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專訪/《沈睡的水下巨人》導演李景白:別再隨意對待我們的海洋

《沉睡的水下巨人》紀錄片導演李景白。蘇義傑攝

|

台灣首部深海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由金鐘導演李景白自導自攝,深入 50 公尺捕捉沈船化為海洋生態堡壘的感人畫面,但過程中曾危險到有瀕死體驗。他想藉此片呈現魚群繁盛到衰退的海底奇景,也警示過度開發下的生態危機。

《沈睡的水下巨人》是台灣首部以沈船生態為主題的深海紀錄片,由金鐘導演李景白自導自攝,並親自擔任水下攝影師。這部長達90分鐘的力作歷時四年,團隊累積超過600次下潛、使用2,400支呼吸氣瓶,深入50公尺深的暗礁與沙壁,只為捕捉平日難見的海底景觀。

影片以業界最高規格8K 120幀鏡頭拍攝,將魚群穿梭在船體間的繽紛畫面細膩呈現;同時,片中以沈船為鏡,映照出台灣海洋生態的昔日榮光與今日危機。李景白以極致畫質與獨到視角,呈現海底「鋼鐵巨人」如何孕育生命、又如何在過度開發下一點點消逝;更以自身身歷其境的拍攝經歷,喚醒社會對海洋保育的責任感。

「我想以這部片表達對台灣海洋資源的深切關懷!」李景白指出,期盼喚醒社會對海洋保育的重視,並在海洋生態消逝前,留下珍貴的生態影像見證。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以下為《遠見》採訪團隊(以下簡稱為「Q」)特別專訪導演李景白(以下簡稱李導)採訪內容:

Q:什麼樣的動機讓您想要拍攝《沈睡的水下巨人》?

我從以前就熱愛潛水,過去曾深入大堡礁、斐濟等國外知名潛點拍攝,卻鮮少在家鄉台灣海域下水。直到拍攝《水下三十米》節目後,我發現台灣的海洋現狀令人震驚,過度捕撈已經嚴重破壞了這片海域,跟其他國家一比,我們對自家海洋實在太過隨意。

我們常笑東南亞國家環境保護不足,但他們海洋保育比我們做更多。像菲律賓的禁漁保護區劃定範圍龐大,遠超過我們;而我走遍全球,從未見過哪個國家用「公尺」來界定海洋保育區,甚至允許在禁漁區下底刺網。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敢這樣,只有台灣,尤其是澎湖南方四島,竟然在名義上的保護區內合法放刺網。這種自相矛盾的管理,不僅削弱了保育的意義,更讓真正需要保護的海域變得脆弱無比。

這般反差,讓我深感必須為家鄉海洋留下最鮮活的「見證」。選擇以沈船為切入點,因為船體一旦沈入海底,便迅速成為魚群與珊瑚的天然庇護所,是觀察海洋生態良窳的指標。他認為,若不先將這些「鋼鐵巨人」及其孕育的生命影像化存檔,待它們逐漸被侵蝕、魚群散去,就再也無法重現昔日的生態風貌,希望給台灣海洋一次被看見的機會。

Q:《沈睡的水下巨人》先前已經播出電視版,為何今年還要推出電影版?

在電視版中,我們用了約20分鐘時間,透過當時主持人王陽明以「跟看」方式引導觀眾,旁白豐富、鏡頭多留給主持人互動,強調帶看性。但到了電影版,我刻意減少了旁白與人物出鏡,讓海洋本身成為唯一主角,讓觀眾自主沈浸在壯闊的景觀與豐富的生態中。

為了捕捉更細緻、流暢的畫面,我選擇以8K 120fps拍攝——比電視版保留了更多畫面資訊,尤其能夠呈現魚群快速轉動時的每一條魚鰭、每一縷水流。這種極高解析度,不僅讓觀者感受到海底細節,更賦予影像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但光線掌控是另一項重大挑戰。海水會吸收可見光,讓水下世界只剩下藍色基調。為了還原自然光的質感,我在水面使用藍色濾鏡,重建陽光穿透海層的效果;同時,在前方補以5600K的白光,讓魚群與沈船內部的色彩得以鮮明呈現。

圖/光線的掌握為在水下拍攝的難題之一。取自水下三十米臉書

每次下潛時,我都要調整燈具與濾鏡,並觀察魚類對強光的反應,避免牠們因驚嚇而游離預定構圖。在這趟極度不可預測的創作旅程裡,我反覆試驗光影平衡,力求在藝術表現與真實記錄間取得完美平衡。

儘管成本倍增,但對我而言,每一幀水下畫面都是珍貴的紀錄。只要能留下最完美的影像,再多花1、200萬元去擴充記憶體,我都心甘情願。

Q:在拍攝過程中,您和團隊面臨最艱難的挑戰是什麼?

