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G早已從「加分題」轉為企業、醫療與教育的「必修課」。示意圖。shutterstock
《遠見》最新出版的「2025 ESG特刊」,全景式呈現台灣與國際永續發展的最新動態。當全球氣候危機加劇、國際規範全面升級,ESG早已從「加分題」轉為企業、醫療與教育的「必修課」。這本專刊以台灣的政策實踐、國際監管趨勢、跨域合作平台「ESG遠見共好圈」,以及三大獎項案例為主軸,勾勒出台灣如何在逆風中前行,並將壓力轉化為競爭力。
2025年,川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全球反ESG浪潮升溫,國際合作陷入不確定。然而台灣卻選擇逆勢加碼:環境部上調減碳目標,推動碳費與「綠色成長基金」;金管會擴大永續報告書揭露義務,行政體系更設置「永續長」,把永續治理推向決策核心。
在9月中旬甫出刊的ESG特刊中,《遠見》專訪就任滿一週年的環境部長彭啓明,他直言碳費推動是「科學試煉,也是政治修羅場」。他多次親赴工業區與企業座談,最終促使九成排放大戶提交減碳方案,為碳定價制度奠定基礎。他同時推動空汙治理、減塑與循環經濟,並透過跨部會協作,將永續治理從口號轉為制度文化。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醫療領域也展現突破。本刊專訪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現任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林名男,他在嘉義大林率先打造亞洲綠色醫療典範,從綠建築、智慧節能到綠色採購,每年省下上百萬度電,並以綠色文化推動低碳日常,讓大林走上國際舞台。如今,他將經驗推廣至26家部立醫院,打造「綠色醫療國家隊」。
此外,本刊也探析中小企業因應永續報告義務的挑戰,以及核三延役公投帶來的能源難題。從政策人物到醫療典範,再到產業難題,「遠見ESG特刊」完整勾勒出台灣如何在逆風中抓住機會,展現成為國際綠色領頭羊的戰略。
國際ESG規範從倡議到硬性,壓力即機會
過去十年,ESG常被視為形象工程,如今卻成為全球市場的硬性門檻。從IFRS S1、S2,到歐盟CSRD、EUDR、《綠色聲明指令》,再到CSDDD與TNFD,規範全面升級。違規不僅可能面臨鉅額罰款,更可能被逐出市場,讓企業再也無法「選擇性永續」。
台灣也將在2026年全面導入IFRS S1與S2,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永續與財務資訊的連結。S1強調財務影響與減碳計畫,S2聚焦氣候風險與機會,讓「揭露」不只是作業,而是競爭力的新起點。
不僅如此,根據報告,全球野生動物在50年間減少73%,顯示自然流失已是攸關營運的系統性風險。2023年發布TNFD開始要求企業揭露對森林、水源與生物多樣性的依賴與衝擊。同時,TNFD提出的LEAP方法,更引導企業將自然風險轉化為財務規劃與商業機會。
這些規範顯示,ESG早已不只是永續部門的責任,而是跨部門治理與國際競爭的核心。本刊深入探析這些最新規範的脈絡與衝擊,讓讀者理解為何「合規」正是下一波競爭力來源。

遠見ESG共好圈跨域合作,孵化永續解方
由《遠見》推動的「ESG遠見共好圈」,自2023年成立以來,已串聯超過120家企業、大學與醫院,逐步成為台灣首個跨域資源共享平台。它不僅是交流場域,更像是一座「永續解方孵化器」,將理念真正落地為行動。
共好圈的活動涵蓋論壇、課程、參訪與媒合。2024年走進桃園,見證傳產透過循環經濟翻轉;2025年則深入雲林,展示智慧農業如何提升產量並創造在地就業。本刊特別探析這些案例,揭示企業如何從城市到農村,把永續實踐擴展到產業與地方。
國際面向同樣不可或缺。共好圈邀請牛津大學教授拉馬納介紹「環境負債會計方法」,協助企業正視全供應鏈碳責任;COP29解析論壇則第一時間傳遞全球談判結果,幫助台灣企業與國際規範無縫接軌。本刊深入剖析這些議題背後的趨勢與挑戰,讓讀者更清楚理解國際與在地如何交織。
不僅如此,USR課程帶動大學走入社區,醫療永續研討會推動白袍從「治病」走向「治地球」;而2025年的「虛擬電廠與電網韌性高峰會」更聚焦能源核心議題,示範台灣如何以數位創新確保供電穩定。本刊完整收錄「遠見ESG共好圈」實際永續行動,讓讀者一次掌握跨域合作的全貌。
三大獎齊發,台灣永續力迎向「新國力競賽」
2025年,《遠見》三大獎齊發,完整勾勒出台灣永續版圖的集體進化。今年邁入第21屆的ESG企業永續獎,從314件方案中選出101件,正式宣告「永續3.0」時代來臨。自然資本、人權DEI(多元平等共融)、AI賦能與法遵接軌已成新主流。
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同樣亮眼,共有67校、215件方案競逐,最終40校抱回67座獎項,顯示高教已走出象牙塔,透過USR扎根社區、連結國際,培育永續人才。
更特別的是,今年首度設立的醫療永續獎,共有18家醫院、26件方案脫穎而出。醫院推動廢棄物回收,把垃圾變成資源金礦,也更以人道醫療行動親自前往烏克蘭救災,證明白袍不僅救人,也能守護地球。
三大賽事共同揭示:當企業、醫療與大學並肩而行,台灣永續力正全面延伸,本刊帶領讀者看見一場全方位的「新國力競賽」。
遠見ESG特刊不僅回應了全球局勢變化,更深入解析台灣政策、產業挑戰與跨域合作案例。既能幫助企業掌握合規脈動、也能讓讀者理解永續如何影響生活,看清ESG如何從理念成為新國力,讓台灣在國際競爭中找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