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簽下行政命令,允許深海採礦。示意圖。X by @TStandfield1789
當美國總統川普簽下行政命令,允許深海採礦,全球海底似乎也隨之一震。這場行動,其實關乎未來戰爭、科技、乃至地球的命運。從夏威夷近海到太平洋深處,一場未見硝煙的爭奪戰正在悄然進行;而每一次鑽探,也可能挖出國際秩序和環保機制的新裂縫。
美中科技戰,如今儼然已經成為關鍵礦物搶奪戰。隨著中國宣布對美國限制稀土出口,使美國導彈、雷達等軍工產業大受打擊,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都坦言,該公司機器人開發大受影響,美國總統川普日前也簽署行政命令,指示聯邦政府加速發放深海採礦許可,希望能在這場關鍵礦物搶奪戰中奪回主控權。
1. 深海蘊含哪些礦產?對哪些科技有重要性?
事實上,國際深海區域,如「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帶」(Clarion-Clipperton Zone),富含鎳、鈷、錳等稀有金屬,被視為未來電動車電池與軍事科技關鍵原料。美國地質調查局曾估計,該區礦產量甚至已超過陸地已知儲量總和。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總部位在加拿大的Metals Company,是全球主要深海採礦企業之一,已在該區投入逾5億美元進行探勘。《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出,川普的行政命令,可能讓它成為第一家獲准在國際海域實際採礦的企業。該公司則表示,船隻與處理設施已就緒,只差政府許可便可啟動作業。

2. 為什麼美國此刻非要開採深海礦產不可?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分析,川普的深海採礦政策,其實只是他「關鍵礦產戰略」的一環。美國自從和中國爆發貿易戰以後,就積極尋找新礦源,不只日前和烏克蘭達成礦產協議,也展現購買格陵蘭的高度意願。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卡登(Issac B. Kardon)早在拜登時期就示警過,中國在全球深海採礦規則占有主導地位,美國必須留意。
3. 中國在「海下世界」建立哪些讓美國忌憚的影響力?
他分析,中國不只擁有五份深海礦產探勘合約,數量全球第一,更涵蓋三種主要礦物類型,而且更是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的最大資助國,在該單位專家群體中占有主導地位,不只在全球海底建立廣泛據點,還在青島的深海基地提供訓練。
更讓美國憂心的是,中國深海採礦具備雙重功能,可進行情報蒐集、潛艦作戰,建立可能的「水下打擊能力」。甚至中國還有「三龍計劃」整合載人、無人潛水設備,積極在接近夏威夷、關島的深海區塊布局。

4. 美國為何一直到現在,才在深海礦產開採有所作為?
反觀美國因為不像中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成員,在國際海底管理局僅具觀察員角色,沒有表決權。卡登認為,中國長年在國際體系深耕布局,已經成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主導力量,而美國卻仍缺席海洋治理秩序核心機制。
因此,他早在2024年7月國際海底管理局會議前,就呼籲時任美國總統拜登必須正視此議題,不能錯失在重要戰略前線「塑造競爭條件」的機會,但拜登卻遲遲沒有作為,反倒是川普根據1980年美國《深海硬礦資源法案》(Deep Seabed Hard Mineral Resources Act)行使權力,在未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情況下,推動美國企業進行國際水域採礦。
《外交政策》分析,華府長年未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主因是不想接受採礦限制,而美國也是唯一未加入該條約的主要海洋國。
能源政策專家吉爾伯特(Alex Gilbert)表示,由於和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美國正面臨金屬危機。川普政府認為深海礦產是一個可讓美國和中國競爭的新區域。
然而,川普一推出行政命令,就在全球引起強大反對聲浪,從破壞全球共同治理精神、傷害環境、不符合經濟效益等各種意見都有。

5. 美國開採深海礦產,為何會「破壞全球共同治理」?
例如,國際海底管理局就發表聲明,批評美國此舉違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精神,破壞全球共同治理原則,並表示即便華府未簽署公約,但該條約已被普遍視為「國際慣習法」,對所有國家都有拘束力。
深海保育聯盟(DSCC)法律顧問科里(Duncan Currie)也抨擊,美國單方面推進深海採礦,明顯違反國際法,動搖40年來的國際法基礎,也威脅到所有依賴海洋資源國家。
儘管國際海底管理局多年來嘗試制定開採制度,但進展遲緩,目前仍無完整制度,只能靠各國政府不斷呼籲。如目前正磨刀霍霍開採海底礦產的加拿大Metals Company,準備繞過國際海底管理局,直接向美國申請開採許可,就引起中國、俄羅斯、印度,以及多個歐洲國家政府關切,而國際海底管理局能做的卻相當有限。
6. 開採深海礦產,會造成哪些環境浩劫?
而在環保層面,不少環團強烈反對,認為深海採礦將會破壞漁業資源,並可能干擾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對氣候變遷的自然緩衝機制。
美國海洋保育組織(Ocean Conservancy)副會長華特斯(Jeff Waters)向《衛報》(The Guardian)表示,科學界一致認為,深海採礦對海洋與仰賴海洋的人類社會而言極其危險,破壞力不只在海床,更會蔓延到整個水層。
加上人類目前對深海礦產的研究有限。《紐約時報》就指出,深海約有七成地表尚未充份研究,過早開採恐怕導致整個生態系滅絕,錯失未來在醫藥、生命起源方面的重大科學突破。
正因如此,目前包括法國、德國等超過30國早已暫緩推動深海採礦。而BMW、蘋果、Google等企業也承諾不用深海金屬,以減少生態衝擊。

7. 為何有些環保人士也贊成美國開採深海礦產?
但也有聲音指出,深海礦產對美國開發減碳科技至關重要,是對抗氣候變遷的「必要之惡」。
全球永續顧問機構TDI Sustainability執行長卡特(Assheton Stewart Carter)就表示,「我們是否承擔得起不採礦的後果?這些深海金屬可能有助發展低碳技術,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資源。」
但非營利保育組織Oceana首席科學家馬修斯(Katie Matthews)批評,川普此舉純屬滿足礦業公司貪婪、罔顧常理,未設妥善防護機制便貿然加快程序,只會加速海洋毀滅。
8. 開採深海礦產,真的符合美國經濟利益嗎?
至於經濟層面,專家也為採礦經濟效益提出質疑。以為美國軍方提供調研和情報分析起家的智庫蘭德公司(RAND)資深物理科學家拉圖雷特(Tom LaTourrette)分析,鎳和鈷的價格正持續下跌,若供應量增加,價格恐怕進一步崩盤,「他們真的能賺到錢嗎?這會是個大問號。」
即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批評,美國政府行政命令「違反國際法,損害國際社會整體利益」,但在川普誓言帶領美國「重回黃金年代」、取得礦產主導權的目標下,雙方的深海礦產競賽勢必愈演愈烈。
專家也擔憂,一旦美國開了第一槍,其他國家可能紛紛效仿,繞過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展開單邊採礦行動。屆時如漫威電影《美國隊長:無畏新世界》(Captain America:Brave New World)情節般,各國為了爭奪關鍵礦物而大動干戈的場面,可能會更常登上國際新聞版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