拍攝海底和山林完全不同:氣象預報無法告訴我們水下的濁度或流速,而深潛時間卻非常有限,一次只有 20 到 30 分鐘,一天頂多也只能下潛一次。如果水質渾濁,所有拍攝機會瞬間化為烏有,只能等到明天、後天再嘗試。

有一回,我下潛時水況渾濁到幾乎無法拍攝,但休息一小時後再下去,竟然發現水質清澈無比。這種高度不確定性,加上船租、氣瓶、潛水員與地面支援等成本,每趟海上拍攝動輒十多萬元,卻有可能「零畫面」而回,正是為何很少人願意投身海洋拍攝的重要原因。

另外,東北角那艘軍艦潛拍時,一切看似順利:水質清澈,魚群配合。但當我在船尾用5吋鏡頭手動對焦,明明覺得已經對準了,卻發現焦距跑偏,整場畫面全都糢糊。海下環境瞬息萬變,要捕捉到一個漂亮鏡頭已經很難,更何況要集結成完整電影版本。

圖/水下的濁度、速度難以被精準預測。取自水下三十米臉書

不僅如此,有一次在小琉球,我下潛到五十多公尺,身上背著四顆氣瓶,還掛著大機器。換調節器時,我沒發現咬嘴被卡住,完全吸不到氣,瞬間慌張得快窒息。當時我真的以為自己要掛了,視線一片黑暗,開始回溯一生。我也只能拚命想把咬嘴塞回去,卻怎麼也咬不住,幸好我的同伴在我旁邊,他回頭救了我。

Q:在《沈睡的水下巨人》中,您最喜歡是哪一艘船艦?

我最初最喜愛的是蘭嶼八代灣的「堡壘號」,可惜「小犬」颱風幾乎將它摧毀,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熱鬧景象。

如今,我反倒被澎湖那艘無名沈船深深吸引。本來我們要搜尋的是漁業署標示的人工礁,於是船長用聲吶在海底四處掃描。忽然,回波顯示兩處金屬目標。我們以為是兩艘船,結果下潛一看才知道是一艘沈船,中段坍塌、船頭船尾分離。這次意外讓我意外發現一片隱秘而完整的海底生態,它的魚群數量與多樣性遠勝其他地點。

那次下水時,我們看到有艘漁船跟著我們,以為我們每天在同一處潛水就一定有魚可捕。但漁船之間有默契:只要他們看見有人潛水,就不敢立刻下網,直到我們收工才下網。

後來才聽說,他們曾嘗試在沈船周圍放網,卻因為網具靠得太近,經常掛在船體上,會讓一整張網都報銷。這樣的風險讓他們不敢再來,反而保護了沈船裡的魚群,使這裡成為我見過生態最豐富的水下世界。

Q:您在拍攝《沈睡的水下巨人》中,讓您印象深刻的畫面是什麼?

在「萬安艦」拍攝時,我最驚豔的是那些小黃雞魚——我從未想過小魚也能多到如此壯觀,整艘船幾乎被它們包圍;那一幕至今令我難忘。還有一隻巨大的石斑,那隻不是我們知道的龍虎斑,牠是本土原生種,還無法確認是哪個品種。

這條石斑最初對人很親近,甚至還會「偷襲」我們,有次潛水時,牠咬走我們工作人員的一邊蛙鞋,在拍攝過程中,還會偷偷轉過來偷看我們!但最後一次看見牠時,牠的嘴角掛著魚鉤,似乎又被人釣到,從魚鉤上掙脫逃走,那次牠就離我們很遠,不再靠近我們了,其實魚都是很聰明的,牠認知到我們會有危險性。

圖/沈船附近意外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取自水下三十米臉書

另外,澎湖那艘無名沈船,我們連續兩年在7月底至8月下水,每次都能看到小魚群把整艘船團團圍住,甚至不只一艘,而中型魚群和掠食者也蜂擁而至,自然食物鏈就在眼前上演,呈現最完整的海洋生態性,也發現海洋復甦能力其實很快,

Q:拍攝完《沈睡的水下巨人》後,您有什麼體悟?

