼廳。就像好萊塢電影《高級實習生》裡,勞勃狄尼洛飾演的角色一樣,長者以人生智慧協助年輕人解決繳稅、創業問題,並且引介人脈。
日本青銀共居模式就更多元,比較像社區互助,年輕人可協助照護社區裡的長者和幼兒,一樓多設有食堂或便利商店,雇用長者當店員,附有解決老人經濟不安全的功能。
國外的混齡居住概念能複製到台灣嗎?老人家會不會看不慣奇裝異服的年輕人,年輕人會不會嫌老人家囉嗦?都需要慢慢琢磨。
試辦體驗營找出在地模式
新北市委由打造「共生公寓」的青創團隊「玖樓」管理青銀社宅,並賦予他們一個超級任務:找出適合台灣的青銀共居模式。
一開始擔心接受的人不多,玖樓先辦了三梯次的三天兩夜小體驗,設計不少有趣活動,例如一起採買、共煮共食,認識彼此。今年3月進入正式簽約半年的long stay,這半年期間若住得不習慣,隨時可以退場,彈性很大。結果有60多人報名,最後有三位長者,七位年輕人入住。
一位68歲長者在體驗營分享,他的子女都在國外就學、工作,覺得一個人住很孤單,就去養生村體驗一下,卻深感格格不入。因為他隔壁的房客98歲,住戶的平均年齡都大他20歲以上,他定時會聽到廣播,要住戶下樓吃飯、做毛巾操,才住了三天,他就覺得自己老了不少,趕緊離開,因為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自認自己還很健康,生活可以自理,只是想有人做伴。
3月搬來隆恩社宅的張阿姨,72歲,之前與兒子媳婦同住在鶯歌老家,卻很嚮往一個人的自由自在生活,因為兒子常會念她愛買東西。她在家也閒不住,常會忙東忙西幫忙家事,覺得自己像台勞。
「媽媽妳搬出去,別人會以為我不孝順,」張阿姨說,兒子一開始極力反對,也擔心她和年輕室友合不來,但看她住得高興才接受。
張阿姨有兩位室友,一位和她年紀相仿,一位是台北大學社工所學生,三人共同討論出的生活公約,就貼在大門玄關牆上,包括帶朋友回家留宿,須提前一日告知大家,留宿以兩日為限;公共區域每週打掃一次,時間自訂;倒垃圾要排值日生;洗完澡,請清理落髮等。
入住一個多月以來,她很喜歡玖樓團隊一個月辦的兩次活動,包括去三峽老街小旅行、玩積木,能讓她多動腦,預防失智。
設共食、共作、共玩空間
「玖樓」在三間公寓的客廳,分別擺了一張長型飯桌、兩個工作桌和沙發,設計成共食、共作、共玩的三個不同開放空間,室友可以自由出入,在此吃飯、寫作業或看電影時,彼此有更多交流。
「玖樓」的三位創辦人潘信榮、王維綱、柯伯麟,家在台中、高雄,在台灣大學念書時都經歷過在外找屋、租屋的痛苦,體認到台北居、大不易的房事問題而相互認識。
2014年在公館一處大樓「九樓」租屋的台大城鄉所學生潘信榮,嘗試把客廳改造成半開放空間,讓臨時北上的「朋友的朋友」或來台灣短期居住的外國學生,有個既能認識朋友、環境也安全乾淨的「共生公寓」。
「玖樓」創辦人之一王維綱說,一開始「玖樓」位於泰順街、延吉街的共生公寓,最多有五間,因為超過就變成旅館,得定期接受消防等檢查。每次只要一po臉書,就被推爆,反映熱烈,他們隱約感覺這是一個可以投入的創業模式,2015年10月全面轉型為包租代管,努力開發房東,也為房東篩選好房客。
王維綱表示,他們擅長重新設計空間的使用劇本,例如會把主臥室改成上下鋪,創造多三成的使用綜效,並經營社群,讓租屋處更有家的味道。
2017年玖樓知名度漸開,新北市於是找上他們代管社會住宅和青銀共居實驗,也常受邀在居住論壇上分享經驗。
目前,台灣版青銀共居除了政府實驗外,也有民間版,模式類似荷蘭的整棟大樓混齡共居,青年可以用較便宜的租金入住,或者以工換宿。
規劃者是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紀金山。他在2014年成立有本公司,吸引到光田醫院、靜宜大學法人、弘道基金會入股,資本額1.3億元。紀金山花了兩年時間找地,買下台中沙鹿一處3000坪土地,規劃文創園區、照護咖啡館,以及67戶混齡住宅,今年3月已動工,預計2019年底完工。
紀金山表示,政府實驗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一旦沒有補助就難以為繼,不如直接在市場測試。過去幾年他到處宣揚銀髮宅概念,至少已有200多人感興趣,目前已有幾位終身銀髮會員,年輕人可在園區裡居住、工作,而且是有薪工作,才能為長者提供多元、符合他們需求的服務。
徵求銀髮族釋出空房不易
面對青年租屋和孤獨衰老的高齡問題,除了「青銀共居」,去年8月新北市城鄉局也在台北大學、淡江大學、真理大學、輔仁大學等大學城附近,試辦徵求銀髮房東。
只要自有住宅的銀髮房東,願意將空房間租給年輕人,最高可獲得一萬元的房屋修繕補助,青年則有每月最高2400元的租金補貼。但試辦幾個月,只有三位房東有意願。
目前「玖樓」自己管理的29戶公寓之中,也僅有一戶是房東偶而會回來住的青銀共居,另有三戶是房東住樓下的「弱連結」。招喚銀髮房東釋出空屋或空房,與年輕人混齡居住,似乎不如想像中容易。
新北市政府城鄉局住宅發展科科長鄭健志說,自住宅銀髮房東的意願不高,是因為很多房東以為政府要來查稅,其實若是自住型房東,每月租金收入在一萬元以下,都是免稅的。觀望的房東,可能都是包租公,有好幾戶房子,擔心所得級數跳級。
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說,青銀共居希望促成代間生命經驗交流,健康促進延緩老化,甚至把美好的生活帶到社區裡。但他也強調,不要過度美化青銀共居,畢竟室友不是家人,有些距離感還是要拉出來,如果伯伯拉著大學生講五小時生命故事,年輕人一定受不了。時間、空間如何拿捏,就需要累積經驗。
「年輕人住得起,老年人住得快樂,」是青銀共居的初衷,這個新世代住宅概念能不能成為高齡台灣的一個居住新想像,甚至慢慢普及、永續經營,顯然還需要一段探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