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開幕致詞。黃泓瑜攝
在全球尋求兼顧減碳與生態保育的新解方之際,國泰金控以金融思維重新定義「自然價值」。從南投淺山造林到坪林茶園復育,期待以科學方法建立可驗證、可交易的自然信用額度,打造可被複製至全球的生態復育模式。
在氣候危機加劇、全球生物多樣性急速流失的此刻,國泰金控以金融力量推動自然正向行動。國泰金控與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於高雄舉辦「2025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TAIWAN COP5),國泰金控今年以「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展示如何透過自然基礎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結合科學方法與金融創新,讓保育成為可被量化、投資與複製的永續行動。
「能源轉型是減緩氣候暖化的關鍵,但唯有強化自然資源的韌性,才能真正支撐永續的根本。」國泰金控總經理兼永續長李長庚在開幕式上指出,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企業的責任不僅止於減碳,更必須投入強化自然系統的自我修復力。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國泰金控早在再生能源仍處於萌芽階段時,便率先投入太陽能與綠電市場。如今,國泰更將視野從能源領域延伸至自然生態與水資源管理,積極推動更全面的氣候行動。李長庚強調:「從森林碳匯到海洋碳費,未來自然資源都有機會成為具價值的交易憑證與金融資產。唯有結合民眾、企業與金融的力量,才能擴大自然行動的規模與影響。」
李長庚表示,透過這樣的思維,讓國泰逐步建立出一條以「自然為底、金融為翼」的永續轉型路線,從能源創新走向自然共榮,為台灣企業參與全球氣候行動提供全新示範。
打造生態復育模板,方法學盼能複製到全球

近年來,國泰金控積極投入「自然金融」(Nature Finance)與「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s)開發,嘗試讓生態復育不再只是環保行動,而是能以科學數據衡量、以金融工具推動的永續投資。
其中,國泰金控與臺大實驗林合作的「淺山復育造林生物信用額度方法學」是重要里程碑。計畫選在南投鹿谷試行,透過量測生態系的碳儲量與物種多樣性,建立可被國際認證的評估模型,讓自然復育的成果具備量化依據。
面對媒體聯訪,李長庚在表示,國泰希望藉此發展出「能被科學驗證、可重複使用」的方法學,不僅可在台灣落地,更能複製到其他國家與生態保育場域,成為具國際共享價值的自然行動模板。
目前該研究已與亞洲七所大學合作推動「生物多樣性資本」(Biodiversity Capital)國際網絡,未來可望建立台灣首批具國際認證的自然信用額度,讓企業在減碳之外,也能直接為棲地保育創造投資回報。
除了森林復育,農業亦是國泰推動自然基礎解方的重要場域。與新生永續公司合作的「坪林草生茶園計畫」即以傳統茶業為基礎,導入草生栽培技術,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同時強化土壤碳儲存能力。該項目已於2025年4月向環境部提交方法學,並於6月擴大至新北坪林地區。
李長庚指出,這不僅是一場農業創新,更是一種結合金融力量的自然轉型實驗。國泰人壽以保證收購機制穩定茶農收益,國泰投信則將碳匯成果納入永續投資評估,打造「可被複製與交易」的自然金融商品。
用數據與衛星,推動科學化海洋保育
海洋保育是國泰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國泰人壽與中華鯨豚協會、台灣黑潮文化教育基金會合作多年,投入海龜救援與鯨豚保育計畫。近年來,團隊成功野放48隻海龜,存活率提升至五成,同時建立海洋環境監測與資料庫,長期追蹤鯨豚棲地與遷徙路線的變化。
李長庚指出,這項合作的重點不在「救多少隻動物」,而在於「如何讓環境恢復健康」。他說:「我們不只是救援,更希望用科學方法改變環境。」國泰透過長期數據蒐集與衛星監測,協助 NGO 建立更精準的棲地復育策略,讓保育行動從經驗導向走向可驗證的科學依據。
從山林到海洋,國泰試圖用同樣的邏輯推進自然行動:以數據為基礎、以合作為核心,讓企業、學界與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讓「生物多樣性」真正從理念走入實際行動。
面對9兆資金缺口,將自然資源納入金融體系投資

「當資金能被導向對環境友善的產業與計畫,土地就有機會恢復生命力,生物多樣性也能轉化為具經濟價值的投資選項。」國泰投資長程淑芬在「氣候行動高峰論壇」指出,雖然金融業本身的碳排放不高,但資金的流向往往決定永續轉型的速度與方向。
根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出,全球生物多樣性指數自1970年以來下降超過七成,而每年因氣候與環境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突破3,200億美元。程淑芬提醒,若要在2050年前同時實現氣候與自然目標,全球每年仍有超過9兆美元的資金缺口。
為填補這道缺口,國際金融市場正興起一股「自然金融」浪潮。2022年,世界銀行(IBRD)發行全球首檔「野生動物保育債券」(Rhino Bond),名稱為「犀牛債券」,將投資報酬與非洲黑犀牛復育成果綁定;哥倫比亞也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及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合作,推出全球首支「生物多樣性債券」,資金用於紅樹林修復與野生動物棲地保育。
這些案例顯示,保育不再只是成本支出,而是一種可被投資、可創造回報的永續資產。李長庚認為,若台灣能以具科學依據的方法學建立國際信任機制,將森林、農業、海洋等自然資源納入金融體系,就能吸引更多民間資金投入,形成自然與經濟雙贏的循環。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 30)即將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 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