在蘭嶼潛水時,我見到世界級清澈的水,但魚群幾乎絕跡。我們總拿台灣海水清無汙自豪,卻到別處的同樣水色海域卻見不到我們理應擁有的生態。我和伙伴不只一次跑到菲律賓、印尼、帛琉,只為重溫在蘭嶼本該看到的風景——那裡的海比人家藍、魚比人家多。然而,回到台灣,我們的海洋已被過度捕撈和破壞。我經常提醒自己與同行,我們應該先珍惜自家的海。

這次,我選擇以沈船為生態指標:這些鐵塊就像海底的堡壘,魚群最先聚集於此。當時在拍攝小琉球的「堡壘號」時,同行的方力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榮譽教授,海生館創館館長)說當時船艦一放下去就滿是魚,從最內層的石斑到外層的成群魚類,包括紅甘、黃雞魚等層層堆疊,甚至過去曾經出現鯊魚,宛如海底生態大廈。

如今,現在一隻魚都不剩。當地人以前說,海洋就像是冰箱一樣,如果要吃魚就「打開冰箱」去海裡打魚就好,冰箱一直開一直開,都認為這個冰箱永遠不會空。但現在冰箱早已空無一物,這殘酷的現實,正是我們對海洋疏忽的結果。

圖/沈船在該紀錄片中占領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取自水下三十米臉書

我希望透過這部片告訴大家,台灣的海洋現在確實出了問題,但那並不代表絕望。我一直在描述海洋的真實狀況:小琉球幾乎沒有魚,讓人難以置信;而澎湖同樣的水域,如果有人過度捕撈,魚群就會迅速消失,比如凌雲艦被打過一次後,魚就全不見了。雖然海洋是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這份希望很快就會消失。

到了蘭嶼,我們進入黑潮漁場,發現水雖清卻空無一物。對比其他國家的海域,那裡的水同樣清澈,卻魚群豐富,讓我深感震撼。更可怕的是,許多人已經習慣了「台灣的海就是這樣」他們認為台灣不具備先進條件,但事實上,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

如果大家都選擇漠視,從此不再關心、不再行動,那麼這片海真的就沒有希望了。

Q:您希望觀眾在看完《沈睡的水下巨人》能帶點什麼啟發回去嗎?

我希望大家能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我們的海洋。我不奢望一部片就能徹底改變什麼,但至少能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海洋的現狀。即便最終大家選擇無動於衷,我也無能為力;但至少,我已盡了全力。

我們寧願花大錢飛到菲律賓、帛琉,就為了看看那些本該屬於蘭嶼、澎湖的魚群,卻忽視台灣的海洋,認為台灣海洋愛變什麼樣子就變什麼樣子,反正到其他國家都還可以看到海。

圖/導演李景白帶領團隊前往海底拍攝。取自水下三十米臉書

這幾天我不斷呼籲大家去看看、去關心;有人覺得我煩,也沒辦法。但我知道,能親身下水的人,看得見問題,就更該大聲發聲。若連我們這群潛水人都保持沈默,沒有下水的人更無法親眼看到海洋的樣貌,那又有誰會真正為台灣的海洋發聲?我們對海洋的態度如此隨意,政府也只會跟著隨意。

Q:有下一步拍片規劃了嗎?

我最近想要拍鯊魚,特別是台灣的鯊魚。鯊魚是生態指標:牠們會捕食較弱的魚群,幫助維持族群健康。但我暫時還要把《沈睡的水下巨人》先完成。至於下一步的時間,坦白說,我們還得先募得足夠資金,規劃製作預算與拍攝計畫,再向合作伙伴說明具體時程。

延伸閱讀:《沈睡的水下巨人》:首部8K海洋紀錄片,捕捉台灣海洋的毀滅與重生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